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作用

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作用

[摘要]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从以下十个方面来分析:一、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提高群众认知。二、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抓好规划发展。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四、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使公共财政走向农村。五、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六、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扶持。七、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八、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九、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从宏观层面上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十、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建设节约型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确定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掀起了农村建设的新热潮。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新农村建设启动至今,从当前实际来看,开局良好,成效初显。这一决策获得了各级领导干部的认同,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热烈拥护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其政治经济效应之好是空前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农村建设要扎实全面推进,还需要深化认识其规律,还需要深化宏观层面的配套改革,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

从战略布局上来讲,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联动推进。县域是新农村建设的中观层次也是建设的主战场,村级是新农村建设的微观层次也是建设的主阵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国家宏观层面的城乡配套改革和政策支持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动力。县一级政府在中国行政区域和管理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设新农村的中观层次和可操作性层面。必须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统筹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以县级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依托,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才能把一手抓工业化城镇化、一手抓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构想落到实处,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进。中央和省级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举措也要通过县一级来实施和落实。打好乡村新农村建设的阵地战,更离不开县一级强有力的领导指挥、组织部署和财政支持。行政村作为新农村建设主阵地别无选择。作为宪法规定的最基础的行政单元,是村民生产活动中心和生活栖息地,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主要也是针对村一级而言的。因此,只有打好村一级新农村建设的阵地战,新农村建设才能使广大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同样,也只有把广大村民都动员和发动起来,以主人翁的态度,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成功。

一、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提高群众认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决战,是发展社会主义,带领广大农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任务。一方面,要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组织群众,统一民心,调动民心,集中民智,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农民渴望富裕,渴望幸福,渴望同城里人一样生活、生存,把理想变为现实,同样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除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外,最大的动力在于发动农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要教育农民树立自我发展意识,自觉解放生产力,不断克服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农村有识之士,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把资本投向发展,扩大原始积累,要动员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业主积极支援农业发展,积极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不断壮大企业实力。要让一部分人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之路。要把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在农村开展一个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为主题的集中教育活动,并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后续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把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把农村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展现出来,在广大农村掀起群众性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把主体--农民真正发动起来,需要解决农民不是"要我建"而是"我要建"的思想问题,因为新农村建设最终是要靠农民自己切实干出来的。

二、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抓好规划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规划是关键,实施是重点。当前,新农村建设目前规划的重点,依然是打造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格局: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农村产业化体系,形成区域化经济格局应当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于村庄建设规划,抓好生态家园建设。当前要围绕规划和发展来理清思路,化解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四个坚持”和“五不”的要求,不搞大集中,不搞“一刀切”,防止“劳民伤财”。在发展中,对于公益事业建设,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尤其是农村道路建设、文体卫生事业、通讯网络建设,要依据规划的居民点以及形成状态,分期分批安排,防止建了又改的“透水”现象和财力不济的“透支”现象。地方政府要注重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国家扶持项目相对接,以争取更多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包括统一规划布局的产业结构调整用地在内,将涉及开发与用地的补偿等利益矛盾,要引导农民从大局着眼,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要宣传、引导和组织农民自觉参加社会养老统筹,政府要注重解决好五保户、烈军属、老党员、农村离任老干部、复退军人、贫困户等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还要注重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村级都有很强的集体经济实力。

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从国际经验来看,现代农业无一例外地要走合作和联合的路子,农业的各类专业合作社、综合农协、农产品行业协会成为有效的现代农业合作和联合服务的组织载体。因此,要对前几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作深刻的反思,在公司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引入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加工企业+专业生产基地”的新模式。要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组建专业生产合作、信用合作、供销合作“三位一体”的联合合作组织,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的突破口,构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的新体制。坚持以推进项目农业建设为主抓手,大力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最新要求,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大农业、大市场的理念,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一是要始终突出"资金"开发农业,全力以赴扩大投入总量,二是要始终突出打造市场主体,全力以赴壮大龙头企业,三是要始终突出培育主导产业,全力以赴做强农业园区,四是要始终突出科技兴农战略,全力以赴提高竞争能力。

四、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使公共财政走向农村

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的城市偏向,造成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事业大大落后于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已有明显的改善。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三难”。一是上学难。农村义务教育既要免学杂费,还要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让更多的农村学生到城镇上学。中央对西部的中小学生,不仅全额免除了学杂费,还免除了课本费,并给予食宿补贴。所有农村孩子不仅要接受初中以上学历教育,还要接受就业职业教育。对西部地区低收入农民子女,政府应该实行免费职业教育。另外,政府应该实行公立大学低学费,让普通家庭都能供得起子女上大学。二是看病难。政府应大幅度提高对农民统筹医疗补助标准,大病住院的补助,应该提高三分之二以上。政府还应建立医疗救助资金,对特困群众再进行救济补助。要全面建立平价医院(卫生院、卫生室)制度。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体系。真正做到让农民兄弟方便看病,看得起病,加强预防少生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将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列为首要应解决的问题加快建设的步伐,满足大多数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三是养老难。当前,农民群体已经分工分业分化,政府可以采取分类解决的办法:将农民工全面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账户,以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对失地农民,要以社保换土地,建立起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人口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低保城乡全覆盖;另外还应采取多种有效办法,建立起一整套农民养老制度。

五、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重点,加快建设生态现代农村。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是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最关键、最重要的民心工程,是农民群众最为受益、最为拥护的实事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繁荣社会事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当前农民群众最为期盼、最为关注的事情。要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优先扶持小康示范村。

交通、水利和环境问题是农村基础建设的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要致富,先通路”,农村到处可见的标语,也反映了亿万农民对解决交通问题的共同心声。交通部已经提出,今后5年,将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末,使全国具备条件的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公路,95%的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交通保障。不仅如此,农村交通运输及县乡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还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交通建设可以统筹城乡交通发展,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让农民群众出行更安全、更便捷。这本身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其次,建设完善的交通网络可提高各地农村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确保鲜活农产品高效、低成本流通,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另外,交通建设可以广泛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交通行业转移就业,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公路建设、养护和客货运输。同时,结合交通行业特点,交通企业和单位通过对参与建设和养护的农民工、养路工以及从事交通运输业的驾驶员、船员、车船维修工进行交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工的从业能力。此外,农民可以依托交通事业发展增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依法进行的征地拆迁,农民获得合理补偿;农村公路建设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前提下,尽可能使用当地农民工和运输工具,可以使农村公路建设的过程,成为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的过程,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水利、环境建设具有与交通建设类似的特点。新农村建设,既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又要抓好必要的水源地建设、灌渠建设、维修、管护等。农村环境建设除了开发生态旅游等过程中,带来自身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对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城市病的处理,尤其是难降解的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饮用水源的卫生与供应等。

目前,上述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十五”时期以来,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在逐步向“三农”倾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在大幅度增加。但是也要看到,一些农业财政投资项目资金使用问题较多,政府急需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的决策与监管机制。另外,要建立政府补助、农民自主决策的农村社区公共品与设施供给机制,应更多地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农民积极兴修水利、修建道路等。

六、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扶持

当前县域经济中,由于政策性金融定位不明朗,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微乎其微;而商业性金融正集中全力与外资金融机构争夺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对县级网点进行了大撤并;邮政储蓄在现阶段来说还是只存不贷的“抽水机”;民间游资虽有一定的市场,但并未形成气候,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扶持处于空白或不到位状态,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开发。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必然要求在建设的初期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个投入单纯依靠政府是不可能实现的。为此,政府要围绕实现构筑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通过行政杠杆及财税优惠等手段,干预、引导各方面的资金汇聚到农村市场,努力建设资金聚集的长效机制,逐步健全农村的信用环境和制度建设环境,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七、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在西部许多地区,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年轻人,涌入了中东部发达地区或大城市,留守农村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和学童。这一代年轻人不会从事农业劳动,他们还会继续影响新的一代。我国农村未来的农业生产面临具有基本农业生产技能的劳动力缺失的问题,同时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还需要有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以促进充分就业创业为主攻方向,积极培育新型现代农民。要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充分就业作为主攻方向,切实改变农村劳动力与土地资源低效配置的状况,让更多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成为自主创业者。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形成农村内部增收合力;大力加强农民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空间;大力倡导文明新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八、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一是要深化征地制度改革,让农民充分享受土地征用后的增值利益。要提高补偿标准,要实行公开招标和拍卖,要让土地出让金收益主要用于农村。要切实解决地价征地问题。低价征地是当前损害农民利益的最突出问题,据调查,为了招商引资,留住企业,许多地方打出了低地价甚至零地价的优惠政策。大部分工业园区由政府主导开发和授权业主开发,土地出让价格普遍低于开发成本,有的还不到开发成本的一半。商业、娱乐、旅游、商品住宅楼等经营性用地能给政府带来巨大的收益,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增加财力、筹集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途径,在征地和供地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利益空间。这种“低征低卖,以地生财”是从根本上剥夺农民的利益,实际上是“以乡养城”。伴随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我国城市住房和非农业用地需求会越来越大,大量的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国家强制性大量征地造成的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无着落等问题日益严重,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政府要明确界定公共利益需要,不能利用国家或政府的强制力专门为一般企业去取得土地。要防止滥用公共目的征地,对政府强制性取得土地要有严格限制,对征地目的和范围都有严格的界定,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要充分尊重农民对土地的处置权和使用权。要为失地农民建立再就业培训机制,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二是要完善农地承包经营制度。从三十年不变转为长期不变,即实行“永包制”,给农户的承包经营权以明确的物权,并从法律上明确保障。“永包”时,农户之间可适当调整承包地。三是要推进农村非农建设用地使用制度的改革。要允许村里对非农建设用地进行市场化开发利用,发展二三产业,并明确其房产设施拥有合法权证,可以抵押和买卖。四是要改革农户宅基地制度。明确农户宅基地指标可异地置换使用,引导农民建房相对集中,可到县镇换购经济适用房;明确农民住宅享有完整的财产权利,可自主买卖,可作银行抵押。

九、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从宏观层面上推进城乡配套改革

从当前情况来看,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尚未突破,新农村建设受到旧体制、旧机制、旧政策法规的严重阻碍。特别是承担着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的国家有关部委办的改革明显地滞缓,受到既得利益诱惑和陈规旧律的束缚,缺乏自我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宏观层面上城乡配套的改革滞后,使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缺乏强大的推动力和全面支撑。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坚冰尚未打破,如果没有国家在宏观层面上进行城乡配套改革,农民平等的公民权益、劳动权益、土地权益和财产权益等都将成为一句空谈。

新农村建设,是在“两个趋向”科学论断指引下提出的,需要有像当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力度的新一轮改革来推动。这次改革是以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消除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种种不公平、不平等的制度和政策为改革对象,通过城乡配套的系列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平等的公民权益、劳动权益、土地权益和财产权益。

当前,要把分配制度作为城乡配套改革的一个重点和突破口。中国劳动力要素供给充裕,资本要素稀缺,再加上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上的恶性竞争和过度追求GDP、地方财政收入,农民工工资十几年不涨,劳动收入在国民收益中比重逐年下降。农民工低工资而且同企不同酬、同工不同酬问题十分突出。资本高收益和劳动低收益,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收益分配失衡已成不争的事实。农民工的低工资无福利,土地征用低补偿,环保低要求,导致企业在外贸出口上有条件搞低价恶性竞争。一是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分类,提出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并且做到每两年提高一次。二是严格劳动执法,特别是落实好劳动法明确规定的农民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女工生育保险。

农村综合改革要把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放在首位。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乡镇政府主要应该承担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从实际情况来看,可以把乡镇政府分成两类,一类是人口比较多、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已成为区域生产力和人口集聚中心的中心镇;另一类是一般乡镇。对于中心镇应该赋予更完整的政府功能,更完整的一级财政,使它具备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和管理的功能。对于一般的乡镇,财政收支可以由县直管,并明确乡镇政府主要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功能,不要让它去承担无法胜任的增加财政收入的任务,全心全意搞好对农民的服务。

坚持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源动力,努力创新农村发展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要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农村改革步伐,重点解决城乡分割、城乡之间要素分配不均、农村管理方式滞后等突出问题,着力建立城乡互动、平等发展的有效机制,全面构建要素合理配置、产品有序流动的市场体系,切实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一要不断创新农业投入机制,二要稳步推进农村"三个集中",三要逐步完善农村社保制度,四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

十、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建设节约型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是节约型新农村。节约型新农村要从节约利用资源做起,节地、节能、节水。保护好耕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央也强调新农村建设要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田。农村建设如果科学规划,节约利用耕地方面空间很大。现代农业对能源的消耗会有较大的需求,这必然会加大国家的能源紧张程度,必须将节约能源作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予以考虑。在西部水资源缺乏地区,还应推广节水农业,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这应该作为水资源短缺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建设节约型新农村,可以推动农民的增收,同时还必须继续减轻农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