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摘要:兰州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本文论述了兰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的六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兰州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加大投入支持农业,用现代经济体制促进农业。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体系。

一、兰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兰州是甘肃的省会,属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各级的共同努力,兰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现代农业也有了一定发展,我市高原夏菜、百合等农产品在南方市场销售很好,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目前,兰州市的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已从传统的温饱目标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优势和规模优势日益显现。近几年,按照“品质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原则,立足市场,因地制宜,经过调整优化,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协调发展转变,由产量、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转变,形成蔬菜、百合、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区域,加快各类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使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整体上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到2006年,全市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为60.1:39.9;农、林、牧、渔四业产值比为80.6:1.7:17.5:0.2。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全市建成一批水利工程,特别是引大入秦工程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我市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生产力。全市耕地面积31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为农业稳产增产奠定了一定基础。

3、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推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2002年开始,围绕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一是创建部级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创建县1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创建县5个,市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9个。二是建成市级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1个,组建县区无公害农产品监测站8个,产销区批发市场、社区农贸市场和重点超市监测站35个,共计44个站(点、中心),已监测各类蔬菜样品30万份。三是制定报批公布了兰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48项,其中种植34个,养殖14个,优势特色品种,特别是大宗外销品种基本包含在内。四是通过省上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78万亩,涉及蔬菜面积55.75万亩,总产量达到10.83亿公斤,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75.25%左右。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农产品54个,绿色产品16个。制定并出台了第一部关于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政府规章——《兰州市无公害蔬菜发展管理办法》。通过努力,我市蔬菜质量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和较好的品质,近年来在农业部对全国37个省会及大型城市进行了多次蔬菜质量抽检中,我市综合评定农药残留合格率排名列前茅,受到了农业部、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鼓励。

4、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实有力,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政治保障。近几年,我市通过坚决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和土地承包等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较好地改善了兰州市农业发展环境。目前,我市农民人均负担明显减少,农民的各种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勤劳致富的热情和积极性,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空前好转,农村社会稳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5、蔬菜产业发展迅猛。一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6年蔬菜种植面积达61.7万亩(含复种),产量可达163万公斤。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到43万亩,蔬菜产业进一步向基地化、商品化、外向型方向发展,总体呈现五个特点。二是上市时间不断提前;三是外销量不断增加;四是设施农业发展势头强劲,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10万亩。五是蔬菜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形成了远郊主打外销,近郊供应本地的基本格局。

二、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明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市农村人口达130万人,占兰州市总人口的41.7%。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898元,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农村人口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生产、生活仍十分困难,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农民再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就不足,这必然影响全市经济的发展。

2、农业投入不足,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瓶颈”。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信息、文化、卫生、金融、保险等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由于缺乏必要的信用担保机制,农民发展规模种养和农村中小加工企业难以得到必需的资金和信贷支持,影响了农村规模经营和农村工业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智力因素。据调查,我市的农村劳动力总数有80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40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5%,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低,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影响了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4、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因素。突出表现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缺乏稳定的利益连结机制,对农民的带动能力较差,农民发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的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5、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作用弱、产业组织不健全,大市场、小农户等现象,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关系不紧密,带动能力不强。在我市8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资产上亿元的仅有3家,占龙头企业总数的3.6%;资产总额在5000万元——1亿元的有7家,占龙头企业总数的8.3%;资产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有19家,占龙头企业总数的22.6%;其余的资产数额不足1000万元。从销售情况看,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15家,占龙头企业总数的17.9%;其余的销售收入不多,带动能力有限。就奶产业而言,产业化程度是较高的,但由于加工企业多、规模小、实力不强,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奶源不足,只能在本地市场低层次竞争,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开展,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6、农业发展受资源约束愈加突出。兰州市现有耕地中,无灌溉条件的旱地面积占到三分之二,广大旱作区自然条件恶劣,海拔1900—2350米,年降水量260—400毫米,加之降水分布极为不均,50—60%集中在7—9月,素有“十年九旱”之说。中低产面积大,抗灾能力弱,加之气候复杂多变,粮食、经济作物长期沿用传统的露地栽培方式,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推进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三农”自身的发展活力才会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才能稳固。兰州农业发展必须牢牢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最根本的环节,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工作思路,必须在“希望在田、潜力在畜、重点在水、后劲在果、出路在工”二十字上下功夫,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区域布局、典型突破”的原则,确定兰州农业发展的方针。

(一)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1、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认真落实好各级农机补贴政策,做好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逐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当前,要大力扶持发展一批农机专业大户,促进农机服务向产业化发展,要改善农业机械化装备条件,大力推广特色农机化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装备支撑。加大农机提灌设施的更新改造,提高提灌能力,实现工程水利、机械水利相配套,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行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园艺产品的工厂化生产,推广畜禽设施养殖,努力提高种养效益。

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根据我市发展果蔬等经济作物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实际,大力推广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加快农田管灌和渠道防渗工程建设,完善渠系网络等配套工程建设,积极推行菜田、瓜田、果园膜下微灌技术,将灌溉水利用率从45%提高到80%—90%,千方百计扩大灌溉面积。

(二)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1、重点发展七大技术支撑。一是现代化的设施农业,包括设施种植业和设施养殖业,它利用现代化工程技术和先进的设施设备装备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施农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发展设施农业。二是农业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业标准化,按标准组织生产,同时,按标准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行为,引导和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组织,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经,也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从生产无序到有标准可依的必由之路。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为品牌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才会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农产品。三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四是农业信息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五是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六是农业节水旱作技术,提高旱作区农业生产能力;七是发展现代立体生态农业,扩大间作套种面积,提高川水地区的复种指数。

2、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现代农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不断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强化服务功能和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能,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扶持涉农企业、民营科技机构、农民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等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把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村社、农户和田间地头,为农民讲授科技知识,传递农业信息,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加强对国内外成熟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特别是在新品种培育引进、病虫害防治、节本增效和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等方面力争取得新突破。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种、养新模式的推广利用。当前,要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农业为目标,加快推广反季节栽培、青贮氨化、冻配改良、机械深松耕作等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的产出率。把加快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采取项目支撑、典型带动、院地合作、承包经营等有效方式,引入先进的投资和经营管理机制。

(三)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突出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适度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着力发展农业后续产业的总体目标,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按照培植新优势,发展大产业,构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1、做大做强六大主导产业。

一是突出发展养殖业。实施“百万头优质生猪”工程,“百万只优质肉羊”工程,“五万头奶牛”工程,抓紧建设一批规模养殖场和一批优质种猪、种养扩繁场;加快发展10个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二是着力提升蔬菜业。发展百万亩蔬菜基地、三是优化粮油业。建设马铃薯、优质玉米食品和生物能源原料基地等,山塬区小杂粮基地;四是加快发展加工业。重点发展蔬菜、畜产品、油料、豆类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在兰州市近郊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促进城郊区新农村建设。六是壮大劳务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经商,增加收入。

2、实施“十大亿元”农业工程。10万亩绿色蔬菜、10万亩百合、10万亩西甜瓜、20万亩设施蔬菜、30万亩山塬区小杂粮、50万亩马铃薯、40万亩优质饲用玉米,100万只肉羊、100万头生猪、5万头奶牛。

3、建成十大特色经济板块,提升农业发展效益。坚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分区域建成各具特色的特色经济板块,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抓好永登县引大灌区、庄浪河流域、大通河流域、西北山区;榆中宛川河流域、南山高寒阴湿区、北山旱作区;皋兰西电灌区;红古川区、兰州市近郊区十大特色经济板块。在川水地区建设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农产品标准化加工基地,在引大秦王川灌区、沿河灌区依托现有重点龙头企业,合理布置产业化项目,大力发展畜禽标准规范饲养和加工基地,建立奶牛、生猪、水产、禽养殖等产业带;在山塬区充分利用土地面积广阔,小麦、玉米秸秆比较丰富的优势,加快发展一批肉羊专业户、专业村,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在川区和城郊利用交通和信息便利的优势,积极发展奶牛、生猪和屠宰加工,形成繁殖、育肥、贩运、屠宰、加工一条龙的生产格局和秸秆—奶牛、生猪—沼气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在高寒阴湿区重点发展绿色蔬菜、小杂粮等;在兰州近郊区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4、打造八大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发展档次。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依托优质名牌带动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依托我市优势资源、优势特色产业和产品,着力打造“兰州高原夏菜”、“兰州百合”、“永登玫瑰”、“兰州白兰瓜”、“兰州大尾羊”、“兰州韭黄”、“兰州大接杏”、“安宁桃”等八大农产品品牌。

(四)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

实践证明,单纯依靠科技进步在农业内部发展农业,增值的空间十分有限,要提升农业层次,就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把加快龙头企业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坚持“抓龙头、扶专合、建基地、带农户、促增收、创一流”的工作思路,创新体制机制,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培植优势新产业,发展壮大“旗舰”型骨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发育农村专合组织和专业大户,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带动力,推进科技城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

1、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发展。龙头企业肩负着带动农户、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它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际国内市场,具有根据市场需要配置资源,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拓展市场、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鉴于此,兰州要按照舞好产业化龙头,破解发展难题,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加工增值。要重点围绕对果菜粮油及畜产品等产业实施深度、精度加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加快发展。

2、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新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抓手。认真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凝聚力、竞争力和带动力的专合组织,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要重点从政策、资金上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健全机构、规范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使其真正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自己的组织。

3、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利润返还,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以市场为载体,遵循自主自愿、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使农户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五)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

发展理念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农业发展道路。一是要树立开放的发展理念。兰州农业必须坚持城郊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国内外市场上,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内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在具体工作中,应立足兰州农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拓展兰州农业的发展空间。要持之以恒地搞好以高原夏菜、兰州百合为主的农产品促销活动,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国内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直销机构,千方百计扩大农产品外销。二是要树立大农业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扶持发展食品加工、商贸、餐饮、文化娱乐、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步伐,努力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三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切实解决畜禽粪便资源和果枝等废弃物的再利用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不断促进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快建设农民生态家园。

(六)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培养具有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须的新型农民,用现代科学文化、科学技术武装农民,着力培养新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要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加快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农民,一是要加强对农村的道德培养,切实加大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力度,从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上使农民得到大幅度提高。二是加大基础教育力度,在抓好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初中以下农民人口的文化知识补习,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村人才。三是加大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农广校、各类职业学习、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农村种、养殖业大户的技术优势,在培训内容上,突出进行科学种养、设施农业和标准化生产等农业科技培训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真正把每个农民都培养成为农业生产和市场经济中的走俏人才,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1—2门种、养殖业实用技术。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培养出一代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有用人才,促进现代农业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七)加大投入支持农业

目前,兰州农业基础薄弱,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到农业发展上来;促进兰州现代农业发展,解决投入是关键。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创建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继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一是政府要加大投入,重点保障农业基础。通过本地财政预算和国家项目支持确保政府投入快速增加,其资金主要用于发展主导产业、培养新型农民、培育农业市场、扶持龙头企业、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抓好以沼气为主的新型能源建设和大办交通水利等方面,不断夯实农业基础。二是农民筹资投劳,解决农业生产性投入。特别是需要用好用活“一事一议”,解决村内公益事业建设政府投入不足部份。三是社会广泛参与,形成支农合力。完善农业融资手段,形成政策性融资、商业融资、合作融资、小额信贷等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融资体系,让更多的金融资金能够投放到兰州现代农业建设上来。创新农业开发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转投农业,兴办农业实体,开办农业企业,直接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和服务。从单一投入向多元投入转变。

(八)用现代经济体制促进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经济体制。当前,要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积极创新机制,努力探索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经济体制。一是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二是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形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合作社及龙头企业集中,逐步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和产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