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困境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困境

摘要:因为地区经济落后,民族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但始终面临专业发展的困境。本文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背景出发,以内蒙古地区高校为例,通过梳理民族地区高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提出未来社工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一、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社会工作(简称社工)专业自1986年教育部批准恢复开办以来,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内蒙古从2003开始开办社工专业,到目前已经有十所大专、本科院校开设社工专业。招生规模,从2003年的年招生60人发展到2015年的年招生1595人,十几年来,内蒙古高校培养出的数千名社工专业毕业生,已经遍布我区的各行政事业单位及各类企业单位,从学生自己从业的体会及有关行业反馈的信息来看,社工专业学生因为大学期间比同类文科专业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所以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在各行业表现普遍非常出色。

二、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因为民族地区经济普遍落后,高校社工专业的办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就业机会普遍受到限制,导致社工专业人才培养进展非常缓慢。具体来说,民族地区社工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表现为:

(一)社工专业在学校被边缘化,发展过程举步维艰

尽管高校领导都认识到社会工作是一个朝阳行业,未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我国对高等院校专业的考核一般以学校内部各专业招生及就业排名作为标准。社工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在国内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普遍不高,尤其在民族地区,社工专业招生晚、发展缓慢,社会影响更小,很多人甚至没听说过这个专业,所以社工专业招生一直以来都很不理想,我区各高校都普遍反映社工专业每年只有少数学生是第一志愿录取,大部分学生是调剂到社工专业。在民族地区社工专业学生就业同样不理想。民族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工机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政府开发的其他社工就业岗位也非常有限,因此社工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很严峻。最终以招生和就业状况考核下来,社工专业在各高校基本都处于倒数的位置,学校接下来的各项发展政策都很难向社工专业倾斜。其结果是社工专业越来越弱势,发展越来越艰难。

(二)就业岗位少,人才流失严重

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力度比较小,所以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缓慢。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内蒙古地区注册的专业社工机构有100多家,但项目充足,非常活跃的社工机构只有十几家,多数社工机构的项目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所以也无法留住专业的社工人才。社工机构是消化社工专业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平台,民族地区的社工机构数量少、专业性不强的现状无法承接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此外,也是因为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民众收入普遍不高,所以高层次的服务性行业无法在民族地区落地发展。这样就阻塞了社工专业大学生就业另一条重要渠道,最终在民族地区因为社工就业岗位少导致大量的社工专业毕业生转行从事其他职业,即使有一部分准备投身于社会工作的毕业生最终选择去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专业价值不明确,社会认同度低

民族地区高校社工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别的专业转过来从事教学,因此专业课程设置时除了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审定颁行的《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开设了11门主干课之外,其他课程基本是按照教师的专业背景设置了相关课程,很少有开设《社会工作价值》或《社会工作伦理》的相关课程,而且跨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意识给学生强调社工的价值理念和专业信仰。由于缺乏坚定的专业信仰,民族地区高校的社工专业毕业生在求职之际,也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对薪酬方面有很高的期待,从业之后却背离了社工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在工作中服务意识不够强,服务的专业水平也不是很高,严重影响了社会对社工专业的认同度。

三、民族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民族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发达地区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而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更有必要性。所以笔者认为民族地区应该针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采取措施提升社工人才培养的水平。

(一)政府和高校联手进行社工人才培养

一直以来,高校人才培养都是教育部门主管的工作,政府一般不插手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但是社会工作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同的情况,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为此需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需要一支宏大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这一改革措施的号召下,不仅高校在培养社工人才,各地民政部门也在进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而且民政部门通过东西部项目合作或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计划等方式引进的培训教师一般都是资深的社工教师,在理论或实务水平方面都是行业内的专家,所以政府部门和高校应该合作进行社工人才培养。政府相关部门聘请资深的社工专家先给高校社工专业教师进行培训,社工教师接受培训之后再对本地区的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而且高校教师还能将自己技能的提升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当中惠及广大的学生。

(二)高校之间资源整合,相互合作,联合进行人才培养

民族地区各高校社工专业面临的情况基本类似,各高校单打独斗进行专业建设往往因为资金不足,工作进展非常缓慢。高校间应该将资源整合,相互合作,联合进行人才培养。首先,在教师培训方面进行校际合作。每年各高校都拨出大笔资金安排教师外出学习或邀请专家来本校讲学。各高校相同专业都做同样的工作,资源浪费的同时,收获也很受限制。更有效的做法是同一座城市的高校可以共同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将专家请到本地,各高校社工教师共同参与培训,这样将几所高校的培训资金整合运用,就可以让教师接受多次培训,各学校教师都可以在短时间有很大提升。其次,可以在实习实践方面进行合作。民族地区各高校社工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大短板,一方面因为专业的社工机构少,另一方面是有实务经验的教师或社工督导数量太少,这些都无法满足所有高校社工专业实习实践的需要。有效的做法是高校联合建设实践基地,同一座城市的高校联合,将社工机构与各高校实习实践内容进行统筹规划,督导老师进行统一安排,共同邀请发达地区高水平的社工督导对本地区实习实践进行统一指导,这样共同建设实习基地进行资源统筹利用,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高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三)以需求为导向,增强高校培养社工人才的信心

2019年初,中央组织部、民政部等19部委联合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社工规划》),此规划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对于积极发展中国特色专业社会工作事业、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对社工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国家对社工人才的迫切需要,少数民族地区社工人才的缺口更大,高校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强培养社工人才的信心。社工专业现在招生、就业的低迷状态,是新专业发展之初面临的正常现象,一般情况下,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高校作为高端人才的培养机构,应该高瞻远瞩,看到社会工作未来的发展前景,学校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探索出一套有自己学校特色的社工人才培养措施,最终不仅给民族地区社工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也在本校专业发展上有一些突破性进展。总之,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应该抓住我国社会工作蓬勃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红利及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与地方政府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出符合民族地区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方舒,刘世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建议[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02)

[2]朱琳,万远英.四川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5(04)

[3]郭玮,李淑芳.内蒙古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

作者:李淑芳 汪海玲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