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论文2篇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论文2篇

第一篇:高校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是知识灌输的对象,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仍然是“一言堂”,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新式教学法,将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场景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进入案例描述的特定情景,体会到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潜藏已久的学习兴趣。同时,案例教学的互动性特征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主动思考,独立分析,寻求答案,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允许提问和质疑,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角色,从而在分析案例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沟通能力,适应公共事业管理工作

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就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讨论的内容和需要回答的问题,每一个学生都能归属到一个小组里,学生通过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以团体合作的方式剖析和讨论问题,积极寻求多种解决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团队的案例讨论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组织策划,在合作中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大大增进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组织策划水平。可见,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管理工作所需的协调沟通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组织策划能力,为日后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因素分析

案例教学是一种效果显著、颇受欢迎的教学方法。近些年,案例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采用,并获得了良好效果,但同时不容否认,也存在诸多值得思考和需要研究的问题。

1.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资源匮乏,质量不高

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高质量的案例要与理论教学知识相吻合,难易适中,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同时具有现实性、典型性、针对性、时效性和启发性等基本特征。经过多年摸索,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公共管理类案例建设已经比较成熟,在案例搜集、选题、撰写、发行、版权保护和更新等方面拥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然而,我国的案例教学,特别是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起步较晚,要达到上述标准并非易事,案例教学资源仍较为匮乏。首先,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工作目前相当滞后,已有案例中,有些未结合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特点,案例编写和制作比较粗糙,与专业理论知识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对每一个案例的科学设计及专业性审视和洞察;其次,一些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没有充分考虑到案例教学使用对象的情况,有些案例篇幅长、背景复杂、设置问题偏难,学生感觉难度大,难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案例教学效果;最后,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所需的客体资源贫乏,即缺乏大量的实际案例素材,要想收集到相对稳定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现实的案例,往往采集、整理费用偏高,给制作案例带来一定困难,案例本土化问题较为突出。

2.教师案例教学经验缺乏,能力不足

案例教学要达到较好的效果,相当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准备,选取适合的案例,精心设计思考题,给学生布置案例背景资料;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重点进行讨论,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引导并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最后还要归纳总结,真正的案例教学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需要教师经过培训、自学、相互交流和实践等形式才能更好地胜任。因此,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深的理论功底,同时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和管控能力。但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些教师由于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技巧掌握不熟练,不善于师生互动,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为案例教学的不可控因素多,掌控课堂难度大,从观念上排斥;还有的教师对案例讨论只进行简单地归纳总结,或提供所谓的正确答案,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背离了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湮灭了学生个性与创造力。另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多数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生,有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较少,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因此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注重理论,难以胜任案例教学的要求。

3.学生没有质疑的习惯,参与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主导者,要求学生主动搜集信息,研读案例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挖掘案例中所隐含的与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相关的矛盾点和争论点,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辩论,准备发言,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公共事业管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升华。这一过程改变了学生惯有的学习方式,由于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多数学生没有形成独立思考和质疑的习惯,部分学生难以融入案例情境,对案例反映的问题要么束手无策,要么无法准确把握案例精髓,感觉压力倍增,有时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另外,在案例教学分组讨论过程中,一些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由于未掌握恰当的沟通及讨论方法与技巧,缺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有的学生没有工作经历,不了解公共事业部门实际决策过程及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不了解具体的公共事业部门的组织构成、公共事务的处理流程等,有时会导致所提对策方案的可行性受到质疑,从而感到案例讨论压力很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决定着案例教学的成败。

三、完善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对策

案例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现阶段,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上述制约因素,因此,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实现培养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要。

1.制作高质量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完善案例库

案例是案例教学活动的基础。首先,案例的选取应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需求,基于当代中国公共事业管理实际,适应时展趋势,同时能反映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规律和典型特征,以学生所熟知的典型案例为分析对象,易于被接受和认同,从而引起学生共鸣。其次,案例的内容不能过偏过长,以有利于课堂内完成为原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呈现案例,如文字加图片、表格、视频等,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学生兴趣。再次,案例思考题的设计应注意可讨论性和讨论的多角度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讨论的平台,切忌用所谓标准化的唯一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案例思考题的难度应遵循梯度递进原则,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融合。最后,各高校应当加强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库的合作建设,实现案例教学资源共享,不断地进行案例库更新,以促进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水平的整体提高。

2.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教师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首先学校每年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学方法交流与培训,开展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关的案例教学交流和研讨,组织全校范围的案例教学观摩或授课比赛,开展校际间的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研讨,以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技巧和教学技能;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国内外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资深教育专家讲授或与教师座谈案例教学经验,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再次,加强学校与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合作,鼓励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实践,同时邀请社区、社会团体等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走进校园,通过座谈、讲座等形式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全方位地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案例教师的教学水平。

3.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制作,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案例教学及案例背景,或在案例教学开始之前,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熟悉案例内容,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其次,教师应注重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组织和控制课堂,充分创造宽松和谐、合作进取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真正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同时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对在案例教学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在平时成绩中加分,并作为总评成绩的一个依据。再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学习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主动地运用课堂所讲的理论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以一个公共事业管理当事人的身份来考虑案例中所出现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围绕案例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这样经过反复训练后,学生会逐渐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通过参与群体合作的案例讨论,学会作为一个好的听众认真听取其他人的观点,从其他人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针对案例涉及的公共事业管理议题与职业人士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结合案例情况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公共部门的决策过程和政策执行环境,以克服因职业背景知识匮乏而对案例不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还应在讨论过程中捕捉学生发言的“闪光点”,对学生提出的新思路、新观点及时加以肯定,突出强调学生分析讨论的不同视角和方法的独特性,并将讨论引向纵深,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作者:陈朝旭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二篇: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现状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现状

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前往的主要部门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服务系统等,从事办公和管理工作实习。而各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生更多的则是自主选择毕业实习地点,不是简单地跟从学校的毕业实习安排,他们直接自主联系企业、公司、事业单位实习,且更多的参考自己的未来就业方向进行实习。出现这一自主选择实习单位现象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点:(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是到公共事业组织进行工作,可是现如今这些单位对于其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要求普遍较高,因此,此方向的就业前景不明了,有明显的“门难进”现象。(2)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不断变化,社会的诸多因素不断变化,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莆田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莆田学院新兴的本科学科,在当地莆田市政府部门建立了较多的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与毕业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莆田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莆田市人事局、莆田市教育局、莆田市文化和出版管理部门、广播局、工会等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并且莆田学院已将城厢区龙桥街道办事处作为莆田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重点实习基地。然而近些年莆田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生,只有20%的学生得到学校的安排。这20%的学生主要的去处是莆田市文化局、莆田市公务员局、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办事处等。剩下的80%左右的学生实习集中在各类企业,而且实习工作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从企业的生产、销售,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无所不包,这样很难达到预期实习效果,也使得毕业论文的写作大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不管是20%或是80%的毕业实习都存在着各种问题,急需要矫正。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不断改革进步,由于各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断扩招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自主多元化择业等原因,近些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实习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与障碍,甚至有众多的地方院校出现实习质量下滑,探究其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重视不够,定位模糊

在近些年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中,地方院校存在着如下几种观点:(1)有的地方高校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就是让毕业生们去社会上跑动热身,为即将到来的就业生涯或者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打好社会经验基础。(2)甚至有的地方高校简单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不必重视,应付一下学校的教学指标即可,因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深知自己的专业就业模糊,普遍有自己的就业打算。(3)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定位更为主观,认为毕业实习就是在打工、当替补、给人家当免费的劳动力,还吃力不讨好,因此在实际的实习工作中,毕业实习生就随意而行,一点不重视。对于莆田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来说,作为地方普通高校也难以避免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重视度不够,定位模糊等问题。莆田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等起步晚、条件差,教学较薄弱,如表1所示。莆田学院公管专业更突出的问题在于不能明确学生的实习方向,不能很好地把握毕业生的实际实习岗位需要。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基地不足,实习机会有限

据我国相关调查机构显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到各类工商业企业实习达到50%左右,而另外的50%则是到我国的各类公共组织或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他们的去处有民政部门、社区街道办、教育部门等,大体和莆田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去处相似。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实习的地点大概有60%是由学生自己联系的,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地只占40%左右。然莆田学院提供给本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基地却也只能满足20%的需求。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提供给该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明显存在不足的,学生的实习机会相当有限,更不能满足该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导致我国各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学生实习机会有限的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各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时间参差不齐。地方院校对该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再加上地方院校对于毕业实习的经费投入又呈现不足的状态,地方院校的该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就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2)我国的公共事业组织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管理,平时各公共组织与高校或社会的实习基地建设并未纳入上级对下级的考评体系,导致高校到公共事业组织建设实习基地的难度加大。

3.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合理,实习效果不明显

以莆田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其集中性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公益劳动、军训、专业见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六个环节。而且分散在该专业学生大学4年的不同学期,其中毕业实习集中于大四下学期的7周时间里,由此更可见莆田学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生实习时间是有限的,实习生刚到实习单位适应环境就又要回校准备毕业的相关事宜,且不论该学生是到公共事业组织或是工商类企业实习。另外,如表2所示,莆田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中,验证性的教学环节,如公益劳动、军训、专业见习、社会调查占到了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的67%,这导致了学生走向毕业实习时,该会的社会实习技能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实习单位的能力要求。最后,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是毕业生的主观因素,他们对于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习中的求学意识不够;他们在实习过程中急功近利、内心浮躁,更不愿主动承担基层工作,眼高手低;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遇到困难时不能够独立思考,自己解决,使得整个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实习效果不明显。

4.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习指导效果不明显

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新兴学科,各地方院校多数是因为该专业的需求,安排了本校内的经济、政治、法学、管理类学科教师转型至该专业学科。因此,各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原有对口专业教师是比较匮乏的。以莆田学院为例为例,莆田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有教师共六人,其中一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有4人毕业于行政管理专业,1人产业经济学专业,1人财政专业,其相关专业的符合度相对于其他地方院校是较高的。然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莆田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6名任课教师中年轻教师的比重是较高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左右,且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高校教学岗位,没有相关的公共事业管理经验,理论知识丰富但却实践经验不足。以此观之,教师实践经验有限,那么其对学生毕业实习指导的针对性就难免较差,影响学生的毕业实习效果。

三、规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正确定位

地方院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应进一步提高重视,正确定位。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毕业实习中表现出来的不够重视、定位模糊的缺点,地方院校更应从学校层面加强专业定位和毕业实习的宣传,以引导系部、老师、学生家长充分认识专业定位和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最广泛地调动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参与毕业实习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地方院校更应该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提高经费投入,也可通过社会和企业的资助来拓宽毕业实习投入的资金源。最后,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系部主管更应提高对毕业实习的全程监控,不应只是停留在开实习动员会、收实习报告和评定实习成绩等几个环节,致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流于形式。3.2促进实习基地建设地方院校应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立更加稳定的、多层次的公共组织或校外毕业实习基地。毕业实习基地对于地方院校有着很强的不稳定性,更不用说对新兴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来说了,他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社会形势。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系部更应根据本院系的实际情况特点提出毕业实习基地构建的具体方案,多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可不必拘泥于“公共组织”,可以大胆地向社会企业输送实习人才。但不管基地的构建如何,基地内部的制度更需健全,而不是让毕业实习生去到所谓的实习基地端茶送水。

2.完善毕业实习体系

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根据当前各地方院校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课程的设定,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有一定帮助。(1)根据地方院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特色和方向,明确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毕业实习环节的社会目标。即通过学生的社会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2)合理增加社会实习的比重,将毕业实习的工作和前期培养分散到学生大学生涯的社会实习中,并且要确保社会实习时间的连续性,周期不可太长也不可太短,建议在1~2个月之内。(3)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体系。对于部分毕业生对毕业实习的不重视和随意的情况,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必要对于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或者平日的社会实习布置明确的实习任务,并综合实习单位、实习报告、指导教师评价对该学生进行实习评价,以期学生正确对待毕业实习。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社会专业实践经验。(1)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鼓励科任教师顺应我国公共事业组织改革的机遇,多到公共事业组织去调研、沟通和交流,鼓励其参与到相关组织的岗位实践中,以更加了解公共事业组织的运行、管理模式和面临的问题,并更好地与教学实际结合,指导毕业实习工作。(2)地方院校邀请有公共事业组织经验的相关人员或在职人员到高校进行讲座指导,对毕业生的实习展开更好的实习动员与实际指导,以达到更好的实战效果。

作者:关松立单位:莆田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