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校园文化建设科学性

校园文化建设科学性

一、准确把握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

1.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生源的多样性和开放度,需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来满足其成长需求。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文化,其育人作用和效果也不尽相同。科学地定义和构建校园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这个层面上看,校园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内容,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神动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2.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它通过校风、教风、学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心灵塑造、人格提升的主要力量。

3.校园文化是校园伦理的群体体现。科学探究物理,文化探究伦理。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演进的缩影与沉淀,是学校发展的体现和升华;也是一种考量学校精神、学校特色与师生德行的重要砝码。其核心成分和深层结构是校园伦理。所谓校园伦理,“就是对校园建设及其文化的道德性追问,强调学校对学生的成长所肩负的“教育责任”,以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德性发展为旨归”。校园文化要以团结、公正、尊重和创新为尺度,强化教育责任,理顺校园关系,建立内部秩序。学校要对校园文化进行伦理审视,挖掘其深层结构,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达到师生共同养心、提神、修行的最终目的。

4.校园文化应唤醒“人性”,推崇“德性”。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隐性德育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学生德性的成长具有感染、熏陶、导向和体验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以其特有的魅力向学生潜在地灌输着体现教育者要求的思想、规范和道德标准。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根据社会、学生及学校发展的需要,主动地、理性地进行学校文化总结、反思与重构,要大张旗鼓地唤醒“人性”、推崇“德性”。豪华的校园建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人为装扮出的一些“文化”等仅仅是培养人的德行过程中的辅助手段、营造的氛围,而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能作为学校文化传世之作的唯有师生的德行。我们常说的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并不仅是那些可见的有形的东西,更是那些虽无形但对人有着莫大震撼力的人文精神。“先做人,后学文”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教育的真谛。唤醒“人性”、推崇“德性”是校园文化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运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满足其伦理需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校园文化的现实缺陷审视

1.主流文化表面化。校园文化是一种固态的沉淀,是师生的精神根基。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是校园精神的固化体现。整洁、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应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离不开物质文化的建设。但片面强调和夸大物质文化的作用,将校园文化建设表面化,必然导致校园伦理精神的失落,养成师生一味攀比和享受的心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背道而驰。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渗透;二是校园文化活动缺乏系统性,活动设计孤立、散乱,没有一个科学系统所必需的整体性、目的性和层次性;三是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与学生发展的内在关联,缺乏人性关怀。

2.原生文化庸俗化。通俗地说,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种理念,一种精神。在各级各类学校,有校方所倡导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学生团体中,也有自然形成的原生态文化。如短信文化、贴吧文化、游戏文化、服饰文化、追星文化、行为艺术等等。这些处于弱势的校园文化,学校往往任其发展,忽视引导和管理。这些学生自己创作、自我娱乐的文化,不但冲击、影响着主流文化,而且流于庸俗化,易将学生引向误区,制约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可能误导学生违法犯罪。一是网络文化低级下流。学校贴吧、QQ空间、手机短信、网络游戏中不乏色情暴力内容。这些原生文化,传播快,范围广,影响坏。二是行为艺术令人费解。由于网络的传播,行为艺术从最初的艺术院校蔓延到普通高校。普通院校没有行为艺术大师,学校的行为艺术全凭师生的“想当然”进行所谓的创作,水准不高,非常容易走向浅薄和浮躁,令人费解,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三是媚俗文化、模仿文化、荒诞文化在校园内流传,对学生健康成长百害无一利。

3.大众文化形式化。校园文化有三个层面:核心是观念层面,其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最表层是校园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情由景发、言由心生、表里一致。校园文化形式化的主要表现是:一是“面子工程”盛行。校园文化建设只停留在校园环境建设上,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当成了对外宣传的“形象工程”、装扮自己的“面子工程”,忽视隐性文化建设。二是“口号文化”充斥校园。把校园精神文化解读为校园“文化知识”。为了体现这些“文化知识”,一味地追求让每一面墙壁“说话”,到处张贴名言警句、口号标语、古文涩句,四处留“文”,注重“口号”忽视“内涵”,起不到“化”的作用,失去了校园应有的文化、艺术色彩,难以形成一个核心的价值观。三是“贴金文化”随处可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些学校只关注装饰效应,一味地用教师也不懂的“经典”“洋文”来贴金,把校园文化当作求时尚、讲漂亮、作攀比,耍气派、甚至骗生源的手段,走向“零文化”,导致领导随心所欲、教师无所适从、学生信仰缺失。

4.特色文化同质化。文化的特性决定文化的多元。同质化使得文化的内涵萎缩,特色丧失。校园文化同质化既受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又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观念及力度密切相关。一是校园文化雷同。小到幼儿园,大到高等学府,各级各类学校校园文化雷同,千篇一律,缺乏创意和特色。即使是同一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强势文化也成了“霸权”文化。二是外来文化受宠。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节日文化,麦当劳、肯德基等饮食文化,意大利香水、法国服饰等奢侈品文化,甚至星相命理、星座运程等“洋迷信”都越来越受到国内青少年的青睐。大学生喜欢过圣诞节、中学生喜欢过情人节。这些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外来文化使得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淡漠。三是创新活动低迷。创新能力由思维风格、行为特征、个性特征及知识构建四个维度构成。由于条件有限和能力有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创新活动,学生参与热情较高,坚持下去的较少,致使校园创新文化长期在低迷状态徘徊。

三、理性思考校园文化的引导策略

叶澜教授曾说:学校“要参与到社会新文化的构建中去,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构建超越现实的新学校文化”。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精彩纷呈的世界文化,校园文化如何选择和走向何处,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探讨。我们应将校园文化建设置于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中去认识,努力建设适合国情、校情、学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校园文化体系,从而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1.弘扬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学校要切实把时代精神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促进学生将时代精神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转化为自觉追求。一是借助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校园报刊、校园演讲等多种途径,让时代精神“有型”“有声”,做到“入口”“入脑”“入心”,引导学生将时代精神转化为爱国之情;二是利用丰富多彩的班会、社团、家校等课内外活动,引导学生将时代精神内化为报国之志;三是通过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体验,引导学生将时代精神外显为爱国之行。

2.彰显民族特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多元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更应该彰显民族特色。一是要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民族文化多层次地展示给广大学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二是要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时代性、自强不息与和平发展等关系,学会自立自强,学会改革创新,学会和谐发展。三是充分利用和科学整合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民俗等多方面资源,强化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学习,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与道德伦理紧密结合的精华,引导学生完善自身人格,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

3.提升创新品质。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学生既是优质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学校要抓住校园文化建设契机,提升学生的创新品质。一是要让广大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校园文化建设,要多征询学生意见,多采纳学生方案,让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练兵场。二是要将创新精神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个环节中。校园文化不是简单的“抄文件”“抄经典”“抄专家”“抄精品”。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建设,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时时、处处、事事流淌创新的气息,散发艺术的魅力。三是切实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要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科学氛围,激发科学兴趣,传授科学方法,搭建创新平台。

4.关注成长需求。校园文化是经过提炼整合社会先进文化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学生成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关注生命成长,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让学校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校园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所在。校园文化要从物质和精神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一是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学生认知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天性,尊重学生的精神需求,尊重学生作为校园文化活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释放生命能量,从而把学生引向社会,关注人生。二是要关心学生的内在文化体验,促进学生的精神发展、个性发展和素质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只有成为学生内在的生命需要时,才能转化为促进学生精神发展的力量。关心学生的内在文化体验,就是要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内心情感得到校园文化的滋润和关切。三是要积极建设班级文化,构建学生生命的精神家园。班级文化建设要突出精神文化建设。确立共同的追求目标,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是班级文化的重点。(本文来自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刘群东金丽馥王月明吕凤娇单位: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