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贷论文

校园贷论文范文精选

校园贷论文

校园贷论文范文第1篇

摆在首位的是安全。小学生原本就是弱势群体,也不具备什么自救能力,所以一旦发生突发状况,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学校这个时候最应该保证的,就是尽可能避免一切突发状况以及意外情况发生,如果实在无法避免,也要想到怎样将伤害减到最低。学校门口要有门卫亭,并且保证无时无刻都有至少2人值班,师生进出都要出示学校统一认证的证件。而门卫要对每个进入校门的人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比照证件上的照片和证件持有者是否是同一个人,坚决杜绝无证件者或持伪证件者进入校园。如果出现忘带证件的情况,针对老师,可以互相辨认。针对学生,可以让老师来认领。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个门禁方案实行起来会给师生带来不便,但毫无疑问这是最保险的方式。这套出入证检查程序,能完全避免身份不明的人进入校园,将发生意外事件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校内也一定要设立保卫处,专门负责学校里面的治安问题。保卫处要保证每天都有人在值班,碰到问题要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而且还要每天都安排工作人员排班进行校园巡逻。巡逻期间,对于可疑人等要密切关注、跟踪。做到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师生安全,无论什么情况下,将师生安全放在第一位。

校内监控必不可少,没出事情时确实显得多余,但一旦发生问题,监控就是最公正的证人。监控要设立在隐秘的地方。不管是教学楼里面,还是在操场上、在楼梯走道都要有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而且监控要直通保卫处,保卫处必须派人值班盯着监控。如果通过监控看到有人有不轨行为,就能第一时间制止。然后就是师生自己的安全意识。意外是无法完全避免的。所以师生紧急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一定要达标。学校可以每个月开展一次安全防护讲座。可以请到当地警局一起联合起来给小学生普及安全知识。学校也可以在操场或者教学大楼通告处专门设立一个板块,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来做宣传海报,宣传各种意外自救方式。或者可以一年、半年联合当地部门进行一次地震、火灾等的预演。要求老师学生都参与。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每个星期也可以由老师组织或者老师布置学生组织一次安全自保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也参与班会,一起互动,真正让他们找到最有效最可行的自保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安全问题得到保障,学校才能开办下去。

二、学校要有不断完善的教学制度

能否高效地达到目的取决于采用的是一个怎样的教学制度。首先,学校的部门分工、内部组织一定要明确。这样才能给老师一个安心教课的环境。本人觉得比较可行的方案是返聘年长退休的老师再来学校担任文职及其他工作。然后任课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专心教好学生。毫无疑问,老师也是需要相互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所以学校一定每年都要安排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每个年级每个科目派一名任课老师外出学习,学习其他同等级学校的教学制度或风格,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做到精益求精。然后每个年级每个科目的任课老师也要组成小组,保证每个礼拜一次小组讨论会,可以共同研讨这个礼拜的教学计划,总结上个礼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或者交流一下教学经验和方法。这样就能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尽量做到每一步教学都是“教”和“学”的组成体,要学生立刻反馈出结果。

三、学校要持续注重和家长的沟通协调

家长将小孩每天都放在学校。校方最基本要做的就是保证家长的消息畅通,让家长放心把孩子交到学校。这件事情可以落实到各班的班主任身上。班主任要负责定时不定时地和家长交流,将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成绩向家长传达出去。然后可以三个月组织一次班级家长会。六个月组织一次年级家长会。学校还可以担当起孩子与家长沟通桥梁的这个重要角色。学校可以鼓励家长们以班级为单位,自主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有什么想法,对老师有什么要求,对校方有什么要求,都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向学校反映。而平时,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亲子互动的活动。由于现在社会节奏太快,大人陪小孩的时间或许并不是很多。久而久之,小孩子就有可能形成孤僻、懦弱等不健全的性格。所以通过学校组织的活动,孩子还能有和家长一起玩耍的机会。学校和家长沟通互动的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校园贷论文范文第2篇

构建和谐校园论文--和谐校园,现代教育新追求

和谐,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比如“和衷共济”“厚德载物”“和气生财”“和为贵”都是对这种和谐精神的注解和说明。和谐不是指完全同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于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在这五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应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和谐的人是由和谐的校园孕育出来的。所以,创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

一、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1、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同志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

2、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所以,建设和谐校园正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3、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设和谐校园的三大特点

1.不再遗忘学困生

以前社会对好学校的评价,主要看这个学校出了多少优等生,这个学校的升学率有多少,这使得老师把注意力都放在有潜力的优等生身上。曾有这样一个镜头:某教育专家在一所小学听课后发现,整个课堂表面上进行非常顺利,内容充实,效率很高,但每节课与老师交流互动的都是优等生,学困生总是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几乎没有机会和老师交流,老师也很少考虑到为学困生的接受能力相应调整教学内容。老师教案中抽象的“学生”,多数是指优等生,而不是那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无形中形成了教育的不平等。而和谐校园的评价机制能够兼顾学困生的发展能力,关爱弱势学生,实现差异发展,把他们的发展作为一个校园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

2.不再把教育过程当目的

曾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学生问他的老师:“你教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题目,这些题目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有什么价值呢?”老师答:“起码你中考用得上,高考用得上,以后你有了孩子还可以教给他。”学生把学习本身当作目的,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有点悲哀。而和谐校园的本质是孩子的发展,它可以促进孩子两个方面的最大化:一个是在校发展最大化,另一个是终身发展潜力的最大化。如果说和谐校园是一个金字塔结构,那么最基础层是对学生的关爱、最核心层是教学生做人、最层是知识的学习。

3.不再信奉为师者的绝对尊严

几千年来,师道尊严是不变的理,天地君亲师是永久的格。这就使得旧时的师生关系相当的不平等。演变到现代,师生之间的冲突屡屡见诸于报章。而和谐校园提倡的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在于平等。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中国是完全有能力开发出大批人才来的。我想,要开发出人才,关键是我们对青年不能限制太多。七限制、八限制,把人们的积极性都限制没了。还怎么出人才?”母国光院士今年4月在原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为在职进修博士学位课程的大学校长班学员所作演讲的演讲稿《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中提到的“现代社会的师生之间应该既是良师益友,又存在交换关系。教师是知识的载体,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而学生是求学的主体,他们有思想、有个人意志的和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育就不能成功。教学相长,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师生关系是良师益友关系。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交费受教育,教师教学获得收入。所以师生关系又是交换关系,教育者有义务为受教育者服务。因此,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积极的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刻苦学习和钻研,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就是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最好注解。

三、建设和谐校园的三大措施

(一)依法治校,建设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校园。

和谐校园首先是法制的校园,依法治校就是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校园管理,从事教学科研等活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建设一个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和谐校园。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做好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桥梁作用,完善教代会制度,坚持派参政议政、学生联合会等好的做法。

2.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古语云:“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加强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建立健全的、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发展。

3.要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作风建设,要不断提高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突出提高谋求发展的能力、管理学校事务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维护学校稳定的能力。学校要加强班子建设,校长要任人唯贤,率先垂范,容人容事,淡化权力意识,实施集中领导,分层管理,权责到人。

4.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作用,以师德建设为载体,突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倡讲团结、讲协作、讲守信、讲友爱、讲宽容的新风。

5.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改变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如建立教师业务档案、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方案、课改方案、奖教奖学方案等。围绕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评优、职称晋升、基建、财务收支等,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健全和落实教代会、校务公开制度,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

教师人心顺,主人翁意识增强,就会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以德管理,建设宽松、协调、体恤、包容的校园。

以德管理就是要以全校教师为本,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深刻地意识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依靠力量,是服务的主体而不是管理对象;我们应该将教师从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因此,我们认为,为了达到和谐,从学校角度来看,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管理工作,力争把最优质的资源用到人才队伍建设上来,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支持力度,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良性竞争、激励、监督保证等机制,建设一种宽松、协调、体恤、包容的和谐的校园气氛。

1.学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制订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对有学识、高水平、爱提不同意见或有小毛病的教师,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同时,大力培植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增强责任感,做学校主人”活动,撰写师德论文,让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以保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2.教师要注重自我内化的和谐,应从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观念与心理要素等内在道德环境诸因素探讨内化发展和谐关系,增强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和谐统一,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个和谐的人。弘扬正气,遵章守纪。要做到对人对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提倡执行规章的自觉性和勇于维护规章制度的正气行为。加强学习,完善自我。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各项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优质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开拓创新,优质教学。坚持“学生第一、育人育才”的宗旨,对教育事业做到有心、耐心、细心、热心,努力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做出贡献。顾全大局,爱岗敬业。提倡乐于奉献、顾全大局和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各尽其能,优质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同事之间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诚信友爱;提倡互相谦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积极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谐处理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追求以人为本,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本着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的前提,树爱学生之典范。

(三)以生为本,建设文明、向上、创造、竞争的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树立生本思想,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

1.创建安全、健康发展的环境。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加强学校的保安保卫,开展安全自救演练,完善“安全管理规定”,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建筑及设施安全管理措施”,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开设心理辅导室和咨询信箱,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如设计校徽,悬挂国旗、校训、班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教师寄语;建设高标准的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科技活动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生物园、地理园等;创办文学社、爱心社、英语角、校报、光荣榜、作业展等;举行艺术节、体育节、科学节及各类比赛;开设校本课程和开辟德育基地、德育展室、校园网站等;组织学生进社区、入工厂、下农村、蹲基地等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集体。如:学生干部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其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制定学校德育常规,设立学生会和文明监督岗,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通过学校积极有效的培育,学生懂得发掘和欣赏周围美的事物;懂得人与社会的和谐,遵从社会整体价值构成的和谐,包括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内外和谐、上下和谐和长幼和谐等,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是统一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懂得自律与管理的和谐,知道接受管理的过程,不仅是接受来源于学校的管理和规范,也是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结果,而且自己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也具备自主、自决、自择、自律的能力;懂得关注身边生活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的同学,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为同学服务,情系同学,无私奉献,互助互爱。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需要随着教学、科研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过程,更是一个长远的征程和永恒的主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全面参与,不懈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现代教育新追求!

参考资料:

校园贷论文范文第3篇

一、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原因

五年制学生自控力差、好逸厌学、逆反心理强,致使早恋、旷课、考试作弊等违纪现象严重。而造成五年制学生这种表现的原因,一是学生年龄较小,普遍在16岁上下,自制力差,青春期的叛逆性格明显。二是单亲家庭比例较高,部分班级超过50%。三校生存在着自律性差、厌学好动、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致使班级纪律涣散,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普高生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相对匮乏,致使活跃度不足,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两类问题的出现与其高中阶段养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这三类班级的管理难度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鉴于上述情况,我们按照“统一”与“分化”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二、学生管理工作的“统一”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与灵魂“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归根到底就是要突出人的发展,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考量工作的基点和标准。

(二)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和操行评定标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保证我们依据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以及我校的《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制定了《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学生管理与操行评定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细则》详尽地规定了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奖惩标准、贫困生认定、日常操行评定、学生团体管理、学生实践活动、优秀毕业生评选等各项内容。在日常学生工作中,我们依据“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严格按照《细则》中的规定进行工作,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了公正公平的客观环境。

(三)“养成教育”贯穿始终“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为了保证养成教育工作的连贯性,我们在机构设置、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付出了努力与实践。首先,成立专门的机构,委派专人负责,推动养成教育的发展。在推进过程中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突出理念和精神。其次,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注重养成教育的开展,如在课程中开设了“礼仪”、“语言活动指导”、“心理学”等课程,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最后,在学生管理和学生活动的开展方面,一方面,通过日常严格的检查管理,确保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既放松学生的身心,又使得学生有所体会和感悟,提升学生对养成教育的认同感。

(四)班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稳抓不放我们在班风和学风建设工作中,一是坚定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邀请知名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做现场报告,定期召开班会和座谈会,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的榜样性作用。二是依据规章,奖惩并用。一方面,表彰和奖励在班风学风建设中表现突出的班级和个人,树立典型,广为宣传。另一方面,批评并惩处部分班级和学生,尤其是部分行为偏激和性质恶劣的学生,给予严肃处理,严明校纪。三是定期对全系学生开展班风学风的问卷调研,问卷的问题均有一定的指向性,能够给学生以正向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潜意识。调研活动还有助于及时了解班级的近况和趋向,便于做出科学的分析,形成有效的应对。

(五)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团总支、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进步作用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由学生主任负责全系的学生管理工作,学生主任协同两名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会的管理工作。我系学生会各部门分工协作,分担全系的早晚自习检查、卫生舍务检查、信息处理、文体活动、普通话推广、活动宣传等具体工作。协同专职辅导员负责团总支的建设与管理,设置学生正副书记各一名,职能部门六个,分管全系学生的党团组织关系存管、信息整理、社会实践、权益维护、宣传策划、社团活动等工作。两个学生组织分工具体,职责明确。对于学生干部的权利与义务、选拔与任免、奖惩与激励、监督与管理等都做出了详尽的规定,实现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理。

三、学生管理工作的“分化与不同”

(一)规范行为,养成习惯,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五年制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五年制学生管理工作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下,致力于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和养成。通过社会公德教育,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习惯;通过文明礼貌教育,使学生养成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谦恭有礼、行为得体的习惯;通过生活习惯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顽强奋斗、不畏艰辛的精神。

(二)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是三校生管理工作的重心科学知识是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不断探索的产物,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重视三校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对知识领域的扩展。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是有效推进三校生科学知识学习的有力保障,是三校生工作的重心。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交流、观摩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对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把握。通过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得到了锻炼和升华,实现了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达到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既定目标。

(三)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普高生管理工作的重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职业情感培养、职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实践三个方面。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我系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能力培养、学生评价等方面均作出了调整和改变。在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从更宽广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查与评价。

作者:陈阳单位: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

一、以普通生为本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以普通生为本,是缓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压力的最佳途径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现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压力越来越明显。一方面,高校扩招促使高职院校生源迅速激增,学生总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十一五之后,我国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型,高校扩招势头日盛。录取批次列于本科院校之后的高职院校,录取分数大幅降低,使得原本基础薄弱、无缘大学的普通生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并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主流人群。另一方面,新升格的高职院校,尚未完全做好教育准备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就我省而言,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都是近年来在中专学校合并升级的基础上建立的。学院缺乏二级管理,管理体制建设较为滞后且管理力量十分薄弱,远不能按国家教育部要求的1∶200比例足额配备专职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面对广大学生的待教育状态和高职院校管理条件严峻这一矛盾,学生管理部门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需要认真思考什么才是工作的主要矛盾。高校的使命并不在于进行少数人的英才教育,而在于帮助广大学生成才。因此从整体来看,优秀生、后进生和普通生在高校学生工作领域中的关系应该是工作的非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也就是说,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抓主要矛盾就是要抓普通生群体。确定“以普通生为本”的工作方针,成为缓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压力的最佳途径。以普通生为本,既符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又兼顾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教育现状。它最大程度地诠释和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缓解学管部门工作压力,推动学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发展完善。

(二)以普通生为本,是促进高职学生整体发展、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特色工作路线“抓两头带中间”,作为班级管理的传统模式普遍应用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这种管理办法着重抓班级典型,一方面督促优等生出成绩,为班级争取荣誉;另一方面教育差等生遵守校纪,避免拖班级后腿,以点带面地推动全班学生的发展。然而,在纷繁琐碎的工作实践中往往是“忙两头,丢中间”,忽视了那些既不出类拔萃、也不惹是生非的普通生。这种管理效果显然与高职普通生的需要背道而驰,容易产生管理疏漏等问题。对此,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更强调以普通生为本,既要“抓两头”,更要搞“中间突破”。中间突破很有必要,也很容易出成果。它既能满足普通生的教育需求,也能为普通生潜在能力所允许,更能促进班级培优转差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长期不受重视的普通生群体,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往往比“两头生”强烈。他们期望与辅导员的沟通交流,得到辅导员的肯定和帮助。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往往能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其次,普通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虽然目前普通生的成绩和能力不如优等生,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和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属于拉一把就可以上一个台阶的学生;再次,调动普通生的学习热情对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很有帮助。一般来说,班级学生可分为优等生、普通生和后进生三类,呈“橄榄球”状分布,优等生和后进生比例之和不抵普通生之众。然而,处于中间位置的普通生既可能是优秀生的后备军,也可能是后进生的预备军。在他们身上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经常互相斗争,不断向两极分化。关注普通生,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引导他们向优等生靠拢,而避免滑向差等生。可以说,对普通生的争取是班级管理中起决定性的一步。它对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着重要作用,是促进高职学生整体发展、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特色工作路线。

(三)以普通生为本,是杜绝学生潜在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大学生需要面对和经受的成长问题有很多,例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惑、人际交往障碍等等。如果能够成功克服这些压力和障碍,学生将在大学期间迅速成长,反之,这些问题将成为威胁高校学生安全的最大杀手。面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在做好防患于未然工作的同时,要格外认真地对待普通生这个最大的安全隐患群体。第一,普通生人数多,出事几率较大。前文已经提到表现平平的普通生正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主流学生群,是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第二,普通生遇到的难题往往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主要是受普通生群体特征的影响)。这类问题往往不是个别问题,而是群体特征性问题。解决好了可以一举多得,对广大学生有着普遍教育意义,有利于促成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反之,学生的欠安全状态将严重威胁班级乃至学校大局的安全与稳定;第三,普通生性格内向,容易产生自卑、孤僻和焦虑的异常心理。他们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甚至出现抑郁和自杀倾向;第四,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普通生长期处于“被安全”状态。经初步调查发现,到学生毕业时不少辅导员仍对10%的学生感觉陌生,20%的学生仅能叫出名字,30%以上的学生不了解他们的性格品性。辅导员“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方式和功利心理,仅从是否违纪违规、惹是生非上判断学生安全与否,最容易忽视此阶段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多种心理问题。这样误把无事当安全,一旦有事发生就鞭长莫及,为时晚矣!鉴于普通生群体发生安全问题的可能性之大、典型性之强、危害性之广以及隐蔽性之深,高职院校学管部门必须坚持以普通生为本,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彻底消灭安全隐患,打赢这场事关安全与稳定的保卫之战。

二、高职院校普通生群体特征及成因分析

普通生,也被称为中等生,指的是由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认识能力、价值取向、个性情感、意志和学习状况等原因形成的,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淡薄,定向定位偏离自我,在单位教育教学群体中处于中间状态的群体。通俗地说,就是班级群体当中那些不易引起教师关注、大多时候处于背景状态的学生,国外学者称之为“灰色学生”。就高校普通生而言,他们成绩一般、表现平平、性格内向、与人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这种特质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就高职院校普通生的普遍性而言,其形成可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探讨。

(一)传统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公不允,导致学生“被普通”现象在高职院校集中出现高考模式下的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以学习成绩高低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中学阶段,名牌大学的潜力股学生一直是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备受老师的关注和照顾,而成绩一般的普通生则处处遭受冷遇。与此同时,家长“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也使普通生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每日在题海中追赶,成绩以外的其它天分正被日益掩盖和抹杀。然而,即使他们再努力,名牌和重点院校的低录取率还是将他们无情地拒之门外。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这些处于高考拉力赛中下游的普通生,他们并非一无是处,只是他们缺乏表现机会,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从缺乏表现的机会,到缺乏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肯定,再到缺乏自信的自卑,最后又到了自卑不敢表现的怪圈之中。久而久之,默默无闻、可有可无的普通潜质就被固定下来。从他人的“评价性普通”到自身的“习惯性普通”,从别人说自己不行到自己真不行。就这样,一批批“被普通”的学生历经高考聚集到高职院校中来,成为高职院校中的主力军。

(二)高职教育太过“放手”,缺乏真正的引导、教育与服务一直以来,在学生的眼里高中是炼狱,大学是天堂。大学,被赋予自由、散漫、随意、轻松等等美好的向往。高等教育,也被认为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一种散养式教育。这种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自觉主动式学习转变的教育理念,对于高职院校那些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普通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普通生长期被忽视所形成内向、胆小、自卑、漠然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自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制约,使其在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任务、分配学习时间、制定职业规划等方面能力相对缺乏。大学里宽松的求学环境更让他们放松学习,往往崇尚“60分万岁”。他们中很少有人能够规划好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职业方向,需要老师适时地引导、教育与服务,帮助他们度过迷茫、告别麻木,有效地安排学习和生活,在大学这片新天地中活出自己的精彩。事实上,高职院校课程安排较少、自主时间充裕、教学管理松懈。“下课不见老师,下班不见辅导员”的现象普遍存在,加上前文所述学生管理压力和班级管理模式,很难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时获得老师的引导、教育与服务。可以说,高职院校强调自主学习、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和过分宽松的学习环境,对普通生而言弊大于利,成为普通生问题形成的推动剂。

三、如何以普通生为突破口,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主体的特性及其特点,以下就从学生管理的角度,谈谈如何积极争取普通生的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一)基于需求理论和期望理论,从心理上满足普通生的需求管理心理学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决定于需要。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动力,是个体行为的起点和基础,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愉悦感和激励的力量,学习或工作就会更加积极,反之,则会产生消极行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按照重要性依次排序有五个方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普通生虽然成绩平平、表现一般,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也渴望被尊重、被重视、被信任、被认可,也想要实现自我价值。正是有了这种强烈的渴望,让他们对于老师寄予他们身上的期望所能够发挥出的作用就越大。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R.Rosenthal&L.Jacobson,1968)在奥克学校实施的“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的实验结果表明,中轨儿童(中等生)最能得益于老师的有利期望,而快轨儿童(优等生)得益最少。这是因为,“对他们(中轨儿童)智力的原有期望既不像快轨儿童那样有利,也不像慢轨儿童(后进生)那样不利和具有挑战性。”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较高,就会使学生的动机水平提高,就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而对于普通生的期望,更能帮助他们走出“自卑、胆小、内向”的阴影,提升奋斗的内在动力,从而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以普通生为本,即在了解普通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予以一定的期望,帮助他们主动发展自己。高职院校为广大普通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尽可能帮助他们展示包括学习在内的多种特长和能力。一旦普通生在集体中实现良好的自我价值,他们渴望受到关注和想要表现的心理就会得到满足,自信心和自豪感得以增强,就会带来更大的进步。具体到教学工作中,任课老师可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定位在普通生的发展区,适时引导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发言,使他们从胆怯、紧张、漠然中摆脱出来,从而建立自信心,产生被重视和被关注的感觉;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为每一位普通生量身定制有一定期望值的目标,用爱去鼓励他们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引导他们看到自身的优点,对他们的不良情绪和错误行为予以引导和指正,培养他们的班级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让普通生感觉到自己是独立的具有一定价值的人,多表扬、勤鼓励,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决心,从而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将学校和家庭两股力量很好地凝聚起来,给普通生以期望的成就,并在其发展的道路上予以鞭策,让所有的计划、想法、期待都在脚踏实地的学习中得以实现和升华。

校园贷论文范文第4篇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为人为本的实现路径

1.树立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要求以学生为本,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追求和兴趣爱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真诚对待学生、用心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向积极健康的发展道路。同时,要尽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提高教师品德,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管理工作者要体现育人导向,将严格日常管理与引导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现以人为本,应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主动参与学生管理和社会实践,有意识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欲望和能力。比如,高职院校在学校开展大学生骨干选拔活动,选拔优秀学生成为教师助理,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行为能够引导学生做好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工作,并能够锻炼、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和发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但是管理工作者也要把握一个“度”,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留给学生自我思考、选择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养成自我判断、分析、处理能力,并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应形成制度管理意识和依法治校的意识,针对学生管理教育问题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习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操作性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者依据该机制,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种机制下,管理者才能够有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在各种规章制度基础上进行人性化管理,做到“以法为据,以人为本”。

二、以人为本思想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1.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思想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指在学生管理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地位和平等的权利,师生间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包容。在管理中,师生地位没有高低之分,学生与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只是管理者有权利对学生不规范行为进行约束和管制。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加密切,加强师生间的真诚交流将提升学生的在教师心中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2.构建特色的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能够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学生管理者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具有的功能来行使管理职能,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中形成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行为,并将校园文化深入到每个学生,使校园文化传承发展下去。鲁昕教授曾经指出,高职院校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导,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用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背景,用特色的职业文化来育人,培养职业院校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

3.构建扁平式的管理模式。扁平式的管理模式即是扁平化网络式的组织结构,能够加快信息沟通和共享,减少师生信息交流的组织层次。构建扁平式的管理模式,使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减少,学生能够快速、及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管理办事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思想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体现现代教育的人文文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引入到高职学生管理中去,不仅能够形成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还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娇单位: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学生管理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文化基础偏低,学习动力不足高职院校招生对象主要是高考生、中职生、技校生,高考录取分数较低,文化基础普遍较差。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教学、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尤其高职教育的特色还未显现,高职生未被广大用人单位认可,按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进行培养成合格的高等技术专门人才的目标很难实现,所以要针对高职生的特点进行教育,而不能用惯常的方法把学生教育为普通高校学生或技术生。

2.思想积极向上,缺乏正确的指导从总体上看高职学生思想积极,他们政治取向比较正确,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注意行为的规范,有一定的法纪观念,关心学校发展,展现了良好的大学生风貌。但高职学生中也存在一些消极思想,部分学生对时事政治不够关心,实用价值观比较突出,不能正确理解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在道德、行为和观念方面,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对法律法规的严肃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处事缺乏理智。这就需要学生管理人员正确的引导,不能只以就业为准绳,忽略了品德的培养。

3.自控能力较差,对严格的管理有抵触高职学生处在青少年期,新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对某些问题的评论时,他们很快就会通过各种途径表现出来,有时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和表现,如果在管理过程中,用制度化和程式化的方法管理往往会得到学生的抵制和不满。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在管理上不能照搬高等教育的模式,而走上另一个极端。

4.成才愿望强烈,缺乏职业规划由于受传统升学思想的影响,没有进入普通高校的高职生,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理想,满怀成才的强烈愿望,他们愿意把独立生活、担当社会责任、全面健康成长作为在大学主要的追求,在社会中展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强烈。但学生对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区别不清楚,学习地针对性不强,尤其缺乏必要的职业规划的指导,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职业意识,对自己的期望价值过高、就业方向不明确。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关系不能正确把握,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大于社会实践,或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5.心理总体稳定健康,心理压力和困惑较大高等职业教育形式,使大多数学生,能对心理进行积极调适,能够适应高职教育生活。但是,部分学生不愿接受纪律的束缚,不愿听师长的唠叨,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与本科生比,感到自卑;面对高额的学费,感到苦恼;面对“高职”两个字,感到迷惑;面对将来的就业,又很迷茫。基于以上心理,他们一方面希望得到老师和学校的关心,社会的肯定,另一方面遇到问题容易走极端,处理问题不是非常理智冷静。所以高职生的心理状态是矛盾和多变的,心理压力和困惑也很显著。

(二)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管理工作是学工干部的事情,其他人员包括行政、后勤、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师主要从事的是本职工作,对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并不在意,对如何育人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教育管理的认识问题,所以教育管理存在漏洞,最终导致学生出现思想问题。

2.教育管理方法滞后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张扬、追求独立、崇尚自由,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而学生管理却在相当程度上承袭了传统模式,缺少创新和针对性,严防死守,查缺补漏的做法还相当普遍,对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缺乏预见性,教育管理的效果不够显著。3.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后,高职院校也制定了自己的规定,但规定并不太适应高职院校的客观现实,不能围绕学生具体状况和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导致学生对规定抵触和排斥。另外,由于一些新现象新情况的出现,学校在执行过程中主观意向明显,却没有制度依据的现象屡见不鲜。

4.学生管理队伍层次不齐学生管理队伍一般由学生处老师、系部辅导员、思政部老师组成。学生处老师忙于行政事务,思政部老师忙于教课,这两类人员没有专门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管理工作基本都交给了辅导员,辅导员工作强度大,工作弹性也较大,因此对他们的相关待遇一直不能科学界定,使得辅导员队伍变化较大。所以队伍管理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巨大障碍。以上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特点和突出问题,也是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矛盾,更是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增强实效性、提高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思路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可以年级来划分,具体思路如下:

(一)大一学生管理的基本思路大一学生管理要以是理想信念教育为本,习惯养成为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去引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去鼓舞,不仅要依靠辅导员的组织管理,更要依靠任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其次,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大一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地重要时期,要高度重视习惯教育。加强纪律教育,使学生克服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气,遵章守纪。加强集体意识教育,学会包容,相互协作。重视宿舍建设和课外活动组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组织意识、参与意识,内化为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最后,培养职业意识,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要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大一学生应重点加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对专业认同感的培养,启发学生的职业意识。

(二)大二学生管理的基本思路大二学生管理要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和拓展,以职业生涯指导为主,进行个性化指导,鼓励进行社会实践,提升心理素质。学生管理工作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通过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首先,对大二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大二产生群体分化后,每个小群体或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个性化比较明显,思想比较活跃。学生管理应面对不同的个人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工作,保护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其次,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扩大学生人际交往,并在活动中学以致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信任、尊重、以诚相待,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验友谊与沟通的快乐,并且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最后,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提高心理素质。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通过这些举措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学与做结合起来,把教学与学生管理结合起来。

(三)大三学生管理的基本思路大三学生管理要以就业教育为主。帮助他们树立务实的择业观,通过就业技巧辅导、毕业实习等多种途径,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成熟度,促使他们实现人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内在统一,从而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首先,要加强就业指导。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地就业指导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客观全面介绍各种职业发展模式的具体内容要求,辩证地分析利与弊,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兴趣特长和社会发展要求择业。其次,进行就业技巧的培训。在强化学生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交流沟通等方面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最后,进行就业模拟。要创造模拟招聘环境,尽可能地使学生多参加招聘活动。积累就业工作经验,为顺利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对策

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正确理念的指导下,根据上述对学生管理工作特点和问题的分析,以及基本管理思路,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学工人员不是学生管理的唯一主体,教学、行政、后勤等部门不能只重视本职工作,而忽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只流于形式,还要注重内涵的发展。改变保姆式的教育方式,手把手的教不如传授技能更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学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应努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参与到教育管理中。

(二)理顺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实行的是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应注意两级管理的关系,使局部服从整体,发挥管理体制优势,提升凝聚力和整合力。高职院校各部门要紧密配合,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制定具体的任务和规划,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有序调控。充分发挥基层教育管理的重要作用,实行量化考核,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考核体系,强化竞争机制。

(三)以人为本强化队伍建设在薄弱环节上下工夫,提高水平、形成特色,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减少事务性工作,实现学生行为和社会人行为的接轨,使其养成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掌握运用法律法规调节和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面对规模较大的学生队伍,学工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思想境界,促使自己成为专家型、学者型学生工作者。高职院校也要为学生队伍层次的提升创造条件,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训练,并落实他们相应的待遇,提高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使学生教育管理最终成为学生的—种自愿表现。学生管理更要发挥隐形的支撑力,把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目的,信任尊重学生的权益,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生管理者应转变角色,努力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服务者。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掌握学生的特点和规律,基于学生管理的问题,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下,重视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学校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教育管理者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通过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来提高高职生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这是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内推力,也是解决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晓佳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1.1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一是相对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中阶段的知识水平较低,学习能力不强,特别体现数学、物理方面,对于以工科专业为主的职业院校来说,起点较低。二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已为“90后”,一般个性较强,而自我管理能力参差不齐,普遍缺乏进取精神和团队意识。三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大多应试思维占主体,只会为考试而学习,不求甚解,不知所以,是能力培养的最大障碍。当然毕竟是学生,具有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并且现在的学生生于网络时代,其知识面、眼界,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1.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困惑相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照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有以下的主要矛盾:一是培养目标与学生现状不能同步的矛盾。一方面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是由就业、招生情况决定的。而社会、家长对一个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发展形势的了解,总要滞后于就业形势的变化。另一方面,学生在校的培养周期2-3年,离校后得到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也要2-3年,管理政策制度的效果滞后。因此学生现状与培养目标不可避免地滞后,给学生管理带来困难。二是教书育人与学生管理的矛盾。一是体现在目标上的不同,教书育人是为了培养合格人才,学生管理是为了保证教书育人的环境,所谓“管理育人”的提法是好的,但也是以管理为前提。二是体现在时效性上,教书育人是长期的过程,学生管理大多要解决实时的问题与矛盾。三是体现在方法上,教书育人主要是教、学、做、练,潜移默化的养成教育,学生管理主要是用规章制度来引导、规范、令行禁止的养成教育。

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柔性管理

对照柔性管理的本质与特征,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特点与主要矛盾,显然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必然要有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本来是针对现代企业管理的,而企业一般是以产品质量(物)为管理目标的,作以人才培养质量(人)为管理目标的职业院校,更应强化柔性管理。

2.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传统的管理以“刚性管理”为主,依靠的是制度约束和行政命令,致使管理的灵活性受到限制。“柔性管理”则少了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弹性空间更多,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所从事的是育人工作,工作对象是人,在管理过程中要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心理发展规律,采用“柔性管理”,通过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把他们的思想行为统一到预期的管理目标上来。学生管理工作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此,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一是用对话型代替权威型。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摒弃命令式的工作方式,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注重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与学生接触要主要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制度约束下注意体现民主的精神和亲和的态度,在日常教育管理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达到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目的。二是用开放型代替封闭型。在学校事务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选择权、决定权和参与权,各种信息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在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培养大学生的培养民主、参与和服务意识、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用发展型代替限制型。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和遭遇失败,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学会悦纳学生,用发展的、包容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要少一点指责和批评,多一些鼓励和信任,鼓励学生去开拓、去尝试,让他们的意志在失败、错误、挫折中得到磨砺,达到增强心智的目的。

2.2加大对学生的情感管理“柔性管理”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自我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决策,教育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像靠制度的约束的“刚性管理”那样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人的行为往往来源于心理、社会需要,并不是完全按照“理性”的方式活动。因此情感人格教育应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永恒主题。柔性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是非强制性的,是“刚性管理”的做好配合,在实施柔性管理时要注意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注重对大学生自尊心的保护。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唤起大学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每个大学生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在他们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在学生出现错误或失败的时候,学生管理人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鼓励和引导。二是要付出爱心和耐心。把管理行为扎根在情感的土壤中,最终才能结出健康的果实。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解除师生之间的心理屏障,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管理,让各项管理措施发挥作用。三是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在柔性管理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者人格魅力越大,对学生产生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越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格是一个人在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情感反应、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的特征。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个性心理品质在形成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高尚人品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渊博学识和高尚品格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敬佩感和信赖感,进而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让管理溶于无形之中。

校园贷论文范文第5篇

(一)明确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功能定位

引领高职院校转型升级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分别经历了经济社会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型以及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但是,在招生规模扩张及两个转型背后,还蕴含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从短期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从中长期来看,表现为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与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矛盾;从国际经验来看,青年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实体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体系相互间能否形成有力支撑。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举措就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分析指出,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了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政策导向,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普通大学的类型之路,高等职业学校显示出空前活力和勃勃生机,体现了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对整个高职院校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后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需要遵循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契合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对接现代产业升级需求,通过构建专业学科一体化及职前职后一体化两个“一体化”努力促进高职院校的办学转型,成为转型升级背景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者。

(二)发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

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顶层制度设计来看,《纲要》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国务院在部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常务会议上指出:“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致力于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形势来看,虽然形式多样、类型各异,但其本质共同点均是产教融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3年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协同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行业组织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构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产教合作平台,推进中高职衔接等工作,到2015年基本形成适应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发展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实践证明,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引领作用显著。据2012、2013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分析,示范院校(包括省级示范院校)牵头推进了集团化办学,以促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前,全国已组建约700个职业教育集团,覆盖90%的高职院校;各地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主体,积极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另外,骨干高职院校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通过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丰富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取得质的提升。后示范建设时期,如何将高职示范项目建设的阶段性成果转化成更加持久发展的动力,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当前后示范高职院校需要共同探索的重要议题。随着产业升级和结构的深入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将提供给高职院校更多的发展机遇,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后示范高职院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固化示范建设人才培养成果,创新和推广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注重与行业对接,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使示范建设中积淀的“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机制和途径在办学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推进并深化。

二、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导向,成为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衔接培养的推动者

(一)以顶层制度设计为指引

探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现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总体上是渐进式的改革形态,顶层制度设计与试点项目推进相辅相成,呈现出政策指引、重点建设、以点及面、示范推广的改革思路。《纲要》提出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工作,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试点等。《纲要》明确了我国2010—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开展方式和实施途径,成为政府主导高职院校实践探索的政策依据。2010年,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纲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方面,强化省、市级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各地政府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选取部分示范院校,通过多元化的项目形式,进行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二)以各类重大试点项目为载体

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衔接培养以江苏省为例,省政府实施了高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如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及江苏省机电职业教育集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及江苏纺织职教集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及江苏化工职教集团承担实施“依托职教集团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试点项目,以实现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的衔接贯通,中职、高职教育的衔接贯通及职前/职后、普通/成人教育的衔接贯通。目前,江苏已成功组建11个职教集团,其牵头院校均是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参与的职业院校近300所,加盟的行业、企业近600家,以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校企融合、资源集成、工学交替和互利共赢。此外,江苏省非常重视示范高职院校在开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重要作用。以高职为主体,实施了上下延伸(高职与本科联办或分段培养)、左右拓展(双专科、跨校培养如大交通人才培养)项目,包括中高职3+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中高职4+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中职与应用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高职与应用本科联合培养试点项目等。在上述试点项目中,承担与本科衔接项目的高职院校按照要求均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成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人才衔接培养的推动者,体现出这些高职院校在项目开展中的领军作用。另外,在国家示范院校通过验收以后,江苏进一步推动示范院校建设,指导这些院校选准突破口,占领制高点,培育成相关领域的领军院校,如省教育厅与无锡市共同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为全国物联网示范校,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为新能源示范校等。地方举措有效推动了后示范高职院校的持续稳固发展。

三、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管理机制,成为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者

(一)加强自主办学实践探索

建立适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管理机制国务院2014年2月26日常务会议上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今后,高职院校管理机制需要适应新的改革和创新要求,管理者构成的多元化以及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的政策动向将拓展高职院校的管理(参与)主体,丰富高职院校的管理形式,为高职院校自主改革和发展提供外部条件。此外,委托管理将成为职业教育扩大优质资源、培育特色资源的有效途径。政府将转变以往单一的管理方式,管理多种所有制职业教育院校,政府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将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理方式。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既具有职业教育管理的独特属性,也具有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特点。与普通本科不同的是,高职院校的管理方式呈现出多元性、系统性和跨界治理等特点。在办学体制机制方面,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的联系更为紧密。随着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应该通过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及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最终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二)创新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成为高职院校机制创新的实践者《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对100所骨干高职院校重点提出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指出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这一目标要求旨在通过深化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初步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局面。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联合南京市六合区地方人民政府、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中石化集团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中石化南化研究院等利益相关方共67家单位组建了“南京化院合作理事会”。通过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形成了决策咨询层的“合作理事会理事大会”,协调保障层的“合作理事会秘书处“”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以及执行运作层的“驻地、驻园、驻厂工作站”“科技创业园”“现代化工教学工厂”和“专家(教授)工作室”。在三年建设期间,创新实施了24项管理制度,形成园厂站室合作育人新机制。另外,学院合作理事会成员一半以上成员同时也是江苏省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的主要成员,形成了融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集团化办学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四、契合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建设需要

成为高职院校完善治理结构的示范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这是首次从顶层制度设计视角提出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方略,对高校的战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学者认为,科学有效的大学治理结构框架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大学的自主法人地位,通过发展社会中间组织缓冲政府与大学间的直接行政关系,通过合理规划高等学校的分类定位解决发展的使命方向,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权责关系和完善约束机制,通过理事会扩大外部对大学治理的参与,通过党委和校长间权力的合理划分保证办学的有序,通过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增强学术创新的活力,最终实现政府的目标和大学的自治。高职院校具有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治理结构和特点,在治理途径上需要结合大学章程建设,制定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治理结构。其治理思路的设计需要遵循开放办学、服务社会与兼顾多元利益、提高决策质量与促进执行效率、规范内部管理与激发基层活力三大基本价值取向。在实践层面上,作为高职院校的引领和带动者,后示范高职院校需要在巩固示范项目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指引和实践探索,在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建立和完善治理结构等方面创新举措,发挥引领作用。首先,高职院校需要构建与特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即切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特点,着眼于处理政府、社会与高职院校之间以及高职院校内部各种关系的规则体系。在治理机制运行方面,需要高职院校在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改革,通过有效的制度约束,力促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治理,将市场机制引入高职院校管理,建立健全公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切实加强公立高职院校章程建设,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改革等。其次,在完善治理结构方面,需要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治理结构。《纲要》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相比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高等职业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突出适应性、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专业设置突出应用性、专业特色突出行业性等特点。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又与普通教育和更高层次教育前后贯通。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既要满足社会多元主体(政府、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参与治理的利益诉求,又要探索构建有效治理的运行机制,如高职院校行政权力的整合机制、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学术权力的彰显机制、职能组织的协调机制等。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