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在文化自信的路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在文化自信的路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提要】萌发并持久传承于华夏大地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历经磨难又生生不息,是中国人成长的精神标识。新时代以来,面对国内外的文化发展状况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不仅是文化振兴,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在文化自信的理路上,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矛盾,求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 弘扬

传统,“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或相传至今的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支撑和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传统历史文化元素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几经波折,但优秀传统文化总能够凤凰涅槃,海纳百川,不断获得新生。近代以来,伴随着国力的衰弱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优秀传统文化曾遭受质疑和否定,一度处于危险的边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转化获得强劲动力,形势大好。新时代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强调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对于文化自信的内涵,有的学者提出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肯定、认同”,还有的学者提出“文化自信说到底是价值自信”,还有学者提出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精神成熟的表现”。我们认为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狭义看,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认同,坚信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从广义上看,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信仰,在实践中予以践行,愿意与别的民族进行文化上的交流,共创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然困惑

目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面临着许多的实然困惑,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瓶颈。

(一)文化界的浮躁情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使文化资源的配置更加有效,促进了我国文化市场的较快发展。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意识过于浓厚的氛围下,文化市场又有过于浮躁的一面。不少文化工作者、在没有资金的支持下,或转型离开文化界或屈从于文化市场,创造一些迎合低级趣味的作品。文化界的浮躁气氛,使得很多人难以真正静下心来,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优秀文化作品。文化界的浮躁气氛导致了过快、过急的问题,部分人想短时间就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快速传承和发扬,进而提出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策略。

(二)价值观念的偏差

文化自信使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正确的价值引领。然而,在有些时候,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贯彻落实,少数的文化作品仍然背离文化自信的价值取向。有些文艺作品虽然题材取于传统文化,但是所表达和传递的价值观念却不是文化自信所倡导的,偏离了主流价值观。适当的文化交流和借鉴可以促进优秀中华文化的发展,但以抛弃本民族优秀文化为前提的交流是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反对的。

(三)传承体系的不完整

一般来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必不可少的全部要素和环节。目前,多数人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合力,需要群策群力。因而,有必要构建较为完善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然探索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然困惑,需要我们采取应然的措施,探索符合实际的应然传承情境。从应然逻辑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最为紧迫的是建构一个完整的研究与传承体系,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途径。

(一)建构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

从系统论看,完整的传承体系应该包括主客体。主客体是传承体系中具有决定作用的要素。主体在传承过程中发挥主动性作用,是行为的发出者,文化的传播者。主体用自己的意志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文化作用于客体。在传承实践中,主体多表现为非物质文化传承艺人、民间艺术家、文化学者等。他们多具有文化领域的专业知识,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具有丰富的传承经验,深谙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规律。客体则是文化传承的受众,是文化输入的对象。客体既可以是从事传统文化工作的学生也可以是对传统文化保持浓厚兴趣的普通民众。

(二)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现状,又表明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理性认识不足。我国目前的研究体系以民间和高校两个体系为主,这两个体系都在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我们认为高校层面应该发挥研究的主体作用,引领研究的方向。高校拥有较多的资金和丰富的人才,专家学者众多,具有很多的优势条件。高校应该多成立相应的文化研究中心,促进研究的体系化和专业化,形成文化研究的集聚效应。高校的文化研究应该侧重于理论性的建构,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绘就发展的蓝图。民间研究比较有针对性,领域较为微观。民间学者多能够结合区域特色,研究相对具体的领域。民间的研究多属于自发性的行为,大都没有完善的组织领导机构。民间研究与高校研究可以建立协作体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体系。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

文化自信给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正确理论的指导、价值观的引领和战略性支撑。以文化自信为基准,我们可以探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途径。

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文化自信给了优秀文化的传承以理论旗帜,还需要政府来发挥“领航员”的作用,支持优秀文化的传承。政府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承担着文化建设的职能,能够引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政府要规范和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整合市场的文化资源,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在整合市场文化资源的同时,政府要大力倡导主流意识形态,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提高文化产品的创新转化

这些年,文化界创造热情空前高涨,深入实践,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通过荧幕,影响了众多的国人。这些反映了我国文化市场发展的一面,文化产品的多元。但目前来说,我国的文化产品转化率还比较低,转化渠道还不够完善。文化界应该整合产品资源,打造适合行情的渠道,提高文化产品的转化率,进一步保护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加强传统文化产品与现代工艺生产流程的衔接”,在提高文化产品转化率的同时,文化界应该注意挖掘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本民族,不盲目跟风国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建构属于中华文化的话语权。

3.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实践

不论是文化界还是个人,我们都应该深入人民生活实践中,从他们的实践中去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人民群众是拥有大智慧的,能为我们传承优秀文化提高丰富的素材。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我们能够获得传承传统文化的灵感,找寻到传承传统文化的路径。我们的人民群众是伟大的,他们渴望有人能够挖掘他们的生活实践,希望能将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都能够享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牢记生活的根。我们要想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虚心向人民群众去学习。

参考文献

2014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5月5日。

齐卫平 2016 《文化自信的实质与意义》,《中原文化研究》第5期。

李江波、姚亚平、黎 滢 2016 《文化自信:理论维度与实践维度》,《江西社会科学》,第9期。

马俊峰、马乔恩 2018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涵、源泉及实现路径》,《学术交流》,第4期。

李潇翔、刘爱莲 20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江淮论坛》第2期。

爱德华•希尔斯著、傅 铿等译 1991 《论传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沈先陈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