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播学视域下马克思时间和空间的思考

传播学视域下马克思时间和空间的思考

摘要:马克思基于交通技术的变革,提出“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著名论断,用以描述现代交往途径的发展对现代物质和精神交往产生的巨大影响。它对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从传播学理论角度来思考马克思关于时间和空间的重要论断,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传播学;马克思;时间;空间

“用时间消灭空间”,是马克思提出的重要论断,它源自其《1857-1858经济学手稿》。回溯历史,交通技术的变革推动了人类交往的变革,交往的变革进而推动了生产的变革,加速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这再次证明了“用时间消灭空间”这一著名论断的科学性。这个关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理论,在“地球村”日益走向互联和极速化的时代,被无数事实证明确有先见之明。

一、“用时间消灭空间”的提出及其涵义

马克思提出“用时间消灭空间”,用以描述现代交往手段的发展对现代物质与精神交往产生的巨大影响。马克思说:“用时间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更多地去消灭空间。”[1]毋庸置疑,交通工具的发展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说,铁路的发明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更加接近。“交往革命把人类从空间的限制中解放了出来。”“用时间消灭空间”的提出,必然和当时的经济政治因素有着极为广泛的联系,尤其是与19世纪逐渐形成的世界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17世纪到19世纪,工业革命打破了地域与民族的限制,“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2]这种大趋势却大大加剧了时空的矛盾,即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下,资本要求不断增值、扩大市场范围、打破地区间的壁垒,而这种需求却不断受到来自空间条件的制约,导致信息传播链路不畅,最终酿成了19世纪的经济危机。为了解决该矛盾,就需要用更快的信息传递方式降低由于距离太远带来的成本,即“用时间消灭空间”。要实现“用时间消灭空间”,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创新物质交换条件,这既包括交通工具的创新,也包括信息、书信等信息传播的创新,马克思就此写道“:生产越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因而越是以交换为基础,交换的物质条件——交往运输手段——对生产来说就越是重要。资本按其本性来说,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因此,创造交换的物质条件——交往运输手段——对资本来说是极其必要的。”[1]

二、“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之所以提出这一论断,是因为在他看来,商品的运输和信息的沟通都应该算作商品成本的一部分,如果商品和信息能够快速运输,就能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物质空间的存在基础是物质性实体要素,这是因为经济与空间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形物质要素的供给。第一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视角。传统地理学研究认为,这些实体性要素既包括水文、地貌、矿产、气候等先天的自然地理要素,也包括城市的道路系统、产业发展布局等人为因素。当代社会,作为后天规划要素的区位、交通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区位总是在一定方位上,方位和距离规定了某一区域或某个实体的确切位置,决定了区位的唯一性。地理位置的不同,将影响区域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商品交换,进而影响交通运输。资本主义兴起后的大工业生产要求各企业之间紧密协作,工厂需要相对集中并靠近交通要道。

三、“用时间消灭空间”的传播学引申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认为时间和空间可以相互转换,人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能够加速或者延缓时间的进程,在他的时空观中,其主体是人,人将生命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拓展人的发展空间,时空又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反作用。在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中,以缩短时间来破除空间的阻隔,世界正变得越发小巧。到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的观点,正是对日益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的准确概括。新闻传播学领域常常强调时效性,要真正突出时效性,首先要优化传播媒介技术,保证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越多越好。工业大革命时代,蒸汽机、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发明,以及电报、电话等通信工具的发明,有效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带来了无限的交往机会,开拓了交往空间。“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3]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在这里,信息的高速传播拉近了人类心理之间的距离,而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人类真正意义上突破了空间的局限,为人类建构了新型时空观。置身于没有地理界限阻隔、信息瞬间可达的网络世界中,人们暂时脱离了现实的忧愁,尽情享受虚拟的美好,与相隔万里的陌生朋友分享喜怒哀乐,信息的互动已经跨越了重重障碍,为人类开启了另一片天地。这一趋势同时增强了人们对公共新闻的关注度,新闻的接近性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地域上的接近性,更多指向心理上的接近性,只要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哪怕相隔万里也为受众所广泛关注,马恩所预测的世界交往体系真正形成。可以说,信息全球化所带来的时空变化正在多方面地影响人类的生活,同时也给传统的生活节奏和民族习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那个从不曾被遗忘的“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论断,正日益显示出其鲜明的传播学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8,52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8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作者:王志龙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