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理论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传播学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理论范文第1篇

进一步完善传播学和儿童学的理论体系。儿童传播作为一个概念,在迄今为止的传播学经典文献中尚未见到,但是在实际的传播活动中,关于儿童的传播已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理论建树与实践状况方面的差距反映了儿童传播研究目前不尽人意的状况。如何在儿童媒介快速发展和跨文化传播日渐突出的今天,构建一个完整的儿童传播体系,成为研究者函待面对的课题。同样地,儿童学的研究也是如此,近年来儿童学理论也在不断地统整相关学科知识,也很重视多学科、多水平的立体研究,儿童传播学的研究或许能为儿童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研究现状

1.现有研究停留于儿童大众传播领域这几年手机、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迅猛发展,儿童所处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笔者发现国内外关于儿童传播方面的研究,普遍停留于儿童大众传播领域。国外比较经典的当属波兹曼5童年的消逝6和帕金瀚5童年之死6,研究了媒体符号系统及其信息空间对儿童的影响。在国内,卜卫5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6、檀传宝5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6、祝建华5网际互动中青年的社会动机6等,也阐述了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自2008年开始几乎每年撰写一篇儿童传播学研究述评,但述评内容基本上围绕大众传媒与儿童这一主题展开。

2.儿童传播学的理论体系有待构建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在2008年的儿童传播学研究述评中指出,“儿童人际传播、儿童组织传播等领域都鲜有学者涉足。这一方面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一方面又昭示了儿童传播领域函待开发的研究空白。”的确,儿童传播学除了大众传播这方面,其他的很多领域还有待研究,比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自我传播、群体传播等等,儿童传播过程的模式、传播载体、传播内容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色和规律。儿童传播方面的研究目前零碎地散落在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研究中,等待我们去梳理与构建,将其形成体系。比如刘晓东在5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6中,从文化、教育层面阐述了儿童这一群体的独特性,并且喊出了“保卫童年”的心声。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类生态系统理论等都强调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杜威认为“发展是儿童在先天本能冲动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增加经验的意义的过程”。学者所述的环境不只是大众传媒所营造的环境,还包括儿童在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中所处的环境,而儿童在这些环境中的传播特点与成人是有差异的。

三、理论体系构架

本人认为儿童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论述儿童、传播的基本内涵、分析研究现状,阐述研究内容、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分析儿童传播学的学科属性。其次对于传播学的5个要素作基本论述。

(1)儿童传播学中传播者的内涵、特征、类别、作用与功能,着重阐述家长、教师等主要传播者的特点,并将“把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加以分析与运用。

(2)传播内容,包括信息、符号、意义等,着重阐述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和作用,分析信息传递的数量与顺序对儿童传播的影响,以及传播者应如何选择和传递不同传播内容,应采取什么传播策略。

(3)传播对象,包括儿童的特点、类型、传与受传的心理,影响受传者的相关因素,阐述国内外对于儿童期的界定、从古至今的儿童观发展,提出传播者面对儿童时的传播策略。

(4)研究传播媒介,包括儿童媒介发展概述,图文音像的特点,介绍图书、杂志、电视、动画片、玩具、游戏、手机新媒介等媒介的功能,以及各媒介对儿童的影响。

(5)研究传播效果,包括传播学效果理论的概述,以及这些理论在儿童传播中的运用与批判,分析儿童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再次,对于儿童传播的几种形式作一梳理。

(1)儿童的自我传播。包括自我传播的相关理论,分析儿童自我传播的特点与类型,儿童在自我传播方面与成人的差异。

(2)儿童与人际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的含义,分析儿童人际沟通的特点、类型,成人如何与儿童开展互动,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的功能与作用,分析影响儿童人际传播的因素。

(3)儿童与群体传播。包括群体传播的含义,儿童在群体传播中的传受心理,群体对儿童的影响,对如何增强同伴关系提出策略。

(4)儿童与组织传播。包括组织传播的含义,分析儿童组织传播的特点、类型,儿童在组织传播中的传受心理,组织对儿童的影响与作用。

传播学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思政;主流意识形态;实践路径;探索

一、引言

2020年,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出台,课程思政开启了由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过渡的历程,课程思政实践也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界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必须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互相融合,让二者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科具有知识传输和价值引领的双重属性,与意识形态存在紧密联系,理所应当成为课程思政实践的急先锋。在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提升其新闻敏感和政治敏感、媒介素养,树立新闻理想,培养正确的新闻价值观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必然选择

新媒体时代,媒体格局、舆论生态风云诡谲,各种技术形态掩饰下的国际假新闻大量涌入网络。而在我国的新闻一线则存在这样一些现象:部分主流媒体无法快速有效识别假信息;沉陷“后真相”漩涡无法自拔;面对突发疫情和紧急情况时,舆论引导技巧陈旧、舆论引导内容苍白空洞;正面积极有效宣传内容与技巧双缺失;甚至出现部分记者新闻立场不坚定,文字表述不精准、价值传播误导受众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个新闻教育从业者都应该思索在培养新闻接班人时,如何在进行课堂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有效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和舆论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新闻学、传播学的学科理论中国化问题长期困扰着学界[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还是沿用以美国实验学派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理论,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难免不受这样的理论体系制约,且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会不自觉受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在学术训练的同时不利于学生形成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思维习惯,更不利于建立并坚定属于中国人的“理论自信”。新闻与传播专硕作为新闻事业接班人,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舆论等重要职责,在本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交互融合,巩固主流意识形态。

(二)优化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的应有之举

一直以来,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中的思政课程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但这几门课程在学生课时总量中占比较小且与专业没有关联。从专业课层面来讲,为了适应媒体格局的新态势,新闻传播学类课程偏重于理论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整体倾向于短时功利性,忽略了对学生新闻理想的培养和价值引领。通过本门课程网络问卷调查得知,许多学生在上课前对于课程思政仅仅是简单了解,缺乏系统认知,在授课过程之中,教师直观感觉到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是所知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充分发掘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这是优化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的应有之举,既能强化学生的新闻立场和职业理想,又有利于延伸学生的专业视角,提升学生看待事实的眼光和政治站位,可谓一举多得。

三、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构建课程知识体系

专业学位硕士生核心课程指南建议中有关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的教学内容安排,仍然是以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和大众传播理论为主要讲授框架,一般系统介绍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核心观点,以及新闻传播运行机制、新闻的客观性等。这使得学生对美国实验学派十分熟悉,对施拉姆、拉扎斯菲尔德等西方学者及其知识体系如数家珍,却只有少数人了解马克思、恩格斯也曾经常长期从事新闻写作与编辑工作,并有着对于新闻和传播事业的深刻见解,且对于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理念的理解十分粗浅。本课程改革之后,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能够打破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垄断我国新闻专业硕士基础理论课堂的局面,重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优秀传统,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论述脉络。反思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范式,引导学生认真思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观点、焦点问题,形成对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研究范式的反思与批判,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中国当前自己的问题。

(二)深挖案例课程思政元素

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理论性强,遇到抽象、晦涩、难懂的理论,适合以“案例讲解+理论研讨”为主的传授方法。教学中需以大量鲜活的新闻案例为切入点,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对实践的深刻认知。新闻案例的选择需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与理论紧密贴合,不一定选择最新的案例,因为最新的案例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反转从而误导学生,一定要选择可以解释理论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更有利于开展互动;二是思政元素自然地嵌入,而不是生搬硬套地加入,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如第七章《法兰克福学派论述文化工业的内涵》中,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产品呈现虚假的个性化和内容的标准性。为帮助学生理解,课程案例使用了韩国、美国等不同时期影视剧作品,指出其作为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产品,虽然呈现“虚假的个性化”——即外在表现和包装五花八门,但是内核都是如工厂流水线产品一样,都是标准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和美国梦,宣传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消除了无产阶级的个性化反思与积极抵抗,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统治。

(三)自选慕课片段开展混合式教学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过去一般采取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教学方法越来越需要调整和改革。尤其后疫情时代的来临,传统的课堂教学在紧要时刻不得不让位于在线教学。本课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要利用企业微信开展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群接龙作业、视频会议等各种网络互动手段组织课堂讨论和交流。课前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电子教材与科研论文,梳理新闻传播理论脉络,围绕研究方向搜集、整理论文、案例。课堂上由教师讲授理论的同时,辅助播放精选慕课片段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之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引导学生关注授课内容的专业知识,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笔者在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焦点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提出的新闻立场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性的辩证关系,展示了南京大学胡翼青教授“传播理论前沿”慕课片段和浙江大学相关慕课片段,并当堂引导学生发起关于新闻是否客观的讨论。学生经过讨论认为,新闻并非像西方媒体宣传的那样一直保持完全客观、脱离政治的立场,一致认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于新闻立场的观点。

(四)以实践促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思索中国本土问题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因而本课程充分借助学科竞赛、学院自媒体账号、实践基地等平台,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实践去思索中国的问题。课程主讲老师带领硕士多次深入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教学课堂,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班级互动研讨活动,本科生认真聆听硕士的媒体实习实践和考研心得体会,与硕士当堂互动讨论,从而加深了对党性和人民性、“四力”、舆论引导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培养了其新闻理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立场。课程作业除了要求学生积极认真阅读马新观经典学术原著之外,还要求学生拍摄短视频,录制音频作品,撰写网络舆情研究报告,要求其制作主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贴合,反映新时期的新主题和新生活,如黄河故事、河南故事传播,如精准扶贫、古村落保护等,实现正面传播,达到积极传播效果。舆情报告要求以高度的新闻敏感关注当下网络舆论话题,认真思索舆情发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给出切合实际的舆论引导方法并形成舆情分析报告。导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结课作业参加各种比赛、学科竞赛,或者将作品发布到学院微信公众号上,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励学生认真对待实践作业,思索作品传播价值。

四、新闻传播理论基础课程思政的思考

通过连续三年的学生课程评价和网络调查可知,学生整体对这门课程的评价较高,79.59%的学生对思政教学效果非常满意。89.8%学生认为本门课程中思政占比较合适。但同时也发现本门课程的思政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71.43%的学生认为缺乏与校外业内导师互动,67.35%的学生建议应多讲解当下现实中的案例。针对以上问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师资团队建设需多方力量加入

教师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实施者、指导者,教师的学缘结构也十分重要,来自单一学科的教师很难对课程知识形成有益的补充。目前,笔者所处学院集合了学界、业界各方专家打造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程,但仍然缺乏知名业界专家力量的加入,仅仅一个学期举办几场学术报道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建议形成稳固的长效合作机制来保障业内外专家对学生的指导。例如,可以通过邀请业界专家进高校开设工作坊的形式,不断深化学界与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同时,双导师制应该继续强化,不仅应该聘请媒体优秀记者担任校外导师,而且应该真正把指导学生落到实处,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路,让学生真正走入业界进行实操演习,实现学界与业界优势互补。学院也应该不断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公共管理、法学、经济学等专业的交流,帮助学生拓展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努力培养复合型、专家型新闻接班人。

(二)宜多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

硕士生授课应该体现出与本科生授课不同的特点,即更突出知识传授的系统性、研究性和延展性。硕士生群体已经累积了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所以课堂授课不能仅仅是基础知识的满堂灌,应该更加强化硕士的独立思索、研究能力,培养其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具体到课程思政建设,应该多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基于已有知识基础去努力探索新的知识。所谓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熟悉课程内容和了解学生的学识积累之后,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提前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3]。无论是在线教学还是课堂教学,课程思政都应该紧密围绕专业领域内的中国当前热点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课前布置话题准备或者参与到实践调研中去,课中热烈分组讨论,课后形成作业总结。

(三)要搭建课程思政网络教学平台和相关课程案例库

后疫情时代,网络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必然是长期的选择,也能更好契合网络“Z世代”求新喜变的心理。搭建合适的网络教学慕课平台可以及时上传或修改云教材内容、教学大纲、教案、课程案例、课前预习内容以及课后作业等,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也方便翻转课堂。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更是值得尝试的方法,能通过师生合作寻找合适的课程思政案例,有助于教师保持对行业的敏感度,使教学不脱离行业发展实际,使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有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有更精准的把握和产生更深入的思索,对课程思政的融合有更切身的体会,对学生的情感共鸣点有更深刻的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过程中去,变被动接受理论为主动解释理论。当然这一切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需要教师平时对思政类素材多累计、多思索,对相关政策多研究,在授课过程中多应用,与学生多对话[4]。

五、结语

传播学理论范文第3篇

1微博营销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

2011年,中国的微博用户人数已达近6311万人,这样的大幅占有率,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微博营销,这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微博营销案例。而对于微博营销的成功的原因分析,从现有资料来看,近60%的文献均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少之又少.笔者认为,其落脚点应在于“微博”——这一新兴传播媒介。其实在微博营销的过程之中,对于能否有效地利用传播学理论是企业微博营销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营销专家JeremiahOwyang在《企业社会化媒体战略的5种形式》文章中将企业社会化战略总结成5种模式,可作为企业微博营销战略模式的参考。即:集权化、分布化、HUB式、蒲公英式和蜂巢式。这5种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实现点对多的传播模式。而实现这种多点传播的重点就是注重维护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的媒介接近权,并使得其可以充分发挥此种权利。所谓媒介接近权是指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企业进行微博营销则充分利用微博这个载体,充分满足了草根阶层表达话语权的需求,关注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同时又通过名人效应在微博界内形成的意见领袖效果,增加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对行销内容的设置安排,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使得造势最大化,最终实现企业微博营销的目的与效果。

2传播学受众理论在微博营销中的应用

2.1传播学受众理论简析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人群。传播学家克劳斯将受众分为三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或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对传媒而言,这部分人就是有效受众,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实质性的传播效果,这就是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

2.2受众理论在微博营销中的应用微博营销的盈利从传媒的角度来看,可将其概括为注意力经济,或延而广之,可将其称之为影响力经济。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就提出,受众的“注意力”——传媒所凝聚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是传媒经济的真正的价值所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传媒产业的本质问题,有学者认为是影响力经济,即“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识、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现今的微博营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影响力经济,它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从受众出发。在中国大陆,传统的媒介传播形式,是由媒介本身选择内容,或者作为主要的载体平台向受众进行传播,受众无法介入。现今的微博营销,受众本身即是一个信息源,再借助互联网这样一个虚拟空间,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与传递。微博营销者利用自身或者他人在微博上的影响力,将预测受众转化为实际受众,不仅避免了普通受众对于一味的明星效应的排斥,同时,也满足了受众渴望成为“主人翁”的心理,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微博营销还通过满足受众的参与性心理,实现对受众的吸引。

3议程设置理论在微博营销中的应用

3.1议程设置理论简析所谓议程设置理论,指的是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关于当前事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它确认了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将媒介定位为“进行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手段,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把关人,即可以决定报道什么样的内容,和以怎样的顺序和怎样的形式告知受众。

3.2议程设置理论在微博营销中的应用成功的微博营销,一大特点就是选取了正确的内容,按照合适的顺序将企业想要推广的项目告知受众。在微博营销背景下,议程设置理论在一定程度可以概括为传播媒介的“环境再构成作业”,即企业通过微博这样一种新兴媒介,为受众营造出一个“拟态环境”。在这个社会里,人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讨论主题,在现实社会中阶级不同的两个人在这个社会里可以平等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企业本身可以塑造出一个虚拟的形象与受众进行沟通、交流。譬如宝洁旗下的碧浪洗衣粉在微博上塑造出“浪姐”—这样一位知心姐姐的形象,而这位企业微博的形象代言人,并不是进行企业产品的营销,而是真正的为受众答疑解惑,甚至在留言版里对于受众出现的情感问题都进行了耐心的讲解,而这样的一种方式,不仅使得“浪姐”形象深入人心,也使得碧浪洗衣粉的销量随之上涨,良好的企业形象得以树立。

4意见领袖在微博营销中的应用

4.1意见领袖简析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一词最早是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20世纪40年代初,在传播学关于媒介传播效果的研究中,拉扎斯菲尔德突破传统的“子弹论”和“皮下注射理论”,提出了意见领袖这一概念,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按照:大众传播——意见领袖———般受众这样的模式进行传播。

4.2意见领袖在微博营销中的应用1)VANCL(凡客诚品)---明星效应明星效应对商家的微博营销活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应,例如凡客邀请姚晨作为其代言人,众所周知,姚晨在微博上有微博女王的称号,粉丝达到2309多万(截止2012年8月为23093939人),2309多万粉丝的效应可以说是相当于一个全国性的网络媒体。凡客先后邀请姚晨、徐静蕾作为其产品的代言人,开展微博营销活动,明星带动自己的粉丝参与活动,转眼间,活动像“病毒”一样顺速传播,最终促成了凡客微博营销的成功。这正是因为充分发挥了姚晨本身作为公众人物在微博上的号召力,她就是其2309多万粉丝的潜在意见领袖,通过姚晨的微博对活动进行宣传,在其粉丝圈内造成了巨大的反响,打响了营销活动的知名度。2)草根阶级角色转变——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微博,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让草根阶级可以拥有的一定话语权。微博营销在其营销过程中充分践行了让草根阶级发挥自己话语权的特点,让草根阶级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做一名“意见领袖”。举例来说,顾客在选择是否购买一个产品的时候,除了考量价格、品牌等因素之外,对于使用过的人的意见是极为看重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你并不能及时了解到使用者的信息,但是借助于微博,这一切就可以实现,而这些人通过自己对某产品的评价,在网络上进行推介,而又有更多的人对这样的信息感兴趣,就会自觉转发,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这个最先产品使用情况的人,对于他的微博内容—对产品的评价,十分信任,从而,此人就成为了对某品牌有兴趣的顾客群中的意见领袖,而这样的人,就是身边的普通人,也就是笔者所提到的“草根阶级”。

5企业微博营销成功的传播学建议

传播学理论范文第4篇

在我院,传播学是针对广告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我们所使用的是国家级重点教材、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教材共有十五章,需要教师对这十五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第一章为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此六章均为传播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可以按部就班地讲授。第五章为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微观层面的两种传播类型——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为中观层面的两种类型——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第七章和第十三章为宏观层面上的大众传播和国际传播。这些传播类型可按照定义、特点、功能、发生机制来讲授。需要整合的是第八章至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分论部分,可以按照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把这些章节分别划入五大板块中,即第八章第二节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化入控制研究;第三章的符号与意义属于内容研究,可不再续述;第八章第一节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可划入到媒介研究;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属于受众研究;第十一、十二章属于效果研究。经过整合后,全书的逻辑框架变得清晰明了,学生易于理解。

二、案例教学法是重点

针对传播学课程理论性强、知识抽象,应用性不足的课程特点,案例教学法是最为实用的可操作性方法。教师应当重视案例研究,建立传播学教学的案例库,在选择案例时,应当注意案例的典型性与时新性。例如,“魔弹论”的经典案例: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根据科幻小说改编的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结果使成千上万的听众误以为真实的事件正在发生,造成极度的恐慌,显示了媒介强大的效果,而现今的电视对于世界杯直播所造成的万人空巷的媒介事件亦可以成为“魔弹论”的一个时新的注解。又如:非典时期广州抢购板蓝根和白醋事件、重庆万州事件可用来讲授群体传播中的集合行为及第三人效果理论,韩国影星崔真实等人的自杀事件、满文军吸毒事件、窦唯烧车事件可用来分析流言的负面影响及存在的合理性,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流言的存在;孙志刚事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舆论对民主政治的推动;美国《时代》周刊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可以用来理解“拟态环境”,《猫和老鼠》、韩剧的跨文化传播可以对“培养”理论作一注解;《大话西游》特殊的流行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基模”理论。另一方面,大千世界瞬息万变,新闻事件层出不穷。教师可结合当下的传媒现象和新闻热点问题讲授理论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形象的新闻事例或传媒现象来学习理论,应该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形成专业思维习惯,促进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现今,新闻传播学的案例教学理念已被大部分高校承认,并进入到实践阶段。在《新闻传播学案例教学现状调查》这篇论文中,作者论述了案例教学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必要性,考察了哥伦比亚案例联合体这一起建于2007年的最为完备、专业,国际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传播学案例库平台,并提出借鉴日、德等发达国家以案例为主的新闻传播课程授课方式。人大新闻学院也开发了国内第一个“新闻传播学案例库”,其成果见之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所出版的6本案例教材。

三、运用问题教学法辅助案例教学

问题教学法则是引导学生发问或由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从提出方式看,一种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而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增强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的针对性。另一种是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与探究热情,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地导向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两种方式各有裨益,可依据讲授内容交替使用。问题教学法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增强问题设计的针对性。鉴于传播学知识理论的抽象性,教师不能就知识论知识地为学生讲授,可以将知识、概念、理论等巧妙地寓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搞清楚设问的目的。要让每一个问题都能服务于整体教学的某一点。其次,问题在精不在多。课堂时间有限,过多过杂的问题会挤压教师总结指导及学生理解接受的时间。因而,教师课堂设问的次数要适度,做到少而精。这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传播学理论范文第5篇

传播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制度的主要工作,保证传媒企业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传媒行业的职业对象是社会公众,以促进社会不断发展为奋斗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社会信息传播的相关职能,我国各大事业型的传媒单位更要自觉担负起文化建设、舆论引导的相关职能。随着受众对媒介所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工作人员的比例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智力劳动具有体力劳动所不具备的创新性、目的性以及多样性,传媒职业的工作人员要有着较为敏捷的反应力、专业的素养以及全面的知识结构,社会受众赋予了传媒工作人员一定的知识期待以及文化属性。因此,现代传媒逐渐朝着智力密集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从根本上符合时展特点,给其他关联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在类似于传媒企业的其他企业中,智力型的工作人员才是真正的领导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只有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做好报酬薪资的体系设计工作,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利用、组织、调配和开发,才能保证职工以更加积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日常工作中。

2、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优化的相关思路

2014年11月21日,新华网云南频道刊发了一篇名为《公司印发全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一文,文章指出中国南方电网在11月印发了全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体实施方案,方案以实现公司发展为主要战略,并提出工作目标是结合南方电网公司人力资源战略以及一体化管理的实际要求,打造一支全新的队伍。通过南方电网公司的实际案例,要从根本上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明确“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现代传媒组织只有抛弃传统的金钱利益,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从根本上认同员工的重要性,保证员工得到信任并有机会参与到决策中,每个成员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要求领导者在进行内部改革的行动、战略以及决策时,都能保证和突出员工利益,关注员工的感受。这种观念对优化传媒领域的工作人员结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媒介组织以及媒介凝聚力的主要源泉和动力,形成工作人员认同感以及向心力的关键,它能够保证实现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有效结合起来,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传媒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要求企业管理和领导阶层能够及时关注通过各种媒介传达出的新的管理思路以及管理方法,在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的同时,创造更大的企业发展以及利用价值,从而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与时展紧密相连,不出现脱节。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植入“和谐”的观念。知识、信息以及创造力属于战略资源中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三种资源只有从优秀的职工群体中才能获取,媒介组织要想取得成功,单纯地取决于各种机械的运转很难实现,只有保证发挥人的创造力,才能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行。在现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介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属于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所以,媒体管理工作阶层要建立起一套选拔、培养、激励、使用以及关心员工的管理制度,创造出和谐融洽的人尽其用、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充分实现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关心人才的管理工作氛围,让职工愿意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根据未来企业的发展规模以及发展战略,要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人才发展模式,做好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储备工作,做好关于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从一线工作人员群体中挑选出业务能手以及管理人才,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报酬工资体系,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兼顾效率与公平结合的工作原则,以提升企业发展效益和生产力发展为工作目标,保证工作人员的收入与付出相符合。建立并完善平等竞争、德才兼备、岗位竞聘、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从根本上优化人力资源。根据工作人员的实际状况建立一套培养计划,给工作人员提供受教育、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满足知识更新逐渐缩短的相关要求。只有在这种发展下,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发展的工作人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从而实现持续性发展。

3、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选择和配置

做好工作人员的选择和配置工作,是传媒企业结合自身发展优势,科学合理配置工作人员、调动工作人员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的主要工作。首先要选择符合媒介企业发展的职工,媒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对工作人员的需求和供给进行科学的预测,保证掌握人力资源内部状况以及外部市场发展环境,保证实现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所提出的供需需求,从而给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员工资源。相关案例表明,有着不同学历、不同经历、不同能力结构、不同气质类型、不同追求目标、不同需求标准的工作人员结合在一起,能够让他们更加虚心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企业领导者要对员工的能力结构、文化发展水平、工作熟悉度以及兴趣爱好进行全面掌握,结合各个员工的工作特点,保证每个职工被安排在最需要、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员工的优势,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在员工中建立起合适的配合机制,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管理网络化以及虚拟化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传统的企业竞争环境,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动态性的企业竞争环境,传媒领导阶层要用管理变革以及权变理论处理好员工之间的分工以及合作关系,用员工团结协作的方式来与高强度、多层次的企业竞争进行对抗。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