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播学视域下的群众路线工作

传播学视域下的群众路线工作

一、信息化赋予传播新的特点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感受着信息化所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其赋予时代新的课题。在20世纪70、80年代,还在感叹电视的迅猛发展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的人们很快发现,人类对于传播的追求并无止境。在之后不久的90年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起来,人们将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称为信息化。①根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已达4.57亿,上网已经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②不同于以往的传播方式———广播、电视等,网络赋予了这个时代新的传播特点。

(一)信息化使单项传播转化为双向传播1948年,拉斯韦尔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了什么效果。这就是著名的5W传播模式。之后,有学者对这个传播模式进行了批评,其中关键一点就在于认为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并未体现传播中的双向传播特点。但事实上,在网络出现并在大众的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之前,所谓的双向传播并不能真正得以实现,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实质上还是单项传播的形式,即媒体单方地向受众传播信息,而受众对于信息的反馈则显得无足轻重。这也使得在传播中出现了“媒体霸权”———受众无从选择接收什么样的信息,所有的信息都由媒体进行初步的选择和加工,受众只能在媒体的一次选择后进行二次选择。但是,网络的出现真正改变了这种状态,双向传播真正能够得到实现。受众不单单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者和反馈者。这使得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不再明确,两者由原来的“不平等”地位转化为现有的“平等”地位。当然,这也给社会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播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用,这种效用在社会人群中迅速发酵,这使得每个国家都需对媒体传播者进行有效管理。而网络引发了草根话语革命,同时也极大促进了网络中个人意识的萌发和发展。当以往的话语权不再由社会精英所掌握,转而是由社会中的个人所具有之时,可以说这是一种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同时也给国家的管理提出挑战。当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成为传播者的时候,这无疑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如何在尊重公众话语权的同时,能够及时引导、化解较之社会生活中更为激烈的网络诉求,这是信息化为当今时代提出的一个巨大课题。

(二)信息化催生了舆论上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本是气候学上的一个名词,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引起整个系统长期而巨大的连锁反应。以往人们虽然处于社会信息网中,但是这个“信息网”主要是由媒体所构建的。也就是说,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传播信息向受众传递着社会中每天发生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社会信息网呈现的是树状纵向结构,公众处于网络传播的低端———信息接收者。而且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受众对于信息的态度,这使得舆论所引发的效应往往在媒体的控制之下并且利于引导。但是,当网络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得社会信息网由以往的树状纵向结构转变为横向交叉结构之时,这一切又有了巨大的改变。在现在的社会信息网中,每个人都成为了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既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更是成为了信息的者。尤其是当微博、微信等手机载体借助网络成为信息渠道之时,这种社会信息网中的横向交叉结构显得尤为明显。在社会生活中,很多事件正是由于信息平台的便利化和随时化而得到了扩大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好或者坏。由新媒体所引发的舆论“蝴蝶效应”愈加明显:一方面,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大量进入网络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借助开放的网络平台,获取自身所关注的信息,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个体诉求,并且参与到公共讨论中来,形成舆论共鸣。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也使得社会成员可以自己所关注或者获取到的一手信息,往往某人的随手,在经过其他社会成员的快速复制粘贴等转载后,信息得以快速流转。而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对信息加以评论和加工,当个人的倾向、诉求、情感等发挥作用,对信息不断进行评论、传播甚至再加工的过程,就形成了一场巨大的信息风暴,进而产生了舆论“蝴蝶效应”。

(三)信息化凸显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随着文明水平提高,群众对保护自身利益越来越在意。同时,信息化时代媒体平台自由开放的特点也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中自由表达自我的利益诉求。正是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使得在利益协调过程中遇到的情况日益复杂。在传统的媒体时代,媒体主要由社会精英所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媒体表达的利益诉求主要是精英诉求或者说是精英所构想的社会诉求。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快速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身诉求。在网络时代,每个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都可以在网络中被传递和表达,这给社会利益分配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也就是说公平和正义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不单单体现了群众的整体要求,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政府解决社会矛盾、调节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的助力和支撑。

二、信息化为群众路线增添了新的内涵

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说,“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应该贯穿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之中。加强党的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认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可以看出,每个时代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在继承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增加了时代所赋予的新特点。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群众路线也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在双向传播模式中,要倾听大众的声音和需求传播模式由于网络的出现和普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以往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这对于我党和政府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媒体的引导作用减弱、政府公信力遭遇质疑等等,这些使得现下党的群众路线显得尤为重要。新的传播特点对于党和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既符合群众路线的根本,同时也为群众路线增加了新内涵。信息化时代下的传播不同于以往传统传播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传播的双向化,这种双向化赋予了每一个社会中的受众平等表达自我观点的权利和途径。党和政府需要明晰并适应这种新的传播特点,只要是正确的表达和正常的需求,就应该给予根本的尊重和明确的回应。群众路线是我党建设的传家宝,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是由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核心就是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而倾听大众的声音,尊重公众的需求正是体现了群众路线的根本核心。

(二)在网状交叉传播结构中,要利用传播规律正确“发声”在网状交叉传播结构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每个个体都是传播网络中的交叉节点,接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同时也发挥着传播者的作用。政府的“发声”不再像以往一样会取得“地位超然”的效果。相反在网络中,公众由于可以获得现实社会中所不能得到的完全平等的地位,更加热衷于进行社会监督。另一方面,由于公众具有猎奇心理,使得耸人听闻的信息更加具有读者市场。这种猎奇心理在网络媒体中表现得更加强烈,进而信息的者并不将信息的真实性放在第一位,更多追求的是新闻的耸动性。这些都对党和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群众路线的根本途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下,能够更好地指导新时代的政府信息传播工作。政府传播效果的好坏从根本上要接受群众的检验,传播的信息既要被群众所相信所接受,也要能够引导群众,提升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就需要政府传播真实的信息,提升政府公信力。真实性是传播学中信息传播的第一要义也是根本要求,其他人可能因为网络中受众的猎奇心理夸大甚至歪曲信息,但是政府由于其自身角色的要求,对于信息真实性的把关需要更加严格。另一方面,要及时“发声”,引导社会舆论。不同于传统传播时代,现下政府引导社会舆论难度不断加大。政府要利用传播规律,在处理事件时不仅仅要真实信息,同时要快速信息,这样才能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占有“先手”,引导社会舆论。

(三)在当下舆论环境中,要彰显群众的监督角色网络平台的开放化和自由化使得人们获得了自由表达的权利,同时这也使得舆论环境愈加复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多元化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多样的利益诉求体现了社会文明的前进,如何正确处理和满足不同群体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我们应该倡导正确利用媒体体现自我需求。人们有权利表达自我的需求,但是这种表达一定是在不影响其他人的状态下进行的。加强网络媒体的规范化法制化会使得网络媒体更加洁净,从根本上也更加符合大众的利益。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新媒体表达自我需要,这是由网络媒体的特点和社会前进的方向所决定的。因而,我们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要体现大多数群众的需求,做到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倾听和体现广大群众的呼声和需要。更要体现群众的监督员角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种地位不仅体现在倾听人民呼声的过程中,更体现在实现人民当家做主,让群众做政府的监督员上。而网络的出现正是给了实现群众监督的新途径和方法。从2006年开始,广东率先迈出了网络问政的探索步伐,到2009年粤一网推出升级后的网络问政平台,网络问政逐步走向成熟,其社会管理功能和效果也日渐显著。网络的自由化和开放性在网络问政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群众对于政府的监督工作得以获得新的突破。从以往个别受众对于个别官员的网络曝光发展到如今广大受众可以通过网络对政府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这正是新时代背景下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综上所述,群众路线是由我国老的革命家和领导人根据我党的根本宗旨所提出的,在经历了不同时期的风雨洗礼之后,它非但没有消失在时代的舞台上,反而焕发出新的时代特点和内涵。在当下,我们要根据信息化的特点,遵从群众路线的根本核心和路径,在倾听群众需求、接受群众监督、提升政府公信力等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

作者:古天姣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