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摘要:深入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具有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广泛实践应用意义,通过长期开展对非智力因素的定义、作用的深入研究,明确非智力因素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指导作用,从而通过各种科学途径更好地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非智力因素;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其中所提到的“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和“人际关系”三者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围。因此当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非智力因素的问题,不仅可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理论研究方法,而且还可以应用在实践中以更好地进行指导思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

一、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和作用

(一)非智力因素内涵。非智力因素又可以称之为非认知因素,在社会心理学中研究主要表现为人不直接参与对某种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以及处理各种内外信息等的具体操作过程。[1]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几个方面。非智力因素不可能像智力因素一样能够准确的体现一个人智力和心理能力,同时也不能直接承担内外环境信息的综合收集和分析处理;非智力因素更多的实际含义就是对我们认识的具体操作过程以及学习具体操作过程的实际心理,起到调节、引导、维持和强化等的作用。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对应,智力因素主要是直接参与影响一个人的具体智力活动,直接参与人的学习认知和学习具体操作过程的一种重要心理因素,对人们影响很大的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思维力等。在影响人们的总体活动中,非智力因素与其他智力因素的相互关系是不能分割的,相互影响,并不是独立得存在,或者单向影响;也就是只有与智力因素相结合时,才能充分发挥它在人们整个智力活动中的重要引导作用。马克思曾这样说过:“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艰辛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可见拥有强大的毅力,以及钻研力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长乃至成才的极大重要性。

(二)非智力因素作用。1.动力作用。非智力因素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引导、带头作用。例如培养浓厚的兴趣、主动的参与意识、良好的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且还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定向、参与、调节、强化等一系列作用。由于每个学生先天性格不同、以及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父母对其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各类学生个人素质和性格的发展具有特点、优劣的不同。因此,非智力因素会导致性格发展不良的学生,进而导致内向的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积极性不高,知识层次低、缺乏学习自觉性、在学习中缺乏毅力、思想容易跑神,进而恶性循环,导致学生最终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兴趣,最终对整个教学产生反感。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动力催化作用,教导、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不断完善学生性格上的心理缺陷。2.定向作用。非智力因素具有定向、维持、引导以及强化等一些作用。它把学生的基本认识和实际行动统一联系起来,集中于日常的学习教育活动,用于记忆、想象和思维所需要观察的周围事物和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各个方面。一些学生在学校成绩不好,最大的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培养不够,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自控能力差。因此,我们要在“学习困难户”的学生身上进一步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运用一些增强意志力、毅力的锻炼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引导定向作用。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培养其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清醒,从而推动学习进步;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主动评价自己,从教师教育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进而发挥学生的锱铢创造力和实践能动性,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变“外压式”教育为“内调式”教育,促使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地发展,建立起一个比较稳定的精神和心理品质。3.巩固作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师不仅要使教育活动具有趣味性和易接受性,同时还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巩固作用,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巩固动力引导作用、定向作用培养之后,还要更加注重巩固持续作用,即坚持不懈、不间断的完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坚韧的良好的性格后,还要培养使他们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和努力学习的精神状态。性格、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日养成,需要用水滴石穿的精神贯彻下去。如果放松后懒惰、消极的情绪增长,不仅会导致情绪的变化,还会使之前的教育前功尽弃。从社会心理学上来说,毅力属于意志的一个范畴之内,表现为一个人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而不断努力前进克服困难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通过引导学生记录下每天的进步,就可以持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断拔高、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往前走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学生,让他们学会运用独立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同时加上坚强的意志力,不断坚持,不断发展,才能成功。4.弥补作用俗话说:“勤能补拙”,梅兰芳曾说:“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但是相比于其他人,这些艰难的外部环境的条件,以及不是很完备的条件设施,都没有使他放弃,反而不断促使他变得更加勤奋,用勤奋来弥补能力不足。因此在新时代大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现已逐渐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的普遍共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对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完全忽视对学生兴趣、性格以及意志力的基础性培养,那样刻板的教育是走不长远的。通过培养广大学生参与学习和生活的一种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充分研究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发现并欣赏每个阶段学生潜在的自我价值。

二、非智力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对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色的培养,因此非智力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密切。

(一)非智力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仅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平等相待原则以及引导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原则,而且需要在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以及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中进行。正如讲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3]扣好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价值观,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4]人的思想品德观念的养成中意志力、以及人的“三观”都属于非智力因素。主要是由于,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思想进行教育,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离不开对意志力、耐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因此这些非智力因素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也是非智力因素不断发展的过程。长期以来,很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者都没有充分重视起来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缺乏实践过程,因此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政治课一直比较枯燥,对思政课失去兴趣。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国家不仅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同时积极探索,并推行学生素质教育,以及近些年迅速兴起的“劳动教育”[5],教育界多次提出除了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的之外,强调:劳动教育素质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中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不能落下。“从认知到行为是不能直接转化的,其过程中还必须经过情、信、意三个思想品德方面的要素。”[6]思想道德品质的不断形成发展过程,实际上是通过知识、情感、信任、意义、行动五要素相互持续、均衡性地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自然过程。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非智力因素,可以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学习任务,丰富德育教学内容。

三、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方法

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对学生适时、适地,即使恰当地运用一些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利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地培养。

(一)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渗透在教学中。2005年1月,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发表了重要演讲,讨论了关于如何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的意识和政治教育问题。他明确指出,大学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应当把正确的理想和信仰作为教义的核心,并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个人观点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发展深化进行系统教育。因此,学校一直是我们培养理想型型人才的最好地方。“两课”教学是目前高校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学途径,但是,大学的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上总是遇到困难,个别高校政治理论课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教学境地: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重要性,持有积极和肯定的评价态度(63.2%),并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加强和完善改进思想政治课程(61.6%);其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非常陈旧”和“课程内容严重脱离实际”的人数分别占到34.2%和31.4%。[7]显然,这个调查结果展现出一种实际矛盾: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面积极、肯定的态度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现状不满情绪之间的矛盾。显然,过去那种脱离现实、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必须要进行改变。因此新时代,“两课”教学需要不断寻求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同时教学方法也需要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开辟新的教学途径。[8]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设置欢快的课堂学习活动氛围,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将学习与兴趣相结合,调动积极性,为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开展创设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故事或成语故事引用至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之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从自在的自身的活动中感悟真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师生保持乐观积极是向上的心态,从而培养起奋进的意识,在充分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因此,教育工作者应侧重于思想和政治教育的内容,并通过积极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地成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动员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主动性,发展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并运用非智力因素,如领导能力、工作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意志力等等。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德育、心理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如组织培养学生去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从日常活动中感悟,在实践中学会成长;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在中小学组织道德教育大会,以实际行动来带动孩子、影响学生,并发展非智力因素。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发展不是纸上谈兵;它还需要与学校和社会的实际活动密切结合。只有通过社会和校园开展的教育活动,通过真正的实践活动,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才能得到改善,同时也只有通过社会表现,正确的观念才能得以传播。

(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人的模仿能力与生俱来。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从老师的例子中产生的词语,那往往是苍白的,不令人信服,因为老师的各种言行举止、行为习惯,都无一不影响着每个学生,因此,只有语言上地说服并没有实际意义,只有树立榜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他们是学生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政治教育中起着着主导作用,同时教育的客体以及目标——学生也不是没有回应的物体,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情感的、能够独立思考的,即具有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行为能力的个体,他们需要主动的接受知识,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则需要发挥榜样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严谨的教学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顽强的意志力、努力钻研的精神引起学生情感共鸣,鼓励、激励学生去学习。同时教育者自身的世界观、生活观念以及知识水平,和平时为人处世的良好品行的表现,以及对一切事物、每个学生的态度,都对学生地成长产生了深远以及深刻地影响。因此,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教育者也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及行为素质,自身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才能使学生形成、培养好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综上所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更主要功能就是不断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学生成长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不同性格以及行为习惯,不断培养学生应对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具备的技能以及性格,培养学生形成适当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新时期通过将非智力因素引入思想政治课程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促使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能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传播,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2019-3-18.

[4].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15-6-01.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0-3-20.

[6]韩迎春.非智力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J].理论探讨,2004.

[7]田晓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成因与对策[J].苏州大学学报,2006.6.

[8]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第六部分.

作者:史文青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