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

摘要: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三观的主阵地,对大学生在国家、社会、个人的认知方面起着引领作用。思政课能否深入人心,关键还是看教学效果。当前,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中依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将心理效应和思政课教学相结合,巧妙运用首因、皮格马利翁、南风、权威、晕轮等心理效应,改善受教育者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激发受教育者的认知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信服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心理效应;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办好思政课是每个思政工作者的希望,更是国家的期盼。

一、心理效应概述

心理效应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因为事物是处于相互联系变化之中,个体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和联系。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联系之中,他的心理活动以及语言和行为会对他人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并且发生连锁反应。心理效应同多数事物一样,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意义,因此,认识掌握并合理地利用心理效应,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心理效应的内涵和类型。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情境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心理效应也可以称作心理作用,存在于不同的人身上、不同的场合中;同时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心理效应在不同的环境刺激下所作出的反应也不同。心理效应的种类有很多,按照其性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积极性心理效应、消极性心理效应以及中性心理效应。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掌握不同心理效应的内涵和作用,并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不仅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个人魅力,更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效果。

(二)心理效应的作用。心理效应也可以说是人的心态的一种表现,心理效应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总的概括来说,可以分为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提升个人魅力、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则表现在形成错误认知、做事消极怠慢、心胸狭隘、人事关系不协调等方面。

二、高校大学生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政课的任务不仅是“答疑”,更是“解惑”,从受教育者的心底出发,解决其思想问题。使受教育者真正地对国家认同,对社会认同,更对自己认同。高校思政课固然重要,但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乐观,思政教学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教学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按照一定的方式向受教育者传授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当前多数高校思政课堂上以思政课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但由于信息化时代,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多,对课堂的吸引力就会相应减少。如果教育者仅仅讲解教材里的内容,不仅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学习需要,更提不起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改变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知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更趋向于理论和说服教育,引起受教育者的排斥和反感。另外由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特殊,涵盖了哲学、文化、伦理、经济等多方面内容,特别是哲学,较为抽象,学生们学习起来枯燥并难以理解,不仅增加了思政课教学难度,更是使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见。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力。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身心获得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法总的可以分为两大类:注入式和启发式。在高校思政课堂中,教师多是采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即站在讲台上借助PPT课件或播放相关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同时高校思政课堂多是以大班教学为主,教师难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减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更是由于年龄的隔阂难以捉摸受教育者的心思。大多数思政工作者在了解学生情况方面处于被动状态,难以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其次,高校思政课在学生整体课程中所占学分比重小,考试形式多以开卷考试为主,导致高校学生对思政课抱有一种放松的态度,认为可学可不学,用一种应付的心理去对待,把思政课课堂变成“休闲娱乐”的课堂。久而久之,教育者不仅会产生消极情绪,受教育者更是在学习上懈怠,形成恶性循环。

(三)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性。高校思政课教学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欲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还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在亲身实践中对所学理论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多是坐在教室里以理论教学为主,真正走出教室,走入生活中的机会并不多。一是由于学生人数多,意见难以统一,老师组织起来更是吃力;二是由于各个科目的老师之间相对独立,沟通较少,缺少有效的协同配合;三是由于实践活动的规范性不足,很多都是走过场、走形式。同时,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对于老师安排的任务和课后实践并不上心。拿河南某高校某个班级为例,从学生日常作业完成情况来看,85%的学生对于教师安排的作业都是通过网页搜索答案,然后进行复制粘贴,只有15%的学生是通过观察、思考,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总结。并且69%的学生表示,没有认真完整的听完一整节课,多数学生表示只能前20分钟认真听讲思考,后面的时间就开始开小差。

三、心理效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心理效应伴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并运用心理效应,将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首因、皮格马利翁、南风、权威、晕轮五个方面,探讨心理效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

(一)合理运用“首因效应”,改善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首因效应也可以称作最初效应,是人与人在第一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最初印象。第一印象往往是感性的、表面的认识,不能作为评价人的标准和准则。在当前思想政治的教学中,高校大学生总是吐槽思政课过于枯燥,特别是刚入校的新生,还未上此课,就已产生怠慢之情。为此,作为思政教育者,应合理利用“首因效应”,改善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教育者在与受教育者初次见面时,应辩证、合理、全面地看待学生,不能因为某一个学生初次表现不佳,就对他“另眼相看”。另一方面,教育者充分利用首因效应的积极作用,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良好形象,用令人舒服的着装、言语、举止打动学生,用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特别是新生第一节课,不仅要在着装打扮上给予学生一个舒服的视觉效果,更要在情感上给受教育者一个愉悦的体验。

(二)正确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受教育者的认知需求。皮格马利翁是神话故事中的一个人物,相传皮格马利翁酷爱雕刻,一次,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位少女并心生爱意,希望少女能够复活陪伴在他身边,国王日夜祈求爱神能满足他的愿望,最终爱神被国王的真诚所打动,将少女复活,同国王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可以称作期待效应,实质是对人的一种心理暗示。通过一些积极的言语、动作影响人的情感和观念,激发人的内在需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的教育应当是整个教育的主旋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特别是当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一方面有着开朗活泼的性格、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有着以自我为中心、争强好胜、自控力差等缺点。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适时地给予学生肯定的回复和鼓励,既要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纠正;更要看到学生们的优点、长处,用爱和深情激励学生进而感化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有效转换。

(三)合理利用“南风效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南风效应”来源自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南北两组风,看哪一组先把行人的衣服给吹掉。首先是北风,牟足了劲吹向行人,瞬时寒意袭来,行人不仅没有脱掉外套,把衣服裹得更紧了。接下来是南风,只见他温柔地吹一口风,行人瞬间觉得温风和煦,不自觉地就把外套脱了下来。南北两风都是为了让行人把外套脱下来,但是因为方法和手段的不同,导致结果大相径庭。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之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尤为重要,但教师更要避免“南风效应”的消极作用。一方面,“北风”太强,“南风”太弱。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严肃,对“教师”和“学生”身份的区分过于刻板,以至于学生不敢和教师沟通、互动。忽略了其心理发展变化以及情感需求,使学生无法产生共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南风”太强,“北风”太弱。对学生温柔过度,无原则地忍让和迁就,不仅会影响自身的教学工作,更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合理运用“南风效应”,教育者应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热爱这份工作,并合理接受受教育者的诉求,奖罚分明,用真情实意打动受教育者,不断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和力。

(四)科学运用“权威效应”,在受教育者中树立榜样。“权威效应”来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实验,讲的是一位老师在某一节课中请来了一位普通人,却告诉学生们请来的是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化学家”手里端了一杯无色无味的蒸馏水,告诉学生们这是他新研发的药水,能闻到味道的学生可以举手,结果全班的孩子们都举了手。“权威效应”也可以称为“榜样效应”,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老师,更能让学生们信服,同时,运用榜样的力量在团体中营造一个良好氛围,有效推动团体更好更快的发展。法捷耶夫曾经说过:“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工作者起着带头引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大为增强,使其不愿囿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不愿全盘接受权威的指导意见,有求新、求变的特征”。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全方位地突破、创新、发展。一方面,着眼于理论知识,将理论学扎实、学透彻,并根据教学情况结合当下时事,更加引起学生共鸣。比如在2020年初突发的病毒,每个人都在积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不管是去一线奋斗的战士们,还是关在家里足不出户听党和国家安排的普通民众,亦或是留守在后方履行各个职能的志愿者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抗击着疫情,都是不同人心中的榜样和力量。在疫情防控下的思政课,能更好地诠释“中国力量”、“中国制度”,同时榜样的示范也会有更多的人把热血付诸到实践中去。另一方面,着眼于自身整体素质的提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受教育者中树立榜样,同时提高自身的语言表答能力,把教学内容更好地用语言表述出来,做好思政工作的引导者、传播者。

(五)辩证运用“晕轮效应”,全面了解受教育者。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作光环效应,来源于一种自然现象,指月亮有时周围会产生一种光圈,让人看不清楚月亮,产生错觉。在为人处世中,往往有一些人会以偏概全地评价他人,从局部认识扩散到整体。比如罪犯出狱后,虽然改过自新想要重新开启一段生活,但却得不到一些人的接纳和认可;又比如“好学生”在一些老师心目中,什么都是好的,而“差学生”却什么都是错的。以上都是由于晕轮效应的消极作用而产生的一系列错误认知。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更要避免“晕轮效应”所带来的消极作用,辩证运用,全面了解受教育者。乌申斯基曾经提出“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的观点,认为教育者不仅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要了解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他们的内在需要。每个教育对象都是独一无二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性格、爱好、学习习惯等。有的表现好,有的表现不好,但是“好”和“不好”是相对的,“完美无缺”和“一无是处”是绝对的。作为思政工作者来说,要辩证地运用“晕轮效应”,一方面不能以“盲人摸象”式的片面表象来判定受教育者,比如有的学生不善于言语表达,但善于写作,由于一次言语回答的不正确而判定为“差学生”是万万不可取的。另一方面还要在思政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强其实践性,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工作,打破传统固有教学模式,在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在教学方法中不停创新,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在思想,在教学工作中受教育者思想上的认同才是对教学效果最大的肯定。作为思政工作者,把心理效应合理巧妙地运用在思政工作中,尊重理解学生、客观认识学生、真诚对待学生,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

作者:侯艳阳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