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等各方便的新常态,符合时代的特征。本研究以媒介素养教育为突破口,以寻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媒介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等各方便的新常态,符合时代的特征。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重视大学生媒介教育的作用,把握其积极因素,利用媒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互联网+”时代下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互联网+”时代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其意义不言而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时代背景下使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成为应然。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计划不仅是在第一、二产业中渗透,更是要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特别是教育业。在这一大背景下,有必要强化媒介素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利用新媒体的积极因素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二,大学生广泛使用新媒体使媒介素养提升成为必然。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要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应以自己的态度和方式使用媒介。第三,高校教师应对新媒体挑战使媒介素养提升成为使然。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教育行业也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大学生接受信息和信息的渠道更为宽广迅速,能够以互联网、手机通讯等平台自由进行信息的接受、整合和,且在很多程度上实现网络的互动。因此,有必要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以新媒介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与大学生的良性互动。

2.“互联网+”时代下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互联网+”时代下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必须运用新媒体中的积极因素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社会责任以及心理等服务,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能够肃清新媒体中的不良因素,使整个社会的媒体得到良性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媒介素养教育目的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度融合。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培养媒体受众以及传播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存在高度的融合。第二,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新兴途径。同时,学生的媒介素养高低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强化媒介素养的教育、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正相关关系。第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助推媒体的良性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对媒体信息选择、鉴别和批判的能力。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提升、批判意识的增强将有效地挤压不良媒体的“市场”,挤压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从而助推媒体的良性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路径选择

1.建立工作机制平台。

首先,政府要建立引导工作机制。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较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没有相关的法律、政策规定,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重视。对此,政府部门应引导工作机制的建立,引导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具体而言,一是政府要创建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政府各级部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同时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规范媒介发展环境。二是要通过出台法律和政策规定,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教育体系,奠定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为其的开展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其次,高校要实施具体的工作机制。一是要加强校内教学单位之间的协调合作。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直接结构,要建立健全各教学单位之间的协调合作的工作制度平台,对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使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常态化。二是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加师资力量培训。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总结和创新教育方法和模式,积累丰富的经验;增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使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规范化。

2.强化学校教育平台。

首先,要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上下功夫。目前,媒介素养的教材多数都是针对新闻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教材,针对各专业具有通识课性质的媒介素养的教材几乎没有。因此,高校应该积极组织相关老师精心谋划,积极做好具有通识课性质的媒介素养教材的编写工作。其次,要加强对现有的从事媒介素养教育教师的培训。通过采取进修、培训、访学等形式开展教师对媒介素养理论的掌握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提升。同时,高校应该建立相关机制,促使教师培训常态化、制度化,保障教师培养的质量。再次,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形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媒介素养的基本理论,通过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媒介素养的前沿问题,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能力。

3.构建社会参与平台。

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社会媒体中媒介素养较高且得到社会认可和有独到见解的专家或者媒体人担任客座教授,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分享他们的见闻、见解,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活的实例,使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另一方面,社会媒介要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实践基地。由于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仅依靠高校建立媒介素养教育基地是很难完成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高校必须与社会媒介融合,共同构建能够满足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等相关实践活动开展的实践平台,为其提供场地、设备、培训等,带领大学生了解媒介、接触媒介、认识媒介,从而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

4.完善自我教育平台。

教育平台是检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是否养成的试验田,自我教育平台更多的是靠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教育来实现自身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媒介素养的提高。一方面,要注重建立自我媒介使用能力平台,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教育下,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媒介的使用,总结出适合自身媒介使用的方式方法,建立自我媒介使用能力平台。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建立自我媒介信息批判能力平台,这是大学生完善自我教育平台的核心所在。在“互联网+”时代下,媒介构建的“媒介环境”纷繁复杂,大学生要结合教师传授的知识主动地去学习、正确地看待媒介、正确分析媒介以及正确评判媒介,不盲目跟风,在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形成和始终坚持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在主动分析、正确判断媒介信息的基础上建立自我媒介信息批判能力平台。在实践中通过建立自我媒介使用能力平台与自我媒介信息批判能力平台来完善自我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张静,王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认知的困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陈致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素养新领域[J].教育与职业,2014,(9).

作者:杨飏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