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素养教育

素养教育

素养教育

素养教育范文第1篇

1.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媒介素养起源于西方,1992年,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将其定义为: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公众进行媒介认知能力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公众正确认识传媒的性质,提高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正确使用媒体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2.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加拿大等国家,80年代很多国家把媒介素养纳入到学校课程教育体系;90年代以后,教育思想又有新发展,重点是培养青少年接受、处理与鉴赏传媒信息的能力。目前,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将媒介教育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实行媒介教育。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刚刚起步,大多数大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的相关教育。虽然近几年随着社会的逐渐重视,开展普遍、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呼声越来越高,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根据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所做的调查表明: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性倾向,思想上尚有许多模糊认识;媒介消费仅仅处于娱乐的低端层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内容缺乏应有的关注,不愿花精力思考一些有思想深度的社会新闻;对媒介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大学生对媒介知识的学习尚处于自我判断、自我接受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总体来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仍处于较低水平,亟待必要的引导,需要提高理性辨识能力、对信息的分类和整理能力和利用有效信息促进个人发展的能力。

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高校学生党建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是高校学生党建的新视阈,本文试图从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展开,对如何创新思维、开拓思路、卓有成效地开展学生党建工作进行探讨分析。

二、媒介素养教育对学生党建的重要意义

1.高校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大众传媒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一方面大学生开拓了的眼界,丰富了生活,方便了学习;另一方面,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媒介信息的良莠不齐又会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大众传媒给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与行为带来了广泛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也置身于新的媒介环境之中。因此,如何使学生党员在错综复杂的传媒环境里保持健康心态,正确对待媒介信息,利用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命题。如果运用得当,媒介信息集知识性、政治性、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这些教育资源的合理运用,可大大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增强其影响力。

2.学生党员抵御大众媒介负面影响的现实课题

首先,大众传媒增强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随意性,导致信息繁多但却无序,以致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泛滥,甚至出现一些与党和国家政策相悖的舆论宣传。学生党员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对权威信息质疑排斥的心理,对虚假或不良信息产生的猎奇心理。在不良信息的诱导下,一些学生党员可能急功近利,说假话、套话,甚至触及社会道德和公众价值观的底线。其次媒体有较强的隐蔽性与私密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尤其是在QQ、MSN、博客等沟通环境中,非正式的文字表达方式在反映出真实的情感的同时,也不至于出现面对面交流中造成的心理戒备,这就使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面临更多的载体和内容。如果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就会导致学生党员良好思想观念难以形成,影响教育效果。最后,对经常接触媒介信息的大多数学生党员来说,基本还停留在简单接收和传播上,缺乏对信息的批判性解读。绝大多数学生欠缺媒介判断与反思意识,只有少部分学生党员能够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保持警觉性,并能主动反思传媒的背后意图。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党员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其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干扰。

3.创新党务工作的必然要求

目前,党建工作队伍尚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虽然很多党建工作者具备较强的政治意识和丰富的党建工作经验,但却不太熟悉媒介信息技术,缺乏利用媒介开展党建工作的信心和能力。大量党建工作基本上还是通过民主生活会、文件传达等各种传统的工作方法,而这种单一的工作方式,内容单调,缺乏吸引力,效果不好。因此,党务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现代传媒的性质、功能和评判标准,真正把握传媒对学生党员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充分了解各种传媒的舆论导向和运作机制。党建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媒介,积极宣传党的知识,建立党建理论研讨阵地,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学生党员关注理论新成果和焦点问题。促使学生党员在优质的媒介服务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

4.适应高校基层组织新变化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弹性学制的实施,班级、年级概念的不断淡化,以班级为主要建制、以教室为主要阵地、以集中活动为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有模式受到冲击,大大增加了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难度。思想政治学习很难深入,组织生活难以保证,党员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党建工作者可以利用先进的媒介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培养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预备党员转正、党员教育与管理等工作,提高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基层党组织学生党建工作媒介系统是传播信息和知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舆论阵地,学生交流思想、进行自我教育的园地,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深入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与学生党员良好的互动,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5.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需要

大学生不是被动的教育客体,而是教育的主体。现代媒介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在传媒环境中,可以变单向灌输式为双向交流互动式,变传统的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自主学习,变一次性学校教育观为社会化的终身学习观。作为高校就是要积极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加强学生党员的道德自律,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接触媒介行为的过程中进行自觉内省和领悟,学会利用媒介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三、创新媒介素养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党建的时效性

1.建立媒介素养科学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党员媒介素养水平

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开设媒介素养教育公选课,使学生获得基本媒介理论知识、提高媒介素养;二是充分开展学校内部调研,有针对性地举办媒介素养教育讲座,深入剖析媒介教育案例,培养学生党员独立批判媒介能力;三是建立完善的制度和评价体系,制

定具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计划,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使媒介素养教育制度化和正常化。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党员了解大众媒介的基本知识,能够辨别媒介信息的真伪并能判断其意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

2.注重实践,充分利用校园媒介文化的资源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高校要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探索建立完整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要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由学校相关部门统一协调部署,在对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方案;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党员的媒介素养,鼓励他们利用媒介本身进行实践,探索自我教育、约束和发展的路径。例如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站、广播台、校报等校内媒体,通过制作互动类的节目如党建聊天室、党建论坛等形式,让广大学生党员参与节目制作与传播过程,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责任意识。

3.加强媒介信息全程监控,营造健康的育人环境

由于媒介信息的庞杂多样,具有很强的虚假性、隐蔽性、复杂性,增加了学生党员鉴别是非、真假的难度。高校应根据“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的原则,建立功能全面、多级防范的媒介管理体系,严格监控管理,净化媒介环境,确保媒介安全,营造健康的校园媒介文化。同时,做好宣传教育,唱响主旋律,争取主动权,针对学生党员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选择媒介信息,规范媒介行为,形成一种惩恶扬善的媒介舆论环境。使学生党员自觉遵守媒介法规和媒介道德规范,树立自律意识和自尊自爱的优秀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素养教育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对科学素养涵义进行界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文章分析了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的区别,深入探讨了科学素养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并对它在不同时期的含义进行了评析。

引言

正确理解科学素养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当前中文文献(包括学术期刊和大众媒体上的文章和报道)中对科学素养的概念作深入全面探讨的论文很少,因此对科学素养进行概念辨析是十分必要的。

1.是科学素养,还是科学素质

《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可见,科学素养即属于"如艺术素养"之类;对素质的解释是:(1)指事物的本来性质;(2)素养;(3)心理学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因此,素质包括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的因素,而素养则主要指后天培养的。所以说,科学素养与科学素质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科学素养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当代著名理科教育专家R.W.Bybee认为,第一个使用scientificliteracy一词的是美国学者Conant。literacy有两层不同的意思:一是指有学识、有文化,跟学者有关;二是指能够阅读、书写,针对一般公众。不管是学识、文化,还是阅读、书写,这些都为后天培养获得。因此,根据科学素养与科学素质的区别,把"scientificliteracy"译成"科学素养"更为确切。

2.科学素养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2.1美国三大组织的描述

在科学素养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美国科学促进会(the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简称AAAS)、国家科学院(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简称NAS)以及国家科学基金(the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简称NSF)这三个组织起着重要作用。

AAAS从1985年开始发起了一个旨在通过长期的科学教育提高全美民众的科学素养的计划,即著名的2061计划(Project2061)。在试图说明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含义时,AAAS通过对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ascientificallyliterateperson)的描述来界定: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知道科学、数学和技术是相互联系的人类智慧的创造物,伟大但仍有局限;明白科学中的一些关键性概念和原理;对世界和自然了解,并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能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考方式。"

NAS在介绍《国家科学教学标准》(NationalScienceEducationStandards)时,表达了以下观点:"科学素养是人们在进行个人决策,参与社会、文化和经济事务时所需要了解的科学知识、概念及过程,……科学素养有不同的层次和形式,科学素养的提高和扩展是一生的事,而非仅仅在校期间。"

NSF在其报告《影响未来:在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方面的本科生教育的新期待》(ShapingtheFuture:NewExpectationsforUndergraduateEducationinScience,Mathematics,Engineering,andTechnology)中认为,一个有科学素养的学生应该知道,"广义的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方面的专家们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如何评估所谓的''''科学''''信息,社会如何作出关于科学和工程方面的理性决策。"

从上述三个组织对科学素养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和定义,不同的组织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2国外学者的见解

Roberts把1957-1963年这一阶段称为科学素养概念的"正名阶段"(periodoflegitimation)。然而,倡导这一概念的人,却没有给出其明确的定义,因此,紧接着正名阶段而来的,是"认真解释阶段"(periodofseriousinterpretation),这一阶段出现了有关科学素养的许多定义和解释。然后是进一步解释阶段。1976年,Gabel基于当时有关科学素养的含义的概括和分析,指出这一概念含义之庞杂,足以表示任何和科学教育有关的事。由于各种说法长期无法达成共识,这一概念实际上一度丧失了其使用价值。

1966年,Pella和同事仔细而系统地挑选100种1946-1964年之间出版的报刊文章,他们在这些文章中检查各种和科学素养有关的主题的出现频率。他们认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应了解以下这些方面的内容(即所谓的"参照物"):(1)科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2)知道科学家工作的伦理原则;(3)科学的本质;(4)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差异;(5)基本的科学概念;(6)科学和人类的关系。其中,头三个方面的内容尤其重要。

1974年,Showalter进一步深化了Pella等的工作。他们总结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近15年间有关科学素养的文献后,认为科学素养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含义(sevendimensions):(1)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明白科学知识的本质;(2)有科学素养的人在和环境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3)有科学素养的人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增进其对世界的了解;(4)有科学素养的人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和科学原则是一致的;(5)有科学素养的人明白并接受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6)有科学素养的人对世界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7)有科学素养的人具有许多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上述Pella等学者和Showalte对科学素养的定义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都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多维度概念(multi-dimensionconcept);二是两者对科学素养的定义,都是通过对"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的定义来进行的。其中,对科学素养概念所包含的不同维度(dimensions)的归纳和区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维度正是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essentialqualities)。

1975年,Shen把科学素养区分为三类:实用的(practical),社会生活的(civic)和文化的(cultural)。这三类并不互斥,但在目标、对象和内容、方式及普及方法上各有特色。实用科学素养指一个人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消费者的自我保护;社会生活方面的科学素养旨在提高公民对科学与科学相关议题的关注和了解,以便让公众参与到社会的相关决策中,包括健康、能源、食品、环境等方面的公共政策;而文化方面的科学素养,指把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活动的理解和认同。Shen对科学素养不同类别的区分,进一步拓展了人们对这一概念丰富内涵的认识。

1983年,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Americ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s)的会刊Daedalus发表了一期关于科学素养方面的研究专刊,许多作者就科学素养问题及美国面临的挑战发表意见。其中,JonMiller对科学素养的概念和经验测量的论文影响最为深远,因为他不仅提出了对科学素养的多维度定义,而且也提出了一套实际可操作的测量方法。Miller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时代不同,科学素养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他在"当代情景下"(contemporarysituation),定义了科学素养概念的三个维度如下:(1)对科学原理和方法(即科学本质)的理解;(2)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即科学知识)的理解;(3)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

1991年,Hazen&Trefil认为,在有关科学素养的讨论中,必须注意"从事科学"和"使用科学"(doingandusingscience)之间的重要区别,这涉及到科学素养的对象问题。他们认为,对公众而言,科学素养只涉及后者即使用科学,因此,对其科学素养的要求,也应只限于后者。这正如对于公众而言,计算机素养只要求会用计算机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够了,不必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各种编程技巧。鉴于此,他们对科学素养的定义为"了解各种公共议题所需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词汇、概念、历史和基本哲学思想"。Hazen&Trefil的看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科学素养的内涵和测量方法。即科学素养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否存在或应该存在一种普适的科学素养?抑或科学素养也要因人因地而异,注意具体场景?这都是仍待探讨的重要问题。

欧盟国家科学素养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

2.3我国专家的观点

在我国,中国科普研究所的专家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科学知识(概念和术语)、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也有专家认为,可把科学素养分成四个方面来阐述:一是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二是科学能力,三是科学观,四是科学品质。还有专家把科学素养的结构划分为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来论述。《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01)中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小结

综上所述,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含义和解释,从本质上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人们对其的理解和了解,实际上是各种不同含义和解释之间"争霸"的结果。科学素养概念含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动态性、发展性特点。那么,当前是否有一个公认的科学素养定义了呢?对科学素养的概念的理解和界定,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实践问题。对公众科学素养的研究,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测量,以及对测量结果的评估,乃至随后的政策建议。在这个意义上,JonMiller对科学素养的多维度模型显然是一个受到广泛认可的概念定义,因此自1979年开始,基于Miller模型的科学素养调查在美国一直延续下来,并为欧美以及亚洲许多国家所借鉴。在我国,中国科普研究所于1992年开始,利用Miller模型对全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进行了四次调查,得到了一些重要的数据。

1996年的世界竞争力报告表明,现在国家之间竞争已从原来的产品竞争、加工竞争和结构竞争,转向了国民素质的竞争,作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民科学素养正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从200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数据看,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每千人中有14人具备基本公众科学素养),而美国公众科学素养在1990年就为6.9%。当前,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已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显然只有正确把握科学素养的含义,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国民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效民.国民科学素质-现代国家兴盛的根基[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

[2]李大光.科学素养研究[J].科普论坛,2000(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2.

[4]周超,朱志方.逻辑历史与社会:科学合理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素养教育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化学素养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要素之一。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需要关注植根于灵魂深处的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化学教育应有所作为。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07年秋,随着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全面启动,将会有更多人进入各类职业学校。很显然,国家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劳动者,除提升我国未来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外,还要成力改善公民素质结构的积极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具朝气的活力。

他们除要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术和劳动技能外,还要有植根于思想深处的科学态度、科学情感和科学思维,即科学素养。其中就包括化学方面的科学素养。

1 为什么强调中职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量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构成元素。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生中好奇心、模仿力、记忆力的最佳时期是青少年时代。提高青少年的素养,能扩大眼界,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与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

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意图,胡总书记在论述有关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中提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即人与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和谐因素。而实现这种构建,对社会成员的素质有更高要求。显然,具备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劳动者,才真正具备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公民素质,才能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不竭动力。

中国作为人日和经济大国,其公民的化学科学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这个世界的生态环境、劳动效率和经济发展等。

中职生在将来社会生活中,将发挥正面影响和改变周边人群的作用。比如,他对社会、生活、自然、环境、消费的态度,行为习惯和处事原则。

其次,作为生产劳动者,其对自然资源、生产资料的合理开发利用,对生产劳动技术技能的正确掌握和应用,对劳动环境和劳保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把握,都会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还有,中职生中可能有些人会成长为领导者和决策者,较高的化学科学素养能提醒避免犯忽视漠视自然、环境、生态、能耗的错误,不做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决策。

2 职业教育中化学教育的作用

据统计,2002年全国约41.7%的初中毕业生未能上普通高中,按国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结构的要求及国家政策的鼓励,接受职业教育的群体将日渐壮大。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情感、态度、思维、认知、行为和身体发育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群体中相当部分人大多基础知识薄弱,对周边环境和应负的社会责任义务难有清醒的认识。大约从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开始,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和鼓励。受挫湮灭了他们的自信,体会不到成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习成了不得不应付的日常任务,成了负担,逐渐积累了对“高深”知识的恐惧,于是更受批评,恶性循环中强化了冷漠、麻木、不负责任。他们将来大多不会是专门化学人才,却仍要生活在与化学密不可分的物质世界中。

国际化学教育会议第13届会议的主题告诉我们,世界各国的化学课程更强调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包括让学生认识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并提出了“化学为大众”、“国民的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以及提高公民的“化学素质”等倡议和要求。因此,向这个群体传授“够用”的知识即可,即相对于其将来的社会定位,构建相应智商的知识够用即可。

“教书”的终极目的在于育人。在进行“国民的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而普及“大众的化学”过程‘一护,中职化学教育应顺应时势,更多地做到如何让这一群体中的每个人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合格公民,“使每一个人认识自己以及理解生活、社会、自然和环境,能应用科学知识和理解能力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间题,能使他所处的环境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期盼的“公民的化学素质”,也就是说,最好能让接受化学教育的年青一代人有更高更丰富的化学情商。不只停留在身边会发生什么“反应”,将“产生”什么,更要关注这个反应及产生的东西对我们共同的家园有何影响。

一旦这一群体将“够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升华为科学素养,植根于思想深处,形成自觉正确对待自然、环境、社会和其他事物的人文精神,则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人与白然和谐发展、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才会有道德本能力量的支撑,可持续发展才有了活力之源。因为,科学知识只能治标,人文精神才是治本之策。

这些正是当前情势下中职化学教育应起的作用。

3 化学素养教育不到位的尴尬

在国外实行多年的垃圾分类收集与合理再生利用,在我们这里为什么如此难以实行?为什么人们麻木于养猪场和城市生活污水畅快地直排江河湖海?再看看我们的校园,快餐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代替了传统餐具,剩饭剩菜暴珍天物代替了儿时琅琅上口的“粒粒皆辛苦”。年复一年的志愿者活动红红火火,可为何今天的志愿者明天却可能一反身份在同一地方成了环境的污染者:郊外、公共场所、风景区里的垃圾塑料袋酒瓶碎渣和烤焦的山石能证明这点。“不乱扔垃圾”是孩提时代就知道的道理。小学开始的值日生制度使每个孩子都具备了起码的卫生道德和习惯,但当他们长大后为何出现了逆转?现在的社会成员绝大多数都当过值日生,其早先的良好习惯为什么没有内化为本能?这种令人困惑和尴尬的局面,正是包括化学素养在内的人文教育不到位甚至缺失所致。

假如,从我们手里走出去的一代代人无益于公民素质的优化,无益于环境意识的深入人心,无益于优患意识的强化,甚至反而成为漠然者破坏者时,我们的化学教育还有什么意义与社会收效?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从何谈起?

4 实践化学素养教育的一些尝试和感受

鉴于这一群体的特殊原因,目前的化学素养养成还只能在较低层次进行探索与尝试。比如,笔者曾尝试过以下操作:

(1)先易后难,培养兴趣。在学习芳香烃等有毒有害气体时,只介绍其名称,最好理解的基本理化性质,刻意避免或减少一些“难懂”部分的讲解,代之以要求查找收集其在我们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等环境中的存在、用途、使用中要注意的问题、对环境和生态可能的影响等相关资料。通过真诚的付出,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我的鞋子,我的居室竟然也有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知道为什么鞋厂包装材料装修材料厂常发生白血病等工伤亡事故,逃离火灾现场要贴地,而下水道里救人则可能有危险。于是会自觉地进一步去主动深入了解。

(2)专题大家谈。在世界水日,特意组织了专门讲水的讲座,要求大家谈对水的理解。努力唤醒对这一最普通、最“不值钱”但却最重要物质的化学情感,明确每个人应负的责任。

(3)走出教室,激发探究热情。结合志愿者活动、世界环境日、国际禁毒日等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相关主题、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现实的意义等。从探究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对环境的化学影响,到探究食品、工农业生产、劳动环境、劳动保护中的化学科学;城市垃圾的产生、成分、危害、去向及处理、回收、利用;食品的安全现状与绿色食品;现在的气候为什么越来越热,赤潮和蓝藻为什么爆发等当今最热门话题,要求通过互联网报刊查阅相关信息写出感受、体会和小论文。

(4)搞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调查。参观城郊的垃圾填埋场前布置任务:观察那里的主要填埋物是什么;主要来自哪里;有无可能减少甚至阻断其产生;有无转化利用的可能等等。那里难以忘却的印象,成了长时间议论的话题。

这种“可以不在班里上课”“可以四处去看看”的方式放飞了心灵,也乐于被这一群体接受。探究的愿望激发了主观能动性,学生扩大了视野,热烈交流讨论所见所闻,变得关注社会,有了更多的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开展此类教学活动后,“提倡生活中少一些塑料袋,多一些菜篮;少一些,一次性,多一些复用性,少一些豪华,多一些实用;少一些时尚,多一些传统;少一些发胶摩丝,多一些纯真自然;少一些方便,多一些麻烦”,“节约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成为心得体会和小论文最热门最受关注的主题。当然,人们更期盼这些观念能相伴他们一生。

许多获奖和张贴公布的小论文让作者体验到了久违的自信、成功和快乐。不同程度调动了学习主动性。“‘成功感’更是孩子自身的体验,没人能代替他体验,它可以为他创造条件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教师拿高标准要求他,学生就无法感受成功;而降低难度,他达到了,成功的体验就在他身心中产生。”

素养教育范文第4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不仅教学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扩展,教学手段也不断丰富。但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开设了一系列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在教师们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新内容、新方法的过程中,发现了几个突出问题。第一,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还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的教学形式。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第二,课程规模的限制,无法在较大范围内普及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几乎所有本科生、研究生在调研课题、撰写综述或毕业论文时都会遇到各种信息检索的困惑,例如如何使用数据库、如何查阅期刊、如何管理参考文献等,但由于学校教师队伍、教学设备的限制,无法大规模开设信息素养教育公选课。第三,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难以得到保证。由于许多大三、大四或者研究生同学选修信息素养课程时,他们可能经常在外进行教育实习、野外实验、外地考察等,难以确保每次准时回学校参与课堂学习。这些问题制约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更进一步的发展,也影响了大学生文献检索能力的提高和信息素质的培养。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我们探索着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

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在TED大会上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让“翻转课堂”成为了教育界的焦点。“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简单地说就是改变传统的“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方式,利用简短的教学视频在课下向学生传递新知识,回到课堂时间则开展协作学习、实践练习等主题学习活动[1]。如今,微课程视频资源获取、制作的方式越来越简单、便捷,教师也更容易在教学中使用微课程视频。此外,微课程视频可以被反复观看,并可以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获取,为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途径。翻转课堂能够赋予学习者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部分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最优化地利用时间接受新知识,在课堂上,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更多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促进知识内化[2]。我们试图探索借助翻转课堂的优势,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2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教学理论,是指利用学生的认识特征进行研究,各种教学方式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的保留率各不相同,知识的保留率用百分率呈现出来,从小到大排列成为金字塔的形式,如图1所示。他认为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3]。金字塔理论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方面的具体化。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与学习金字塔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契合。翻转课堂的重要学习资源——微课程视频相较于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源,将文字、声像等多媒体元素融为一体,刺激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并将复杂的知识变得更形象、直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微课程视频中以讲授、演示等方式传播知识,而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协作讨论、相互解答疑惑、共同实践、展示学习成果等学习活动,这使得学习者经历了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讨论、实践等多途径的学习形式,能够很好地促进他们对学习内容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目前国内外有研究者提出了翻转课堂的各种教学模式,如RobertTalbert的翻转课堂结构图[4],王红等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4],Faw⁃leyNancy曾使用翻转课堂的方法教授信息素养课程[5]等。这些教学模式主要从课前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两个角度考虑设计了翻转课堂。我们试图结合学习金字塔理论,针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有效的实施性强的基于翻转课堂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该教学模式主要由课前资源准备、课外自主学习、课堂协作学习与评价学习4个部分组成,友好的在线学习环境是整个课程学习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6]。当然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也存在着很多挑战,例如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为在线学习和线下学习的传播者、组织者、指导者等多重身份,微课程视频必须能够吸引学生们观看学习,我们需要想办法监控学生是否观看了教学视频,学生需要有积极性参与在线提问和课堂讨论等。

2.1课前资源准备教师的微教学视频和相关学习资源的设计和梳理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

2.1.1设计微知识点翻转课堂的教学知识点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有较强的教学针对性,强调解决现实问题,支持短时间、片段化的学习。我们将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全部知识内容进行整理与课程设计,微知识点以解决实际问题或某一知识要点为中心,依照章节教学内容分割知识点。

2.1.2制作微视频微课程视频需要将知识点清晰明了地展示给学习者,又要保证学习者对微视频有学习需求。DavidRaths提出9条制作课程视频需注意的地方以促进翻转课堂更好地进行:设计一个翻转策略,视频是自己制作还是从网络上获取其他优质视频,或是教师将两者结合;使学生积极参与加入,为避免学生对课后花费时间学习视频产生消极态度,应该主动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要翻转课堂,让学生也参与翻转课堂模式的思考;教会学生如何看视频;教会家长看视频;鼓励学生;将视频做得短小并有互动性;根据学生的年级确定视频长度,针对高年级学生视频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不要将视频作为唯一的评价工具[7]。结合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给出录制微视频资源时应注意的几个事项,主要涉及微视频的来源、内容以及展示方式。例如微教学视频需要围绕微知识点展开,时长约10分钟;微视频的展示形式根据微知识点的内容特点,选择PPT讲解、动画、阅读、视听、操作演示视频等形式;微视频开头直接进入课程内容,不再有铺垫;微视频中,重难点处用标记笔画出标记,或后期做放大效果;教师总结学习内容或有互动性语言交互时出现教师形象,以引起学习者注意或思考,教师可经常使用设问、反问等语言形式增强交互等。

2.1.3制作微资源除了微视频外,每个知识点还要配备相关的支持性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时能进一步理解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效果。可为每个微知识点配备知识卡,包括名词解释、重难点注释、要点归纳、操作技巧等,配备知识点测试题库,以选择、判断等客观题为主,每个知识点小测试可含4-6个测试题。

2.2课外在线自主学习课外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主要的知识传授过程。为了课外自主学习的顺利开展,教师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2.2.1课前说明及演示教师应在课程开始之前向大家阐述为什么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排除课外自主学习的消极心理。此外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在线学习平台的操作和功能,最大程度上消除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时因为平台使用障碍产生抵触心理。

2.2.2课中监督控制由于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和节奏由自己掌握,为防止学生出现将所有视频都留在最后考评的前几天集中点击等偷懒情况,教师要从一定程度上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

2.2.3在线自主交流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学习障碍,例如学习内容不理解,或者在线平台操作不熟悉等,教师要及时通过在线交流平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保证学生的疑惑能尽快得到解决,帮助他们延续学习积极性。除在线交流平台外,我们还可以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等实时交流工具,方便在线实时交互。

2.3活动理论视角下的课堂学习活动面授课堂上,教师设计有益的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协作交流起来。活动理论强调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在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导向的、人与环境交互的社会背景中理解,并且其已在各类混合式教学设计中广泛应用。翻转课堂的面授课堂也属于一类混合式教学环境。我们借鉴王知津等提出的活动理论视角下合作式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系统组织面授课堂。此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协作学习活动进行不同的分类,赵建华、李克东从协作学习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角度将协作学习分为7种主要模式,即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郭宁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将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分为概念学习类、问题解决类、作品设计类。结合信息素养课程特点,面授课堂学习活动中,重点设计以问题解决类为主要形式的协作活动,活动形式采用讨论、实践、教授等。我们需要从学习者、学习任务、学习小组、学习任务分工、活动规则、学习工具等方面明确课堂协作学习方式。

2.4评价学习通过在线学习表现与课堂表现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学习者完成学习进度,微知识点测试结果以及最后的考试结果来评价。课堂表现评价,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小组和教师综合打分的形式评价学生协作活动成果。

2.5在线学习环境友好的在线学习环境是翻转课堂实施的基础,它要能够支持、管理学生的自主学习进程。选择合适的在线学习环境十分重要。借助上海市高校共享课程中心的教学平台开展在线学习活动。该在线学习平台就是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的,具有资源共享、在线交互与支持、管理学习进程、评价学习效果等功能,并且已经顺利开展了很多课程的在线教学,此外,该平台提供了较完善的帮助指南,学生可以向客服提出平台使用的问题以获取帮助。采用这样专业的在线学习平台一方面可以使师生获得更专业更友好的在线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教师管理甚至制作教学平台的技术负担。

3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翻转课堂”的实施

选择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的信息素养公共选修课程的一个班级开展教学实践,选课人数为30人。按照上文设计的教学模式要素,开展了基于“翻转课堂”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实践。

3.1课前资源准备课前资源准备是教师的重点工作。

3.1.1设计微知识点微教学知识点以解决实际问题或某一知识要点为中心进行组织。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将所有章节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和设计,列出微知识点框架,同时也尽量按照章节顺序进行排列,帮助学习者建立整体知识框架的逻辑印象,也较符合学生获取知识的认知顺序。每一节内容我们尽量将其分为4-6个微知识点,微知识点过少不能细致地对一节学习内容进行细化,微知识点过多又容易使学习内容过于碎片化,不利于对学习内容的整体认知。例如,中文期刊数据库中的中国知网这一节,我们按照数据库的使用简介、基本检索技术、常用检索方式以及检索案例这4个小知识点进行讲解;又如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中的文献管理软件这一节,我们按照使用该软件时常用的操作和功能介绍将其分为文献管理软件简介,建立个人数据库,如何导入题录信息,题录信息去重、检索、全文链接、笔记,如何在写作中应用这5个小知识点。

3.1.2制作微视频根据自己设计的课程微知识点录制全部的课程视频,以保证视频内容充分契合教学内容,在录制微视频时注意上文提出的视频录制注意事项。微视频的内容展示形式主要为PPT讲解加上实际操作演示,教师讲解重要内容时视频中出现教师形象。讲解PPT内容中的重难点处用标记笔画出标记或注释。PPT统一制作美观的模板,给学习者舒适的视觉感受。教师总结学习内容或有互动性语言交互时出现教师的形象,引起学习者注意。教师制作的微视频截图如图3。此外,由于课程内容较多,我们采取了教学团队的方式,由不同的教师主讲不同的章节,他们各自设计拍摄该章节的微视频,能够减少教师的教学压力。主讲人要求各位教师可以搜集知识点密切相关音视频资源等嵌入微教学视频中去,教师视频授课时语言尽量清晰大方,活泼生动,多采用反问设问句,引起学生思维互动。除了微视频外,我们为每个知识点制作相关的学习资源,主要配备了知识卡,解释对应微视频内容中的专业术语、操作要点等。此外制作了知识点测试题库,以选择、判断两种形式的客观题为主,每一节学习单元后配备相应的小测试,含4-6个测试题,按照百分制设置分数,如图4所示。此外还有一些相关教学资料也可上传形成资料库供学生下载。

3.1.4所有的资源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包括微视频、课程简介、知识点大纲、教学团队介绍、课程表、学习支持资源等。

3.2课外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学习者课外观看教学视频,时间和节奏由自己掌握。学生可对教学视频进行快进或者倒退操作,也可暂停立刻记下自己的疑惑并思考,亦可以将疑惑或收获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进行课堂交流。

3.2.1课前说明及演示为了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向大家阐述为什么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出在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学生展示在线学习平台的操作和功能。

3.2.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登录课程学习平台,注册账号后报名参与信息素养系列讲座这门课程,进行在线学习。进入课程学习主页面后,可以点击观看微视频,查看每个微视频教学内容所对应的知识卡,也可以下载该课件,如图5所示。学生顺利完成一章知识点学习后会获得相应的学习奖励,鼓励学生的学习进程。每学习完一章微视频,学生必须完成该章对应的微知识点测试,然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微视频的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点形成初步的认知,顺序型的微视频浏览方式可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良好的逻辑顺序组织。

3.2.3课中监督控制教师通过在线浏览学习进度检查学生的学习步调,对落后的学生在线留言进行提醒和监督,如图6。对于个别提醒未反馈的同学,同时通过在线QQ群留言列出未及时完成学习进度的学生们名单,提醒他们要及时完成阶段性的视频学习任务。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在线向教师提问,教师看到后即进行在线答疑指导,如图7。学生也可以做笔记,将重难点记录下来在面授课堂上提问。此外,我们建立了QQ群,参与学习的学生通过QQ群与同伴和老师进行实时交流,教师将相关学习资源放在QQ群中共享,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方位支持。

3.3课堂协作学习每进行4周的在线学习后,教师和学生集中进行一次课堂面授学习。面授课堂上的学习任务主要有两个:教师集中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如何运用自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学生会在课堂上提出自学过程中的困惑,例如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的高级检索方式的检索框中能否输入索式、专业检索表达式如何编制才最有效、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的离线换机下载该如何操作等。教师通过先让同伴之间相互教授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例如合适的检索策略,各数据库操作要点等,集中梳理学生的疑惑,帮助学生解决常见问题,总结在线学习知识的重难点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难点的理解和内化。课程基本完成后,教师设计一个问题解决协作活动,使学习者就某一实际问题进行探讨、沟通与协作,共同找出解决问题方案,促进知识的融合和应用。例如请学生自己拟定一个所学专业的研究课题,检索该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检索文献结果进行分析,再次调整检索策略,并对文献进行管理。教师按学生的专业、学习特征等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每4-6人一组,同专业的一组,性格差异大的一组。小组讨论后,组员分工,协作完成任务,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练习情况。学习小组表现主要从学习小组的交流协作情况、小组作业展示两个方面进行记录。小组作业展示记录单如表1所示,教师团队为每个小组表现打分,每个小组给其他小组打分。

3.4评价学习学生学习结束后进行期末测试,评估对课程的掌握情况,教师结合在线单元测试结果,学生平时在线自主学习的进度,面授课堂的表现以及最后的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

4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翻转课堂”实施的重难点

通过实际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对教师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教师在开展翻转课堂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付出比传统课堂更多的精力,也需要教师具备多方位能力。首先,教师要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和碎片化,并对微视频进行设计,需要录制视频甚至制作视频,同时为了全方面地支持学生的在线学习,还要准备各种知识卡、知识测试题库等资料。其次,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的学习进程,提供在线答疑,教师需要一直对学生的在线学习活动进行观察,需要回复并指导学生遇到的各类疑惑,要定期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并给予提醒。再次,教师需要花精力设计面授课程的学习活动。这些繁重的工作可能会打击一位教师参与翻转课堂实践的积极性,我们可以考虑同一个教研室几位教师合作作为一个团队开展教学,既可以分摊一些工作,又可以吸收多位教师的优点,由一位主讲教师整体上布置各位教师的教学任务,控制教学进度。此外也有老师反馈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在不更新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反复利用,这也是它的一个优点。

4.2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坐在课堂上听课,而需要主动地安排时间自主学习,很多学生不能自觉地按照教师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或者“投机取巧”点开视频并不进行学习以获取学习进度,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自觉性。学生需要自己实时动手,跟着教师的讲解学会如何操作,还需要熟悉教学平台的操作。大部分学生对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不熟悉,部分学生在面授课堂上的协作学习活动中参与不够积极,不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当然也有学生认为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帮助其解决异地实习、学习的困难,还有的学生很喜欢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学习,认为这样能够更高效、自主地学习,不用像坐在课堂上上课一样拘束,比较自由。有学生也提出我们课程中的视频是顺序型点播,可能有的知识已经了解,不需要学习,但仍然需要按顺序观看完视频才能点击下一个。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离完全被学生认可和熟悉还有一段路要走,它可能更加适合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目前至少需要一段实践过程,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才能使大部分学生适应翻转课堂模式。

4.3微视频的设计制作为了达到最佳的知识传播和吸引学生的效果,微视频的设计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细致地根据每一个微知识点设计不同的呈现方式。在现代教育中,人们把知识分为4类:事实性的、概念性的、程序性的和元认知性的知识。我们可以根据微知识点的知识类别设计合适的视频呈现方式。例如事实性知识,我们可以选取视听片段,提取关键要素的方式呈现;概念性知识,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方式来呈现;程序性知识,我们可以直接通过清晰的操作步骤来展示。只有设计制作了完美的微视频,才能吸引学生,才能达到良好的知识传播的效果。

素养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育 体育素养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06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reform of China's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target of the school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sports teaching gradually by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importance of sports teaching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quality educa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to maintain a healthy physique,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refore, the university mus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develop the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literac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lated suggestions.

Key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 accomplishment; cultivation education

对高等院校来说,体育素养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并且体育教学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体育发展,尤其是在新时期,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体质的锻炼。所以,高等院校必须要开展有效的体育课程,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什么叫体育素养?所谓的体育素养是指体育文化水平,是指一个人平时养成的在体育方面的修养。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影响所产生的,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品质、体育个性等方面要素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

1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1.1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变得越来越多,在学习生活之余,学生也向往拥有更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体育运动因为其所具有的挑战性,竞技性和对抗性,体现着力量的美感,彰显着“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体现人们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因此,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对此着迷,被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征服,进而积极参与到各种体育运动的锻炼当中,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休e方式之一,既使学生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且还能够让学生的精神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1.2 终身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

终身体育运动作为全面和长期发展的体育思想,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中接受体育教育,也同时为终身体育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终身体育运动是指一个人终其一生,都进行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能和拥有健康的体魄,让身心获得愉悦感,让人一生都能够从中获益。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终身体育也从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终身体育运动,可对所有人的一生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既符合有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内容形式和方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1.3 学生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体育作为文化建设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增强一个人的体质,有效开发人的智力。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运动,可以让人拥有智慧,以此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与道德品质的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体育运动的各种项目当中,短跑是爆发力和速度结合,中长跑是耐力匀速跑的结合,跨栏是勇气与技巧的结合,击剑运动是力量与优雅的结合,帆船运动是挑战自我与搏击风浪的结合,足球、篮球等球类运动则是讲究团体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不同体育运动都有不同的运动特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项目的锻炼,能够拥有顽强拼搏,坚持不懈、挑战自我的体育精神,同时在集体运动项目中,能够有效地养成学生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

2 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素养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不够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都认为自身无任何疾病,身体健康,不需要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也有些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任务过于繁重,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这都导致学生锻炼时间少。因此,学生的健康意识不够完善,站在体育素质的角度来说,很多学生都缺乏对身体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锻炼行为十分的随意,没有系统的规定,同时,学生也缺乏进行积极体育锻炼的意识,最终导致自身的身体素质无法达标。

2.2 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

目前,在高等院校中,很多学生过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对体育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自身的素质非常差,近几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学生的身高,体重,以及胸围等形态指标不断提升,营养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很多学生的耐力速度以及爆发力等指标都进一步下降,尤其是一些有氧运动为主的耐力素质下,降的幅度更大。

2.3 学生体育道德品质有待提升

通过调查发现,现今很多大学生进行体育竞赛锻炼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并且很多学生对这种行为持漠视以及认可率比较高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极不正确的。这主要是受到社会不良道德观的影响,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自身的体育素质无法提升。教师也没有有效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不够高。

3 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3.1 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如今的高校越加重视体育教学,尤其是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人的活动是受感情、意志以及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以及支配,这些非智力因素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地发挥这些非智力因素的能量,从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运动的乐趣,同时也会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从而来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科学锻炼技能以及卫生保健常识的传授,从而来促进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

3.2 提升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成长意义非凡,体育意识中所涵盖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成功意识,进取意识,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各项技能,尤其是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不能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同时也要充分提升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优势,从而来激发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体育的重要性,以及体育锻炼对人的影响,能够促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培养自身健康的体质以及品质。体育会伴随人的一生,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提升人的工作效率,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提升生活质量。所以,大学生必须要树立一个终身体育意识,利用学习的技能来不断提升时效性,以此来充分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3.3 加大体育锻炼宣传力度

体育锻炼不仅仅是在体育课上要锻炼,更多的是希望大学生们利用课外的时间多参加一些课外体育活动,以便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一位资深教育学家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其实现在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轻视,不是因为高校老师的工作没做到,更多的是因为学生自身的观念在作怪,毕竟到了大学的年纪,他们已经有了相对独立的思想,只是还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环境的影响是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群体环境和物质环境。通过加强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对人们的思想积极教育,来奠定大学生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人们对体育观念的错误认识,长期以来影响着很多人,进而导致了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此,加大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并积极开展好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非常有必要,这些举措都会让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对体育锻炼有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并积极参与进来。

3.4 加强对学生体育道德品质教育

在高校w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体育道德品质的教育,我国体育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的团结向上努力,拼搏精神等都属于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这些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必须将其传授给学生,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从而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加强自身体育道德品质的教育,将会有效地在校园中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同时也会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体育风气,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

3.5 提升教师的素质

对于高校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来说,必须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这是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关键所在。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是通过教师来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专业能力必须要提高,以此来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教师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能够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利用一些新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来进行课堂教学,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更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能够让学生健康成。同时,教师也要提升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让学生树立终身的体育意识,以此来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体育与心理潜能的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6).

[2] 文瑾.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9).

[3] 蒋健保,李广宇,霍磊.浙江省大学生体质与生活方式相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

[4] 吴永慧,刘志红,李辉.我国大学生的生命质量与体育锻炼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