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素养实训总结

素养实训总结

素养实训总结

素养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职业素养 课程体系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今天,专门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技工类院校,如何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总理关于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等内容的讲话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已成为技工院校内涵建设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职业素养训练是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

技工院校作为职业学校的一类,它是形成素质教育与职业客观要求对接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是引导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过渡的桥梁;是实现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平台;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坚持全面发展”的得力“抓手”。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训练是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技工院校培养目标及办学特点的最好体现。

1.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劳动者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通过学习、训练,在实践中比较容易获得,属于显性职业素养;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是劳动者的观念、思想和意志品质方面的表现,属隐性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本的部分,是一个企业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

2.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

技工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职教育改革的意见》,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计划、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技工院校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技工院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要针对职业对从业者具体要求,通过职业素养训练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社会的能力。

3.技工院校的办学特点

技工院校作为职业学校与一般类别的职业培训不同。它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正规的学历教育。这种办学特点决定了技工院校在服务上既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为经济发展服务,更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在就业上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做好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和岗位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学历教育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技能训练,努力提升学生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能力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品质即职业素养的训练。

因此,在技工院校广泛开展有效的职业素养训练课程既是技工院校特点的主要体现,也是学校施行德育的有效依托,更是实现技校生与社会能力无痕对接的良好途径。

二、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将产教融合落实到实处,将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渗透到教学中是构建职业素质训练课程体系的首要原则。

2.学生为主体原则

职业素养训练课程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将学生放在课堂活动的中心地位,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知,得到锻炼与提升是构建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3.可操作性原则

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的重点是训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方法,将纯理念性知识变为可操作可行动的训练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职业人的概念,感受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及职业能力,使职业素养训练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4.体验式原则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和体验,才能将职业素养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同时“体验”也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自觉的活动。

5.多样性原则

技工院校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不高的特点决定了基本职业素养的训练必须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及形式。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角色表演、拓展活动等,激励学生表达观点,鼓励学生反思。

三、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1.训练目标

通过职业素养训练课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所从事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规范日常行为习惯,明确职业理想,学会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秉公办事。

通过多种训练手段,根据不同专业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提高他们应对将来职业发展的能力,达到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训练手段

运用感悟式、体验式和发现式教学,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小组分享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

3.课程安排

以在校理论学习两年的中级工班学生为主要对象,以职业成长过程为主线,分阶段实施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

第一学期:走进技校。训练课程以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包括学生的礼仪规范、行为习惯、情绪管理、爱心教育等。

由于学生刚进入技校学习阶段,校园环境、学校管理、班级同学、学习内容的变化使他们很容易出现情绪的波动。因此第一学期主要进行以站姿、坐姿、仪容仪表等校园礼仪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训练;以遵守学校、班级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完成作业,保证出勤为主要内容的守时守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以孝敬父母、知道感恩为主题的孝亲尊师训练;以学会宽容、理解、关心他人,与人友好相处为主要内容的团结友爱训练等。

通过该模块的训练使学生在入学起明确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会和别人相处的基本礼仪;学会用心感恩,珍惜和同学的友谊;学会管理情绪,增强内控力,为走向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学期:走进职场(上)。训练课程以通用职业能力训练为主。通用职业能力即职场应有的“基本能力”。它属专业能力之外的非专业能力,是每一个劳动者从业必备的能力,是满足个体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稳定、可迁移、可持续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隐性”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自我管理、与人交流、团队合作、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环境适应、信息处理等能力。

笔者学校在对企业、在校学生、毕业学生及家长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分析研究,从而确定了课程体系中应包含的训练内容及时间。

内容上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通用职业能力培养。

教学目标上,通过该模块的训练,使学生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管理;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与方法;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提高自己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竞争的能力。

可以安排在第二学期。学生经过第一学期基本行为规范的训练,已从入学后的一系列不适应逐渐到熟悉适应阶段,各方面趋于稳定。

第三、第四学期:走进职场(中)。训练课程以职业意识训练为主。职业意识是指个人积极认识职业、追求职业和争取职业成绩、职业进步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是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从业者从事工作岗位应该具有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塑造自我形象意识等。

职业意识是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意识。不具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其他的职业素质将无从谈起。因此,第三、四学期结合职业指导课的学习,开设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塑造自我形象意识等基本职业意识训练。

教学目标是通过此模块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职业,树立做好职业的信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等。使学生尽快地从学生变成“准职业人”,最终成为一个具有现代职业意识的职业人。

四、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课堂教学的评价

对职业素养训练课堂的教学评价是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通过职业素养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成果怎样?效果如何? 日常行为规范是否能够遵守?职业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职业意识感是否有所增强等都需要一定的评价形式及内容来进行评判。

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及职业素养训练课程本身的培养目标,我们将以往传统的单一评价形式调整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元化的开展教学评价。通过评价,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经过训练后的学习效果及职业素养状态,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意识、职业能力、成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为他们参与今后的职业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1.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在学生参与每一次训练课程后,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学期结束后,给学生一个总体的评价,这个总体的评价相对于某一阶段来说是一个终结性的评价,但对于整个过程来说,仍然是一个过程性的评价。

职业素养作为一门训练课尤其注重学生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即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认真程度、参与程度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以致用的表现效果等。因此,采用过程性评价,对每一次活动进行考核,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有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要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学期后给学生一个总评。这个总评要结合每一项任务的成绩,每一项活动的成绩,最后把学生每个部分的得分加起来,最终形成该学生的总体性评价,总体性评价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利于比较客观、全面地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师生互动和学生的发展。

2.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学生评价主要包括学生个人评价、学生之间互评、小组间评价等。依据“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作为职业素养训练课堂体系中学习、训练的主体,应该参与教学的评价。

教师评价主要指班主任教师、任课教师的评价。教师作为课堂训练的主导,在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训练时,一方面要观察、考核学生参与课堂及活动的表现,一方面还要通过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包括学校的表现及家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经过学习后职业化行为举止,人际交往、团队意识等方面的成果。

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即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的重要体现,也是职业素养训练教学实践的重要体现。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既可以认识自我、展示自我,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学习和尊重,增强团队合作力和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五、小结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将“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贯穿于德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满足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要求所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必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企业对高素质从业人员的要求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大勇.探究职业素养培养课题 构建职业素养课程体系[J].职业,2014(17).

[2]王九程.高职生基本职业素养课程体系构建[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3]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素养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生;实训教学;职业素养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改革中,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等方面的改革较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却重视不够,总认为它是个不能量化的软指标,很难作出评价。而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的高低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学生在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尤为重要,而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在实训教学中培养高职业的职业素养呢?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在从业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指人们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二、实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实训教学环境融入企业文化

高职生刚从高中或中职进入大学,对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基本要求、工作规范等知之甚少,要实现学生从课堂学习环境向工作环境适应性的转变,在实训教学中就要将企业文化适度地融入实训车间,营造职业氛围。例如,利用车间墙面可以悬挂安全生产、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操作步骤等牌子;在办公室走廊可宣传6S管理、岗位职责、实训设备分布;在实训教室可以实训须知、成绩评定、赔偿制度、名人名言等。通过环境改变学生的职业意识,让他们时时看到、想到、悟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职业意识。

2.实训教学中融入爱心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来自各方面过多的关爱,习惯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爱。为此,实训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操作技能,还要塑造学生健康的美好心灵。由于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尤其是外省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和知识接受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作为实训教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理解能力差,动手能力低而表现出对学生的不耐烦,而应是在巡回指导中主动关心他们,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辅导,用真挚的情感语言多鼓励他们。平时,也可以让操作技能强的学生多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同学和老师的爱,同时也能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在这种爱的鼓舞下,学生心中就会播下自信和智慧的种子,也会学着关心他人。

3.实训教学中规范操作流程

在实训教学中,指导教师按行业标准不断规范学生的操作流程、操作细节,让学生逐步改善行为习惯,规范做事,使其达到行业标准。具体操作如下:

(1)实训前:学生必须统一穿工作服,女生戴工作帽,不许穿拖鞋、凉鞋。每天上班前教师要进行安全教育、考勤(相当于企业开例会),重点强调安全规范、检查着装、布置任务。其间不许讲话、吃零食、迟到,病事假按学生守则规定程序请假。这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规范行为。每时每刻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防患于未然。

(2)实训中:指导教师严格按操作规程规范集中演示,测量姿势标准,工具、量具摆放整齐,要以身示范,从自身的一言一行做起。学生认真听讲,细心观察。尤其在初始阶段,教师要采用规范化、步骤化的教学方法,把实训过程分为几个步骤进行。学生的操作规范情况,教师要逐一检查并给予指导。

根据教师当天布置的课题任务,学生首先对照加工图纸,去领材料、刀具、工具、量具(去仓库或班组长处),并分别安放在床台工具柜上,其次检查机床是否完好等做一切加工准备工作。机床启动后只允许一人操作,另一人站在尾架旁观察(切不可站在旋转工件的对面),有的学生上机前对各种操作规范以及测量姿势、工量具摆放很清楚,可是一旦操作起来,往往就专注于切削加工,对一些规范就不注意了,所以学生之间要相互提醒。加工完毕,零件要进行自检、互检、终检。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就习惯于规范操作、正确摆放物件及在头脑中树立质量意识和相互帮助精神。

(3)实训后:实训结束后的“清扫”“整理”要按企业的6S管理的相关内容执行。

清扫:每位学生实训结束后要清扫所属机床、工具柜、托盘铁屑和相应的实训场所。清扫要落实到责任区域和负责人,并且要有清扫基准,作为规范。机床和量具清扫后要保养,机床传动部位要按规定加油,,游标卡尺、千分尺表面用布擦拭干净,在金属表面涂一层防锈油,放在专用的量具盒内。

整理:将加工件与毛坯分别堆放在指定区域,将无用的废品回收到指定的框内统一处理,绿色通道上严禁堆放任何杂物,保持畅通。工量具归放在床台工具柜相应的抽屉里。

将机床尾架、拖板、刀架统一移到回定位置,工具柜标号与机床标号一一对应,有序摆放整齐,卡盘扳手与刀架扳手摆放在工具柜上层,以便其他班次的学生使用。

总结:下班前,全班要集中,指导教师对当天的实训情况进行总结。对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的学生要给予充分表扬,对偷懒怕动、拈轻怕重的学生要多加督促。对加工不合格的零件存在的问题要让学生先思考、讨论,最后教师现场指点解决。

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实训结束的工作流程,而不是只重加工工件,加工结束就自己上交零件,教师评定成绩完事,根本不知道要打扫机床、整理环境。要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重视环境卫生。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上,应从卫生小事与细微之处着手,于细微之处见品行。

4.实训教学注重过程考核的细化

联系通过实训教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能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卫生意识等职业素养,但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不断完善与提升的过程。实训教学只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个环节,在学校里还要通过各分院、系部、班级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曾林.论在数控铣实训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广西轻工业,2010(11).

[2]罗幼平.高职实训教学要坚持职场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3]李莉.基于职业素养形成的高职现代服务类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5).

素养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习题讲练 思维培养 中学数学教学

习题讲练是常见的教学活动,基于课堂的习题讲练针对的是学生共性,基于学生个别问题的解答是以学生个体为主,其中巩固概念、技巧学习、方法训练、思维训练都是习题讲练的重要内容。在平常讲练中,我们容易忽略思维训练,没有从思维培养的角度去备课、授课和反思,而侧重于技巧方法的掌握,造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很高水平。有效开展思维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有活力、有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在习题讲练中创设、引导、培养。

一、对思维训练要有明确的认识,把握习题讲解中数理逻辑思维的特点。

第一,思维训练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创设情境中思考、判断、归纳等,具有明显的主动性。因此,在学生思考的起点到目的地的过程中,应尽量不改变先前创设的情境,充分尊重思考的主动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让学生自己去想。

第二,学生个体由于思维习惯的不同,表现出很大差异,在平常课堂教学中,对一个知识点的发散,有的同学能总结出很多结论,有的则不能,但课后却总能做得很好。其次,同一已知,同一结论,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影响下,也不是所有同学都能阐述已知到结论的逻辑联系。思维训练从教学效果来说主要是针对学生共性的训练,让更多的人在课堂上得到有价值的训练,对个性差异较大的同学进行适当引导,多给予学法指导,使思维习性与多数同学有更多共同点,同时也应尊重学生思维的个性,往往“出彩”的学生是个性表现突出的学生。

第三,思维训练离不开对事物的客观分析,数理逻辑思维训练更是如此,思维是主观行为,道理是客观的,尊重逻辑的客观联系,分析时就不会有偏差,学生的推理错误大多来自于思考时的主观臆断。

第四,数理逻辑思维训练与经验总结有必然联系。思维训练的基础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经过有目的地思考,得出一定的经验总结,再作用于以后的思考,经验的总结有助于思考得到好的成效,但这不是思维训练的全部,思维训练还能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第五,思维训练是实践活动,合理的思维训练会有很好的训练总结,从而指导以后的思维训练,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因此,训练的内容、训练的程度都应因知识点的特点而定,特别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共性,做好情境创设,进行适度引导。

二、合理备课,对思维培养要细化、规范化。

思维培养应在习题讲练备课中有完整体现,习题不是为思维训练准备的,但习题的训练具有思维活动,习题的讲解更是展现出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思维活动,其间思维如何体现,思考量的多少,思考如何与知识点结合,如何反思,等等,都需要在备课时做合理安排,备课一定要备出学生思维。另一方面,习题讲练有课前练课堂讲,或课堂先讲再练,或课堂先讲后练,思维培养贯穿习题讲练的布置、训练、讲解、训后总结评价,因此,在备课时就应做好相应安排,对可变因素作合理预见,在哪一段练什么能力,应收到哪些预期的效果,都应心中有数,备出训练情境创设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三、注重课堂训练和引导,做学生思维的指挥家。

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较高业务素质,对思维培养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对知识点要有较高的熟练程度,也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交谈要和蔼,表达要流畅。

课堂的思维训练要恰到好处,习题讲练是培养思维的主要途径,思维培养是与方法和技能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时还以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来实现。习题讲解时,思维训练要明确,不可含糊不清,只讲题,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漠不关心,避而不谈,该学生思考时,一定要足量、要适度,因为多了学生会晕,少了又缺乏灵活性。

合理利用小组讨论,充分发挥思考的主动性,通过“辩”使逻辑显得清晰,让学生“相互启发”,形成更多的知识经验。

四、注重讲练中思维训练的反馈反思。

训练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遇到哪些不合理因素和困难,把这些困难和不合理因素与学生结合起来分析解决,会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磨合,有利于思维培养。思维训练是一种实践活动,要不断反思完善自我,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能力,同时也要多和学生交谈,多听学生的体会,客观分析学生的建议,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达到“心领神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习题课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舞台,组织好学生训练,固化思维形成经验,创新思维形成突破,使学生在一次次训练中提高能力,促进技能与方法的掌握和知识经验的总结,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威.数学习题课的主体参与策略.中学数学月刊,2012(4):60-61.

素养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通过对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走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资深人员,与优秀员工、企业老板、企业管理人员对话、访谈,与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聊天等多种形式,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很纠结。说到招工,用人单位总是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对于新毕业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新员工专业技能差,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问题是职业意识不强,责任心比较差,比较难管理,不能较快地融入企业文化氛围,一般喜欢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员工;而对于毕业生而言,抱怨比较多的问题是:工作难找,工作环境不理想,薪酬比较低,劳动强度比较大等。从上面调查情况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素质方面与企业用人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与企业有关管理人员共同分析了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认为目前开设的实训课程多以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为主,缺乏包括职业行为习惯在内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行为习惯的训导和养成,根据目前学校课程设置和实训安排,还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教学内容,学生只能在就业后的企业培训或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而企业培训往往是不及时的、不系统的、不确定的、被动的,会造成新员工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先天不足。如果学生能够在走向职场前就能够对职业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得到一定的训练,在就业之前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无疑会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顺利就业并很快适应企业要求,实现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学校、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在帮助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优秀职业人,取得事业的成功的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促进企业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加强关于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切实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转变,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能够“留得下、站得稳、长得壮”。

2高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我院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教研室充分发动实训中心的教育教学科研力量,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了以“贯穿于机械加工实训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课题的专项研究,尝试把企业文化引入实训教学。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方密切合作不断开发与完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现已经成为机械加工实训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平台和抓手。

2.1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教学内容

基于调查研究并结合我院实际确定该实训模块主要有以下内容:安全生产要求及法律法规;工矿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企业基本工作程序与步骤;与机械制造业相关的职业行为习惯和操作规范。企业对员工职业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遵纪守时。为了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接受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走入职场,就要遵守职场规则。遵守职场规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规章制度不是某个人、某个单位的要求,而是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的工作、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也就是说,是职业的需求。通过多年对员工考勤结果的总结,擅自迟到、早退、旷工的现象多发生在工龄三年以下的新员工中,而试用后不能正式上岗的主要原因,也是不能很好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2)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新员工可能有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愿望,但实际工作中往往结果不佳,追其原因是不知该做什么、如何做;(3)分析、总结和创新。在工作中善于观察、总结和创新是促进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养成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的习惯,是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的前提,也是进行改革创的基础。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无疑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每个企业都希望留用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途的员工;(4)团结合作。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善于团结他人、与他人愉快合作、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的员工,往往更能得到认同;(5)工作程序步骤清晰,工作场地整洁条理。这样的员工看上去一般会给人以工作能力上的信任感。

2.2建立仿真机械加工实训基地

以仿真机械加工实训基地作为机械制造业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训教学平台,以制造业生产型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行为规范、管理要求和管理工具为教学依据,把机械加工实训的过程按生产作业流程设计成仿真生产情景单元,把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实训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了解和掌握制造业职业行为基本要求和养成方法。(1)建立工作流程。原材料→出库→零件加工→质量检验→防护→入库。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生产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艺流程,并参与实施,从而了解加工制造、检验、质量控制、物料管理等过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学习和训练生产过程中的技能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2)建立仿真实训车间。车间布局仿真:按照生产型车间划分原料区、生产区、在制品暂存区、待检区、检验区、成品区、物流安全通道等,按生产工艺安排设备,力求还原企业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目的:建立实训教学平台。(3)实行生产计划管理。订单→生产计划编制→生产指令下达→生产调度→核销订单→发货。目的:了解生产管理的目的,训练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4)推行现场管理。通过了解现场管理得目的、内容、方法、工具等内容,进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训练。(5)建立仿真组织机构。按照生产企业的生产系统组织机构的管理岗位设置,教师和学生分别承担其中的角色,在实训中训练和熟悉基本管理程序、掌握基本管理方法,从而达到规范和养成职业行为习惯的目的。

2.3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招聘和培养等方式,建设成了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机械加工实训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7人,职称结构:既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又有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科研与操作技能均过硬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职业资格情况:人力资源管理师1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车工、钳工、焊工考评员3人、二级建造师1人、ISO9001/ISO14001审核员1人、钳工技师、焊工技师2人;通过聘请和培养多种方式形成了由6人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的企业经历、娴熟的操作技能、优良的工作习惯和高尚的职业操守等,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是职业习惯养成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

2.4实训教学模式

本模块的设计,源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一线教师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以及对人力资源中介等所做的调查结果。在模块设计及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访问了多年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资深人士,设计了“生产实景+入职教育+实习训练”的教学模式。

2.5改革实训教学方法

对于理念建立类的内容,如果教法选择不当,容易给学生造成程式化、概念化、说教化的印象,产生抵触情绪,不易接受,因此,如何让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自觉接受训练,成为教学的难点,它需要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行动,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1)氛围感受法。在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认识,机械加工实训室从名称、人员称谓、学生管理等方面,都按照一般生产型企业设计,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以员工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机械加工实训室=机械加工车间,××班级=××车间,班长=车间主任,实训小组=生产班组,老师=师傅,让学生在职业氛围中认识岗位,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管理自己;按实训课目分成生产作业小组,明确管理人员:任命组长、副组长,班长总负责。(2)任务驱动法。实训教学过程以典型零件加工为载体,学生在实训中边做边学,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都得到提高。(3)行为示范法。比如教师在机械设备的保养、工具的摆放、上下班等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4)目标引导。实训开始,向学生讲清楚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及职场基本规则,并以实例说明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及职场规则对新员工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去做。(5)因果转换。以实例向学生讲清楚企业基本要求对企业安全生产、有效经营的重要性,职业行为习惯对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的影响。

2.6学法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养成”为主,也是教学重点。(1)自主学习法。向学生介绍企业管理方法,要求学生按照企业员工要求管理自己,学生在管理体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自己管理自己。(2)合作探究法。在实训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和沟通,共同探讨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好的方法大家可以相互借鉴、推广,营造一个合作探究的氛围。(3)实践操作法。习惯养成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养成,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

2.7教学过程设计

说明本模块训练的意义、目的;模块包含的内容;讲明训练目标、标准、讲明训练方法;分组,分配角色,发放管理工具;检查执行情况,讲评,提出整改意见。

2.8实训成绩考核评价

该实训模块的成绩约占总成绩的30%,按日常工作现场、设备、量具等的维护、实训纪律的遵守、到课情况等各项由指导教师、学生共同给予评定。

3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与思考

素养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 职业素质 教

育教学能力 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66-02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面向一线的特点使其教学具有复杂性以及多变性,千变万化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永远处在生成过程中;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师不仅应具备教师职业所有的基本特征,而且还要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即高职教师要根据教育对象、教学情境,不断地对自身教学观和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和调整,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不同职业的共性与个性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本文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培养中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探索创建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模式。

一、目前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培养还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改革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大多来自综合性或专业性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薄弱的问题,特别是缺乏对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能力的认识。同时,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资格是同一个系列,具有普适性但缺乏职业教育特色,培训内容为仅为教育学、心理学,缺乏系统的职业素质教育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具体而言,目前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职业素质缺乏统一认识和统一理念的指导,职业素质在课程中的融入缺乏整体的设计与规划。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其实体现着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不同价值取向。只有在理念清晰的情况下才有助于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手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使得职业素质融入课程的随意性非常强,缺乏系统性,甚至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兴趣取向,自发形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第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方法和途径缺乏整体设计与规划。随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各类机构举办的师资培训班、研修班、论坛纷至沓来,宣讲世界各种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由于各国的职业教育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社会认可度不同,这些理念和经验不同程度地给大家造成了困惑和迷茫,急需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师师资培训体系,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方法和途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为学习和研讨阶段

1.树立职业素质教育理念。现代教师应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我国的过去,对当今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有全新的认识,更新教学观念才能有清晰的思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特征日趋明显,职业化的最大特征就是要求从业者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目前我国从业者的总体职业素质偏低,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对职业素质的培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

随着社会对从业者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应适应这种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根据高职教育人才规格提出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基本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要求,教师更应该充分挖掘和培养高职教育学生的职业性特征,树立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公共基础素质为基础的高等职业素质教育思想。

2.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培训及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与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有机结合的研讨。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根据职业素质的概念,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应主要包括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礼仪素质、职业核心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就业与创业意识及能力、身体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

在高职院校开设的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与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教学结合的方式方法是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决定性条件。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坚持学习职业知识、技能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适应社会职业需要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落实职业素质教育。以下以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几门公共基础课为例,说明基础素质课程中渗透职业素质的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在、教育部有关精神的指导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能力、情感、行为四者相统一;突出职业道德训练和突出企业文化教育;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将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融合,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职业核心能力。

就业与创业课程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借鉴职业发展理论,在分析各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特点的基础上,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即以培养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以基础的就业创业技能训练和面向学生专业特定岗位上的就业创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搭建实训平台,以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职业发展三大教学模块完成教学内容的整合,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实用、够用”。各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形成完整的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及活动既相对稳定,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使职业指导课程既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又具有系统性。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行为引导,更应着眼于其职业生涯发展中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因此,构建“准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有意识地结合本专业、行业员工所需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岗位心理素质要求相结合,在各课程单元教学中结合各专业、行业的特点设计职业岗位心理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认知,掌握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面对就业竞争、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保持积极的心态。

(二)第二阶段为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竞赛

这一阶段为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竞赛,主要通过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修订竞赛、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课程设计竞赛、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教学实施竞赛等活动,促进广大教师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组织实施能力,业务素质、工作理念和技术技巧,将设计落实到课堂。

同时,根据各项竞赛的动态测评中出现的问题,再动态调整测评指标体系,动态调整具体的培养内容,再测评、再调整,使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达到螺旋递进的效果。

(三)第三阶段为总结及奖励

由教师全员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对培训及竞赛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培训教师和接受培训的教师中成绩优异者进行表彰奖励。

总结和奖励是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模式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前面两个阶段的工作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摸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发展规律,用于指导下一阶段工作,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推广经验,提高工作效益。

奖励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能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们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奖励作为一种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在行为前它具有前馈作用,即提示和引导人们行为的方面;在行为后它具有正反馈作用,即鼓励人们保持和发展这种行为,促使更加进步;奖励还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而且是在具体、生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的,因而更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在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模式中正确地使用这一手段,可以充分体现院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对教育工作者的敬重,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期望,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社会千百年来崇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意义重大。

总之,通过采用有利于提高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模式,使全体教师进一步树立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掌握在专业及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为在所有专业及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费云生.高职教师能力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成人教育,2012(3)

[2]关劲秋,李玉红.高等职业教师激励模式问题研究[J].成人教育,2012(3)

[3]胡建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通讯,2011(5)

[4]苏付保,黎健杏.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职业素质教育[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07(9X)

[5]赵玉琴,等.职业素质教育[M].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