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建设分析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建设分析

摘要:卓越新闻人才培养与新文科建设都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的新闻事业接班人为使命。培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卓越新闻人才离不开课程思政的价值观引导。课程思政对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尤为重要,本文以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外宣传理念为蓝本,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通过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道德教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德育元素

2021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肩负推动学科融合、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使命。新文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创新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模式,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新文科视野下,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1]。由此可以看出,新文科建设对卓越新闻人才的要求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甚至是最关键的一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何在理论和实务上改善和创新我国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国际话语权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需求,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是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背景。长期以来西方某些国家在对外宣传中“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形象,在国际传播中没有塑造“真实”的中国形象。新闻专业学生必须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增强对塑造中国形象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主动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顾明思义,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2]。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新文科建设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契合点在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价值导向,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如何将专业知识点与德育元素相融合?是迫切需要回应的现实诉求与理论问题。本文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内容为蓝本,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总结概括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关于新闻传播的本质、属性、地位、作用、原则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特别是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了解其历史经验及理论成果,充分吸收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育人目标。知识目标表现为: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党性,掌握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来源及其内涵,领悟新时期新闻舆论思想的重要性;能力目标为:通过知识层面的学习,深刻了解新闻宣传的党性与人民性一致原则,明辨是非,提高政治站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党的新闻事业的接班人及代言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新闻传播现象,在对外传播中掌握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思政育人目标为:恪守专业伦理和新闻职业规范,承担社会赋予的社会责任。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内容个案来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策略,该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自觉运用总书记的新闻舆论思想引领新闻教育的方向,牢记社会责任,让学生明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增进对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的政治认同、心理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课堂教学中,找准课程思政融入点,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德育内涵、德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新闻舆论思想进课堂,进头脑,以了解我国的国际传播现状,主动承担“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品质。加强中华传统道德教育,自觉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孝、悌、勇、忠、廉”等思想精华。继承发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弘扬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在课堂讨论及课堂实践中,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融传授知识、能力培养、爱国教育于一体。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课程思政不是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生硬的嫁接,而是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发挥他们的认识、观察能力,通过“认知认同”达到“情感内化”,最终实现“行为转变”。促进学生把理论融入实践,感受自己在理论知识、理想信念、人生实践三个层面的提升,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表1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设计,把挖掘的思想政治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内容,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种融合设计把“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知识,选择合适的、多元的教学方法作为辅助,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通过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以达到深入了解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历史背景、明确在对外传播与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以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深入阐述总书记智慧讲述“中国故事”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自主树立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承担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责任。

三、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

价值塑造目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传播实务教育的根本立足点[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属性,其目标是塑造个体的价值观,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4]。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价值目标塑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背景及要求。增强对党的新闻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主动树立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课堂上的“讲中国普通人的故事”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3.以“讲中国道德故事”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孝、悌、勇、忠、廉”等中华传统思想精华,践行“自律”精神。以“讲中国民主法治故事”为契机,提高学生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纠纷的意识。

4.以“讲优秀品牌故事”中的“华为”品牌“不怕气馁、砥砺前行、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爱国情怀。

5.通过课堂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引导,使学生自觉认知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党的新闻事业接班人所必备的职业品格,增强职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操守。

6.以“智慧讲述中国故事”为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及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素养。

四、结语

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新闻传播教育的始终,深入挖掘新闻传播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合理建构专业课程的知识层面、能力层面与价值层面“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新闻类专业教师要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自觉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充分挖掘实践场所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实践教学中做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考察红色教育基地、美丽乡村等实践基地提升爱国主义热情;通过红色旅游景点APP导游软件、新农村旅游开发宣传手册等实践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又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了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新闻类专业学生不仅要将课程思政内涵铭记于心,更要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专业实践中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这样才能达到课程思政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根本目的,才能为未来的新闻行业输入卓越的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石磊.全媒体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从1.0到2.0[J].青年记者,2019(1):59-61.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3]张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20-23.

[4]胡珏,陆洪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思路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11):5-17.

作者:杨永强   单位:韩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