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探析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探析

摘要:在人类的实践生活中,随处存在着各种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产生的原因,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看来,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资料的剩余,而导致私有制的产生,从而产生了阶级,即剥削阶级(资产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无产阶级)。本文试图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内在关系,从而进一步论证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精髓,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将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即只有消灭阶级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关键词:阶级;阶级理论;平等;平等观;和谐社会

一、阶级的起源以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一般来说,主要是由于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导致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揭示了原始社会制度解体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过程。“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使生产领域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阶级划分的依据是分工而不是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劳动产品的分配是由分工决定的,阶级和阶级关系也是由分工决定的。马克思在历史和经济范畴中构建了其的阶级理论中的阶级概念。马克思在1888年英文版《共产党宣言》里指出,“整个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852年3月,马克思致魏德迈的信中提出了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理论,他自己评价到:“(1)阶级存在同生产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无产阶级专政是到达消灭一切阶级和无阶级的过渡。”可以看出,马克思将分工和私有制来作为其阶级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核心概念,所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正是阶级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平等是一种关于人的状态,是人的一种美好的愿景和希望。人类在实践生活中,始终处于各个关系中,而平等就是这一关系中的最佳状态和秩序。平等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它不仅是物质利益平均分配的关系状态,更是精神利益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给予的关系。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对平等系统地论述过,但他们在对资本主义平等观进行批判和揭露的过程中,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地对平等观进行了表述。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恩格斯不但批判了杜林的平等观,揭示了其抽象性和资产阶级性质,更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从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作用范导两个层面考察了平等观念,建立了历史的唯物的科学的无产阶级平等观。具体来看,马克思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使全体社会成员在生产资料上的占有处于同一地位,才能实现实质上的平等。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归于荒谬。”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揭露社会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和深层次原因,深刻地揭示了和阐释了无产阶级平等观的实质。“物质的财产对它的统治力量如此之大,以致它想把不能被所有人作为私有财产占有的一切都消灭。”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平等是具体的、历史的、批判性的。平等与生产力的发展是从一而终的,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反映着的。

三、阶级理论和平等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中各个层次各个阶级矛盾日益凸显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人们对于利益和价值的追求日渐高涨,这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面对国家面对的诸多困难与挑战,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平等观有着重要的范导意义和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基本原则这样描述:“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既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切实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平等观的指导,在此理论基础上,科学地运用,辩证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平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崔达艺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