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机械化和农民增收问题

农业机械化和农民增收问题

摘要:针对当前农机化和农民多收之间的联系实行一系列概念与现实证明探索,指出乡村居民提高收入的根源,即增大劳作生产效率、劳作机器化为增大农业劳作出产率的首要条件这一看法。而且指明促进第一产业机器化、推进农民收入应将科学发展观作为领导原则,应做到五整合,也就是促进第一产业机器化和产业模式调节整顿,促进有利农产物领域结构,第一产业产业性规划,推进第二产业性与城镇性历程的整合,提高国家的扶持及支配能力,完全使用市场制度能力的整合。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民增收

走进新时代,世界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我国已经走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快速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从未有的成长时期。我国目前的情况为:国家居民数的60%为农村居民,并且约8亿居民生活于乡下,农业就职人数为整个就职数目的50%,为全球第一产业人数第一的国家。第一产业人数较大,比例较高,但是出产方法过时,劳作出产率不高,在世界上的角逐力不强,农民所获得的利益不高,以上因素均是导致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和急需处理之首要条件。第一产业为人民经济之根本。假如人民之小康没有达到,那么国家之小康也无从谈起。第一产业之现代化不能实现,全国人民经济之现代化也难实现。但是,农机化为农业现代化之重要条件及首要条件,不实现农机化将很难实现农业现代化。所以,必须将新时期农机化和农民收入提高之间的联系,怎样促使农机化推动农民收入提高一系列情况,实施深层次的探究和讨论。

1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

从世界各地的发展来看,农民提高收入的基本策略即增加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原因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低是农民获益多少的关键因素。在全球第一产业居多的国家中,哪个国家的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高,农民获利就多,起居条件就更好。反之,农民获利少,日常居家有困难的,便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弱的。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是美国的123倍,但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却只是其0.95%。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是农民获益少、农村贫困的根源。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多,因此农民获利多,农民起居条件相比于非务农人员别无二致,或者好于他们。剖析我国现状,农业从业人员净获利多的区域,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同样高;同理,劳动生产率低的区域,净获利同样不多。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来剖析,现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整个国家均衡劳动生产率的1/3,是工业的1/7、服务业的1/4,并且出现了相差逐渐变大的走向。以上同样为第一产业获利较之其他获益少的根源。总之,由上文可知,使农业产生更多利益的根源在于提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

2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要素

对于第一产业劳动产出率造成困扰的条件诸多。第一产业产出条件不但需要天然资源因素,而且需要一系列社会条件。然而传统第一产业和如今第一产业相比,产出条件情况大不相同,故第一产业劳动产出率存在很大不同。抛开天然资源因素,传统第一产业的产出条件基本为依靠力量及经历和进行农事之人力及物力,并且使用牲畜作为辅助工具。从古时汉代开始,传统产出用品逐渐完备,改变不多,因此农民之力量及经历便是左右农业劳动产出率的首要条件。传承学习、传统教训的狭隘性及人的生理限制,无法再度提高第一产业产出率。农户土地数量较多时,却出现收效甚微的局面;每人土地数量少的情况下,能够慢工细活,第一产业人均劳作收获产量稳定于1000kg,上下浮动较小,产量突增不易。从传统第一产业到如今第一产业成长这一过程是生产器具的改革,第一产业机器变成农业产出条件中提升劳动产出率的首要因素。产出用具从手工式变化为机械式,农民人数慢慢下降,但是知识水平及科学涵养突出上升;体能效果变弱,脑力与科技效果变高;牲畜慢慢淡出第一产业产出范围;科学、讯息、教导、监管各种新型产出条件的功效变大。如今第一产业得劳动产出率较之传统第一产业的劳动产出率提升了数百倍。众多经济学知识将上述经济情景进行了权威的阐释。马克思将把怎样的劳动资料进行区分各类经济时期的关键提示。马克思强调,每个经济阶段的不同,并非产出什么,是如何产出,使用哪种劳动资料产出。劳动资料不只为人们劳动力成长的度量工具,还为劳动凭此实行的社会关联的引导工具。从劳动资料可知,工具性劳动资料相较仅为担任劳动对象的器皿的劳动资料,进一步可以表明一个社会产出阶段的具备裁夺内涵的特点。马克思通过调查第二产业革命怎样从工场手工业改变为机械生产的大工业从而获得结果:产出办法的更改,是以劳动力做工场手工业的开始,以劳动资料做大工业之开端。因此可知,机械在第二产业产出中的使用成为第二产业革命的开始,所以,第一产业机器在产出过程中使用同样能看做第一产业范围从传统第一产业转为如今第一产业变化的开始。

第一产业机器成为此次变革的直接导火索。第一产业产出过程中将手工器具替换为机器,将人力替换为天然的力量,将传统经验产出替换为积极使用现代科技,回避了人生理上各种各种的束缚和经验的约束,一定会很大程度上提升第一产业产出效率,使劳动、土地及其他传统资源条件较少使用,加大科学技术、机械化及一系列当代产出工具的使用,更大程度上提升第一产业劳动产出率,为当今第一产业成长的目标。发展经济学谈到,使用传统手工技艺产出,劳动产出率与获利程度一样不高。使用当代机械产出,劳动产出率与获益程度同样不低。改变传统第一产业的先决条件即需运用新式当今第一产业产出条件,达到让农户心甘情愿使用新式产出条件,那么新的生产条件的利用将给农民带来实际的利益。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更深层次地阐明一点,对产出体系实施新产出条件投资,会导致新科技的使用和新文化的积聚,因此出现一股经济上升之内部动力,导致经济体系显示出上升的优质重复出现。在农机方面,农机化进程为利用新科技理论和方法将传统第一产业加以改变的历程,从利用手工器具的传统村户转变为利用第一产业器具的新时代农民,村户自身科学涵养有所提升,也有了新文化的沉淀,新科技使用与新文化沉淀的统一,让资金投入与文化积淀行程优质无限重复,对科技前进历程进行推进,进一步提升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因此,能够清楚我国改革开放至今,村户从获得无限制产出经营权开始,便积极投入使用机器在第一产业方面,慢慢变为我国农机投入之关键的原因。目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时代,农民是农机投入的主力军,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农机投入可以给农民带来收益,提高产量。调查显示,1958—2000年,我国农民产出性稳定资产初数额结构改变翻天覆地:农林牧渔器具从占整个结构的10.7%增加至32.8%,多于产出房屋建设之比例并达到首位。这表示村户开始注重农机的使用,使用强度加强了。2002年,我国农机性操作服务团体将近3000万个,其中农机家庭两2940万个,占99%。农机家庭大概占农村全部家庭数的12%。进行农机操作服务的人数在三千3554万左右,大概占第一产业就职人数之10%。考察报告显示,农机家庭人均净获利超出普通村户人均净获利约40%。农机化使农业产出力标准上升,不但将我国粮食及其他关键农产物从以前长时间供不应求扭转成供求平衡且有盈余的局面,而且推动了劳动力非农产业转型,对于人民经济进步及农民提高收入来说是不小成绩。1958—2001年,本国农业就职人口占整个国家就职人口比例由62%滑落到50%;从农民净获利来看,农业净获利比例从75%滑落到49%,非农获利比从25%上升至51%。上述情况显示,处于新式成长时期,农机是使劳动产出率上升及农民高获利的重要条件。

3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促进第一产业机器化,推动农民提高收入的策略众多。处于新时期,务必着眼于整体构建小康生活、推进现代化进度这一全新视角,坚持遵循实施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与十六届三中全会要领,将科学发展观作为领导宗旨,做到五个联结。3.1促进农机性和产出系统策略化组合调配满足促进粮食产出项目、经济产物、设备农牧渔及农产物废物解决和制作对农机化科技及配置的新需要,给予系统整理的机器化支撑,推动农民在系统整理上提高收入。3.2将好的农产物范围构造和促进关键农产物产出历程机器化统一给予成长相对较好的农产物产出项目给予机器化手段扶持,特别应处理完善约束产出历程机器化的阻碍——机器化手段配置情况。使用地区对比长处,培育有特点的第一产业,提升第一产业对比收益及全球角逐力,使农民获益更多。3.3促进农机化及兴盛第一产业产出性规划的统一农机化从产中到产前、产后蔓延,给予卓越农机配置为农机操作服务提供支撑,调动产出长处,获取名誉效应及系统效应,增加农民获益。3.4推进第二产业性与城镇性历程的整合促进农机化和工业性、城镇性发展整合,推进剩余第一产业劳动力朝着非农产出及城镇转变,降低务业人数,增加经济获利,开阔高获利范围,推动农民高收益。3.5提高国家的扶持及支配能力,完全使用市场制度能力的整合增强国家给予农机化的扶持及调整力量,并完全利用市场给予农机资源装备的根本性影响统一,带动农机化,提高劳动产出率,使农民获益更多。

作者:曲会朋 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