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基础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基础研究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党的一个理论创新成果,它的呈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三个角度,系统地梳理和挖掘其思想基础,为凝练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思想基础;研究

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渊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例外,它的形成,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借鉴,更是对中国共产党践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深厚的传统底蕴。脱离了这些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也就失去了根基,就会偏离正确方向,甚至误入歧途。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价值根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程的进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等关系的关注,逐渐凸显了自己的价值理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

1.弘扬自强。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得到彰显。自强不息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这种精神始终鼓舞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形象地展现了中华先民与天地争战、自强不息、征服自然的英雄气魄与优秀品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都不同层面地反映出他们勇于克难奋进,敢于追求正义的崇高品格。可以说,正是他们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性情,孕育了中华民族奋勇反抗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与气节,汇聚了民族的向心力。

2.崇尚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和谐文化,应该借鉴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和谐思想。和谐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的身心关系等方面的融合。他们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和而不同,寻求人与人之间求同存异;主张公正平等,寻求互助友爱、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主张三省吾身,实现自我心灵的安宁与淡定。这些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特色。

3.强调爱国。

自古以来,爱国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话题。儒家思想提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方案,要求以自省与实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彰显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情怀与担当意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时常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前赴后继,至死不渝。爱国主义是旗开得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无数仁人志士用最美的语言诠释自己的爱国之心。“忧国忘家,捐躯济难”表明了自己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一寸山河一寸金”展现了中国人民对自己国土的珍惜与热爱。他们的爱国热情与民族大义感染和教育着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

4.推崇伦理。

中华民族自古就推崇伦理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儒家崇道义、重伦理,将伦理道德视为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孔子对伦理道德的尊重,并将其作为追求的基本理念和价值目标,孟子所倡导的“仁义、气节和良心”等伦理思想,荀子也将伦理道德视为最神圣的品质。伦理道德是儒家思想的至上追求。崇道义、重伦理对国家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现代学者对我们民族的崇道义、重伦理的价值取向也给予了认可。它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力量,引领着人们不断前进。

5.注重民本。

中华民族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早在《尚书•五子之歌》中就有论及民本的思想,比如,“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并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精华之纲,有助于利国利民的政策出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结出的优质果实,它只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自己“活的灵魂”,才能使自己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里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和复制,我们在挖掘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鉴别,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对消极方面进行剔除和改造,对积极方面进行复制和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蕴含着取之不竭的理论智慧,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提供了丰厚的养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思想渊源在马列著作的研读中经常随处可见,一脉相承,充满生机与活力。

1.经典著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找到了“指南针”。

实践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正是在马克思主义这个“指南针”的指引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才能逐渐地发展壮大,才能顺应历史潮流、紧跟时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系列成果。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有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全面、正确的把握和运用,发展出了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两大理论成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2.经典著作为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金钥匙”。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最根本的观点,是人类社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金钥匙”。马克思主义者用这把“金钥匙”拨开重重迷雾,更加清新、准确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路径,用这把“金钥匙”指导本国发展道路问题。3.经典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论。通过精读原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能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新成果来武装全党、认识国情、推进各项建设事业。只有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追求来认识世界、了解国情,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厘清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在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的基础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更加坚定的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

中国共产党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虽然它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轨迹,但在本质上却一脉相承。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奏,“社会主义”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其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必然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始终。在一定意义上,必然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内容。

2.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建国初期,我们党胜利地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第一大历史任务。随后,我们党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转变。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

3.改革开放至今。

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先后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论断。以、邓小平、、、等为核心的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为培育和践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彰显了我们党对培育和践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与决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呈现于某种价值时空中的抽象概念,而是在党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凝结的,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它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为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视角。

参考文献:

[1]孙应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重要论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4):35-38.

[2]孙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04.

[3]唐忠宝.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公正、和谐的理解——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视角[J].宁夏党校学报,2013,3(2):19-60.

[4]路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东北师大学报,2015,(1):229-232.

[5]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作者:黄伟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