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党建工作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途径探究

党建工作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途径探究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对高校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是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有力措施。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文章试图结合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特性,探讨学生党建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探索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党建工作;创新创业教育;途径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是“众创”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目前,很多高校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自己的培养目标,让大学生不仅能适应激烈的就业压力,还能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创造“岗位”。但是,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生党建工作为引领,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可以切实提高教育成效。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落后。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及教师的观念相对滞后,日常的课程教学、学生管理、团学活动没有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联系,高校的课程教育培养体系中未正式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二是长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对创业认知不足,创业意识淡薄;还有一些大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教师指导、对创业政策的不了解以及运营能力欠缺、创业资金筹措的困难等原因而最终放弃。

2.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培训体系不完善。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培训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尚未纳入整体的教学体系中,有的高校只是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中利用几个学时进行介绍。而且,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度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二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也要有一定的创业实践和企业管理经验。当前,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创业指导教师是从事学生管理和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缺乏创业的“实战性”。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品牌不明晰。很多高校在进行创业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活动,如开设“创业大讲堂”“模拟录演”“创业计划大赛”等,但多数活动没有特色,内容杂乱,未形成有效品牌,实质意义不大。

3.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组织机构亟待科学规范。目前有很多高校尚未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来统筹协调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培训、实践、比赛等工作,各种资源分散于各学院、学科,急需形成合力。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亟待强化成效。目前,尚有一些高校因为资金、师资等原因尚未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有些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创业基地里的项目大多入市门槛低、容易复制、创新性不足;还有一些校企合办的实践基地,没有有效的建设实施方案,创业项目流于形式。三是考核管理制度缺乏。在一些高校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考核制度,而导致师生积极性的减退和资源的浪费。

二、高校党建工作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高校党建工作是以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思想政治觉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学生党建工作为载体,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领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实现思想育人和创业实践的有效融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创学生党建工作指导服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局面。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信念,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党内来,为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使命,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可以广泛联系学生,一方面通过党组织发挥特殊的教育功能,组织大学生深入学习实践党的先进理论,引领大学生自觉接受和认同党和国家的要求,自觉接受党的教育、继承党的事业,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发挥技能优势,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依托党的组织优势,实施双向培养推动模式,把创新创业成绩突出的大学生吸收到党组织中来;还可以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通过“树标立星”的模范带动作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开拓创新的创业意识,引导、激励更多的学生自觉接受党组织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形成更多的创业群体。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党带领着全国人民不畏艰难、锐意进取、艰苦创业,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开始,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崇高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带领中国逐步走向繁荣昌盛。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把党史体现的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不畏艰难的信念,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激发潜能,学会团结与协作、创新与挑战、变革与进步,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创业精神。

3.有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创业价值观。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受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乏社会责任感、价值取向偏差、理想信念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核心价值观偏差问题。这种情形下,高校依托学生党建的有利抓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促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充分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体现时代价值的目标和追求,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充分理解历史传统与时展的高度统一性,培养坚定的毅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在创业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党建工作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学生党建工作的目的是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者可以一起寻求契合点,以加强党建工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1.加强党建工作的思想引领职能,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党组织应强化思想引领的职能,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师生,把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融入育人的全过程,构建一个浓郁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首先,通过对高校教师、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思想教育,明晰创新驱动战略意义,启发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业教育认知水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高校要培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大学生创业者。其次,积极宣传国家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用社会主义理想激发创业精神。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典型教育,倡导创业立项,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敢于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营造一种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2.发挥党建工作的服务创新职能,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实践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技能与经验也主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大学生只有深入到社会实践中,才能将社会所需技能、规范、制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精神财富,提升综合素质。因此,党组织应充分发挥服务创新职能,积极构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首先,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立特色党支部或者党员服务中心,开展创新创业的教育、咨询、实训等活动。其次,以党建带领团建,鼓励高校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发展,组织理论学习、调研参观、创业讲堂、经验交流分享、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和体验。再次,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空间,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孵化基地建设,搭建有效的创业实践平台,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让校企结合产生实效,让大学生创业项目直接面向市场,形成特色品牌。

3.突出党建工作的组织保障职能,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成功,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关键。高校党组织必须重视抓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打造一支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师资力量。首先,规范高校创新创业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统筹各学院学科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合力。同时,设立专项资金,或争取政府、企业来校设立创业基金,提供资金保障。其次,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再次,优化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一方面选派专业知识扎实、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骨干教师组成创业指导团队;另一方面引进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担任创业导师,帮助学生组建创业团队、积累创业经验,实现“全员化”的创业教育模式。最后,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创新创业活动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在评优评先上给予政策倾斜或奖励。以党建工作为途径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将两者进行科学有效的融合,依托党组织的优势,遵循党建工作的规律,创新思路,优化载体,开展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主题活动,培养良好的创业精神,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洪源,何小春.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

[2]刘凤清,乔芬.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3]杨晓慧.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熊玮,蔡奋韬.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主体角色关系转换研究[J].人力资源,2015,(2).

作者:史晶 单位:石家庄学院资源与环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