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现状与问题探究

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现状与问题探究

内容摘要:戏剧影视是中国传统艺术类型之一,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如今较为完善的戏剧影视艺术形态。作为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戏剧影视能提升大众道德品质、深化大众艺术认知等的作用已被社会充分认可。然而,在艺术类高校戏剧影视教育中仍然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受限、学生校外实践制度不够完善、戏剧影视教育民族化等问题,极大影响了高校戏剧影视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对此,文章立足艺术教育背景,分析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制度、实践、教学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策略,以推动戏剧影视教育向专业化、体系化、透明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关键词:戏剧影视;艺术教育;民族化;改革策略

中央戏剧学院1949年建院之初就开设表演、导演、舞台美术、戏剧文学四个专业,北京电影学院自1952年也开设了表演、电影技术等专业。之后,越来越多的艺术高校开设了戏剧影视表演相关专业,使该专业正式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到如今,戏剧与影视学成为国家一级学科,除了基本的戏剧影视鉴赏、戏剧影视表演之外,还应社会发展要求,增设了广播电视编导、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影视摄影与制作、录音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课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当今时代可以说是戏剧影视发展的最好时期,中国坚定地向着戏剧影视大国的方向迈进,而相关作品如何民族化、如何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等,向广大戏剧影视艺术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命题。

一、艺术教育民族化的思考

(一)借助多元手段体现戏剧影视人才培养民族化

新时代,随着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中央戏剧学院愈发认识到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教育中更加注重民族化元素的发掘。为贯彻民族化改革理念,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表演教学自2012年9月正式增加了戏曲表演基础课。从此之后,表演系的专业课正式成为:声、台、形、表、戏五门课程。中国戏曲是我国本土传统戏剧,作为各国公认的世界三大表演流派之一,其美学价值与艺术表现形式无疑是话剧表演艺术教学与创作实践的丰富宝库。话剧界前辈艺术家一直在尝试对戏曲艺术的借鉴,中央戏剧学院作为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更是将其归纳到教学科研与创作实践的体系中,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检验、扬弃和总结经验,让国粹艺术更好地充实到教育体系中来。在京剧表演专业的教学中,也历史性地加入了话剧表演基础课,这在国内的京剧表演教学中尚属首次。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姐妹艺术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大大促进了双方教学的质量,提高了教学含金量。尝试在话剧表演教学中借鉴戏曲表演艺术刻画人物丰富的外部表现力,强调话剧演员对生活的艺术提炼;同时,在戏曲表演教学中强化戏曲演员对情境的感受力,加强其内部素质的开掘与训练,让话剧表演专业和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教学改革所带来的现实利好。

(二)穿插民族元素体现艺术教育民族化

“世界戏剧的民族化”是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研究论坛上专家们表达的核心观点。长期以来,在社会中都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中央戏剧学院在培养艺术人才过程中,不仅在表演、导演、影视创作等方面创作出一系列戏剧精品,同时还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艺术教育的民族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高校戏剧影视艺术教育要想实现民族化,需在教育内容中融入民族元素。比如,在表演中参照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风俗、语言风格等元素,并将其融入到具体表演中,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民族艺术元素,实现艺术教育的民族化。

(三)深入推进科研水平发展,做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

高校应充分发挥戏剧影视专业领域研究主力军作用,参与国家及学院重大戏剧影视基础理论与实践建设,促进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融通创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通过戏剧影视艺术教育民族化课题关键核心研究成果,主动融入理论发展、教育创新体系,推进戏剧影视艺术教育民族化研究成果转化;以科研入手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打造高水平的戏剧影视艺术教育体系;科学地建构既能够真实地反映民族生活、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又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色彩和中国元素、中国气派、中国韵味、中国精神的中国戏剧影视民族化演剧体系。

(四)院校专业间相互促进,互融互通

在各专业艺术院校发展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相互促进、互融互通。鼓励、支持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打破系与系的壁垒,全面整合全院戏剧影视相关教育资源,打造高层次、高水平的交叉学科基础教学,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科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及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将各系各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和要素充分汇聚,能使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潜在优势得到充分释放,打造戏剧影视本科教育、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和高质量的留学生教育,培养具有崇高信念、优秀品质、独立人格,以及开创未来能力的一流戏剧影视专业人才。

二、国内戏剧影视艺术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随着高等院校戏剧影视艺术教育普及程度的日益加深,影视教育中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区域共通性,不同高校教育形态中表现出共同的文化传统、教育风格,使得戏剧影视教育缺乏个性与特色。比如,在同地区的高校整体艺术教育形态十分相似,具体到戏剧影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设计也出现同质化现象,致使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特色不够明显,给院校培养高端艺术人才带来了现实困难。

(二)中心聚拢趋势较明显

当前,整体戏剧影视教育现状呈现出教育聚拢型现象。全国艺术类高校的戏剧影视教育占据本省教育专业的较大比重。比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戏剧影视类高校人才聚集量大,优势资源较多,在促进区域戏剧影视教育工作开展的同时,也加大了教育中心地与教育边缘地的差距,不利于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均衡发展[1]。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中国高校戏剧影视教育的现状有着密切联系。首先,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呈现“金字塔”型格局,无论是建校历史、师资建设、教育投资还是人才培养,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都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些学校的发展速度之快令其他普通高校都望尘莫及。其次,我国高等影视教育具有明显的梯度发展趋势。国内高等教育的“塔尖”都主要聚集在一些大城市,给其他中小城市的高校戏剧影视教育带来了发展压力。这一过于集中化的教育现象难以支撑整个戏剧影视教育大格局的构建。北京高校拥有完备的影视教育资源、较为雄厚的教育储备力量,而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则限于地域环境、教育质量、设备资金等困境,不具备与北京高校相媲美的教育条件,因此诸多学子更愿选择北京这种大城市来接受教育,不愿在其他地区高校发展。长久如此便造成了高校教育中心聚拢趋势明显这一现象。

(三)师生对戏剧影视认识不足

当前高校戏剧影视类专业教育中,部分学校受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过于关注学生专业技能教育而忽略了学生思维理念的教育,可能由此导致了一种错误观念,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只注重掌握专业技能,而轻视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无法正确认识戏剧影视专业教育的意义。这与专业教师重视程度不足有关。教师讲授专业课内容时未给学生充分普及该专业课程背后的人文历史与文化意蕴,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能与文化内涵较好地衔接,无法拓展文化视野。

(四)教师戏剧影视教学经验不足

部分高校教师在讲授戏剧影视专业理论内容时,照本宣科现象较为明显,而且与实践及行业发展近况结合较少,致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无法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教师是刚毕业就从事教育工作的新人,理论经验尚可,但实践经验却稍欠火候,未能及时给学生普及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的最新实践技巧,也较少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对专业认知较为片面。另一方面,现有部分在职教师虽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对数字传媒、智能处理技术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操作不够熟练,仍以传统课堂教授为主,偶尔给学生放映教学视频与教学课件,此类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可能削弱学生对该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2]。

(五)艺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

当前,部分高校戏剧影视教育中存在体制不完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实践教学方式有待创新。长期以来,高校戏剧影视专业教学实践方式并未有所变化,教师按照教材目标要求给学生设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按照教师制定好的框架完成学习任务即可,致使学生被动性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教学课程安排不当。由于戏剧影视专业所涵盖内容十分广泛,学生无法对其进行全部、系统的学习,因此,学校将部分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如此致使理论课程与实践性课程比例不够均衡,本专业外的行业课程比重较小,无法充分发挥现有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戏剧影视艺术人才的作用。

(六)缺乏对艺术类学生的道德培养

部分高校戏剧影视教育中不乏艺术功底较好的艺术人才,其在学校学习中便已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毕业后更是创作出多部优秀作品,在职业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一些毕业生却在基本的艺德方面栽了跟头,被社会媒体曝出不够专业、抢戏、耍大牌等基本的艺德、艺品问题。在对学校学生调查中也发现,许多学生片面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程便能从事戏剧影视相关职业,并未从深层次思考艺术道德与艺术修养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高校对学生艺术道德的培养力度仍然有待加强。

三、当代中国戏剧影视艺术教育改革方向

(一)实现规模建设与质量建设的平衡当前,中国在新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戏剧影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旨在实现学校教育规模建设与质量建设的平衡发展。当前,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相关专业重点培养的是戏剧影视类人才,学科目录调整之前,高校在戏剧影视学专业下设了多个具体课程,一个专业中涵盖了规模较为广泛的学习内容,学科目录调整之后,高校在最短时间内细化分化一个专业中的多课程建设,促进单一学科之间的课程建设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在规模发展与质量建设中找到平衡点。

(二)确保学术人才与专业人才的均衡

早在2011年,我国艺术专业硕士高校数量已有100余所,培养艺术专业化人才成为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虽然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人才在重点上有所差异,但戏剧影视类专业硕士仅占研究生比例的15%,由此可见,社会大众对专业硕士人才还是有所偏见。不乐观地估计,可能10年之后,这一区别对待的教育现象仍然存在。因此,这就要求相关艺术院校加快该领域人才的培养,做好岗位衔接、实践教育等人才培育工作,确保专业人才与学术人才比例呈均衡状态[3]。专业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性,专业性应体现在对戏剧影视艺术教育及行业前沿信息的动态把握、科研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养成等几个方面。虽然相关部门一直强调分类培养,但表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上依然有学术化倾向,在教学方式、课程结构、培养考核等方面都一定程度沿用了学术性研究生培养模式,表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性”未能充分得以体现。为突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并结合以往人才培养经验,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自2021年起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班及同等学历研究生班,从招生的对象上来看,该研究生班主要面对表演专业毕业的学生以及各大院团演员岗在职人员。从培养方式来看,专业性体现在对戏剧表演专业前沿信息的动态把握、科研素养和创作实践能力的养成,在教学方式、课程结构、培养考核等方面都与学术性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区别。

(三)推动西方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融合

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当代戏剧影视艺术教育与西方教育之间存在交流与融合现象,中国本土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经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促进了与世界各国在戏剧影视教育领域的艺术融通。比如,北京电影学院自成立以来接受过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中国传媒大学在艺术学25个专业中都对留学生放宽了招收限制,使自身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中国戏曲学院也为留学生提供了23个专业学位,并与其他艺术院校合作创办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平时交流内容中涉及到了戏曲文化传播、中西文化对比、戏剧戏曲文化发展等多领域学科,为国际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四)提升高校教师综合教学水平

高校戏剧影视艺术教育中应注重提升教师综合教学水平,为学生教育工作打造扎实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可根据社会对戏剧影视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需求,积极从校外引进专业学者或专业人士到校为教师讲解戏剧影视行业发展前景、人才培养方向,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座谈会与交流会,或者组织新媒体技术培训、影视学习进修活动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定期安排教师到国外进行戏剧影视教学交流与学习、外派或进修,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引入本校,丰富自身教学经验。

(五)重视艺术类学生道德培养工作

当下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戏剧影视类专业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技能外,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道德培养工作,以使其今后到社会中能秉持艺术传承原则,保守初心。因此,高校教师需在平时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建设课程思政教育框架。比如在戏剧表演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讲解戏剧背后的人物精神、文化内涵及其与新时代文化精神的相通之处,或者创新思想教育方式,要求学生上台分享自身表演的感受与对戏剧艺术的看法,逐步厚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时还可定期组织文化交流会,邀请已经毕业、从业的优秀校友返校与在校学生分享艺术表演工作经验,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敬业精神。

四、结语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高校戏剧影视教育改革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戏剧影视正以惊人的影响力与快速的渗透速度占据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同时在整个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工作中也愈加体现出其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今后需紧跟时代潮流,在戏剧影视艺术教育中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完善教育体系框架,为培养艺术领域的实践型人才奠定教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燕,朱江.论戏剧、影视艺术作品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4):122-123.

[2]赵晓菲.师范类高校戏剧教学工作探究[J].戏剧之家,2021(8):62-63.

[3]张妮娜.地方高校戏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8(10):29-30.

作者:尉恒维 单位: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