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从生活与学生出发开展原生态数学教学

从生活与学生出发开展原生态数学教学

谈及原生态教学,我们不难联想到我们的课堂。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甚至很多公开课中,很多教师在听到精彩瞬间的过程中,都似乎有点不自在,仔细分析,那就是缺少了数学本身的学科特点,缺少了那种属于数学自身的原生态物质。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这种元素缺的尤其明显。原生态就是要让我们的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相一致,让小学生学好数学后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为此,我们要回归新课标,回归我们的课堂实际。

下面,我就以小学数学的原生态教学谈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让数学设计和小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都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层面上,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仅停留在他们已经认知的物体表面。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要积极开发小学生的生活元素,准确的说,是符合小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元素。在学生刚学习《平移和旋转》的过程中,老师给出了如图1所示的九幅图,这九幅图都是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从学生练习的结果发现,学生对于左下角的那个图像学生并没有任何印象,虽然从图像本身可能能够判别出是平移还是旋转,但是却不能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旋转。其实取而代之生活图片有很多,让学生在生活图片中辨别好平移和旋转,再用学生不曾见过的图片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看透表象,掌握其本质。这样原生态的设计正好能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的效果。

第二,让数学问题源于小学生的数学现状。

这种现状存在于儿童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之中,存在于儿童社会生活的实践性活动中。在一次听课过程中,内容是《面积和面积单位》,在让学生感知平方厘米的过程中,老师提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东西的面积接近于一平方厘米?”这么一个问题抛出来后,学生很尴尬,也很难找,因为面积本身就是一个新概念,在小学生的数学世界里对面积并没有很深影响,然而要他们一下子举出一平方厘米的东西有哪些,这谈何容易?这样一个提问的效果显然不如人意。而在另一次听课活动中,再次听到这个环节,这位老师则在多媒体中画出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算出面积后,再分割成一百个小正方形,这时学生已经感受到一平方厘米的大小,这时老师再次提及刚才同样的问题,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有同学说是手指甲,有的说是五角的硬币,还有的说是自己衣服中的纽扣,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就普遍提高,原因是他们对面积有了一个比较形象的理解,对一平方厘米也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思维随着知识的理解而迅速扩散。整个课堂氛围明显活跃,原生态的教学目的也就显而易见。这里我所谈及的数学现状,是教学对象对所学的数学认识的基础和思维深度。在此,我们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去拟定学生的思维出发点和切入口,切实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第三,让数学活动得到亲身体验。

小学生的动手操作欲望很强,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小学生哪怕经历失败和错误,也是正常的,那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失败过后,学生的思维会再次活跃,就会积极投入到更深入的思维中。在思维与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产生竞争意识,在竞争过程中,学生会再次积极开动脑子分析原因。这样,学生在反复的思考和动手操作过程中,就会把他们要想解决的数学问题轻松解决。在这样一个原生态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集中的,心情是愉悦的,动手操作是积极的,收获是明显的,学生更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比如,让学生去解决“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问题上,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小硬板纸条,让纸条和要比较的角重合,其实就是复制这个角,再去用另外两个硬板纸条去复制另一个角,那样再来比较复制好的两个硬板纸条所夹角的大小。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学会了估计,用肉眼去判测。在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在学生的操作中,发现有些学生选取的硬纸条的长度是不一样的,去复制相同的角,再拿同学之间复制的角去比较,我们还可以有新的发现,那就是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度是无关的。

其实这样的体验活动很多,关键是我们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引导学生去做,留时间和空间给他们去做,在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收获比我们预设的更多的成果,不仅仅是数学知识中的,还有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中的,也有动手应用能力中的。原生态教学过程和教学实践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措施,也是我们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就像朱永新教授所提的新教育,构建完美教室一样,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为之而努力为之而愉悦的事情。而目前我们的小学数学更需要这一种原生态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