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讨

一、坚持发展为先,进一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高举创业发展的旗帜,加快提升农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发展水平。

(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现代农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集约化为基本特征,是农业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采取多元发展的措施:一要立足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市场机制而不是行政措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动传统家庭农业向市场化、高效化农业转变。二要以产业化经营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通过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链结起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三要以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增长、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措施。不断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提高农民掌握和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循环型农业、节约型农业。四要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增加农业发展的资本投入,强化农业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使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充沛的潜力和长久的后劲。

(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工程”。只有农民群众收入增加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一要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广泛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二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开辟有效途径。继续加强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合理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链条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农民通过二次分配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三要从非农领域和城镇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条件,帮助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对于从事二、三产业和进城的农民工,要让他们享有同一体制下的公平劳动待遇,使农民工在提高技能、开阔视野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四要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把传统型农民培养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实现“农夫”向“农商”的转变,不断提高农民的创业本领和致富能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活农民群众的创业潜能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广大农民群众是这一活动的实践主体。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一)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贯彻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国农民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面前,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牢固确立发展依靠人民群众的理念,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广大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好做法;就是要在加大物质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激发农村内在发展动力,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教育、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增强本领,成为适应时代要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基本、量重要的生力军。

(二)正确处理政府意志与农民意愿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指导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群众利益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取向,作为做好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支持和服务农民群众创业致富上,放在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上,积极统筹组织资源、人才资源、培训资源和服务资源,把培养新农民的目标落实到实处,使政府的意志符合农民群众的意愿,政府的政绩体现在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利益和实惠上。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准确把握农民群众所思所盼、所需所求,站在农民群众的角度来谋划、组织和操作新农村建设,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农民群众拥护的“民心工程”。

(三)打造宽松有利的发展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要有良好的环境作支撑。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快消除对农民的政策性、制度性歧视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在免除农业税后,进一步巩固减轻农民负担的成果,防止在新农村建设中加重农民负担。切实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性投入,做到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逐年有所增加,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逐年有所提高,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逐年有所增多。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条件。这既是农民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在农村中实现和发展农民利益的重要前提条件。继续加强农村水利、电力、道路、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理顺利益诉求愿望。为农民利益诉求提供正常的、通畅的渠道,对农民群众的所想所诉、所需所求,应当充分尊重,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解决。防止农民利益流失与损害,切实维护农民正当、合法的权益。

三、坚持和谐发展,同步推进农村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

没有农村的和谐稳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化,社会矛盾处于多发期。农村社会因征地拆迁、土地承包等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农民上访和农村群体性事件有所增加,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趋于紧张,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的各种风险,着力构建经济繁荣、秩序良好、乡风文明的农村社会新秩序,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突出抓好“生产发展”这个基本点的同时,同步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以实施村民自治为主要标志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了较大的进展,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较好的保障。但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要高度重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把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作为农村基层政治建设的重点,不断提高农村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要科学处理好农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科学处理好村民自治建设与乡镇政府改革的关系,积极推行民主治村、依法治村,进一步维护和发展农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益。

(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面对农村农民文化生活枯燥单调、文化消费偏低、活动场所受限、财政投入不足等现状,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不断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搭台子、建队伍,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发展的支撑体系,用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既要让城镇文化、外地优秀文化通过广播电视等多种途径进入农村,也要重视挖掘农村自身文化资源,发展农村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既要用先进文化教化农民、培养新型农民,又要不断丰富农民生活,进一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不断陶冶农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

(三)重视社会事业发展

面对广大农民就业与创业能力不强、文教卫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现象,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贴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条件和环境建设为着力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继续深入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巩固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建立健全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进程;同时,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和谐农村。

(四)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面对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的情况,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紧紧围绕“村容整洁”的要求,想方设法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农业循环经济,引导和扶持农民改厕、改水、改圈,搞好垃圾处理,开发清洁能源,防治环境污染。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努力改变一些地方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打造与新农村建设相配套的文明整洁的农村新环境,使广大农村天蓝、地绿、水清成为新常态,让广大农民共享绿色未来。

作者:王鹏程 单位:湖北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