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与提升对策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与提升对策

[摘要]大数据时代赋予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内涵,信息素养评估与培育成为衡量高校教师良性发展的核心内容。研究在对地方高校教师信息获取利用能力、信息知识、信息道德素养、信息意识、信息安全素养五个方面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和显著性分析,提出强化教师信息技术软件操作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基本技能知识水平、提高地方教师信息获取利用能力等策略以提高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关键词]大数据;地方高校;信息素养评价;信息素养提升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资讯的规模发生“爆炸式”增殖,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数量急速增加,人类社会自此进入大数据时代。在科教领域,以实验数据分析为核心的传统学科(诸如基因组学、信息科学、天体物理学以及环境监测科学等)的数据来源与渠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催生了有效整合与深度挖掘多源、海量数据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诸如Google、Facebook、百度以及阿里巴巴等全球知名互联网行业巨头所运营处理的客户信息逐渐增加,相继都已经达到了PB、EB的规模。维基百科将大数据描述为“利用常用软件工具获取、管理和处理数据所耗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的数据集合,其结果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其进行统计、比对与解析”。大数据的兴起与应用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Nature》《Science》等全球知名学术期刊纷纷开辟专栏重点探讨大数据对于经济学、超级计算与数据处理技术等领域带来的重大机遇与挑战,并指出大数据对未来科学研究与大众生活的重要价值。就大数据行业发展近况而言,2012年1月召开的世界达沃斯经济论坛上将大数据作为重要议题,了“Bigdata,bigimpact:Newpossibilities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的特别报告,将个人移动数据的融合利用与隐私保护提上议事日程[1]。2013年5月联合国框架下的“GlobalPulse”项目正式名为“Bigdatafordevelopment: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的全球性发展评估报告,指出大数据时代下各国在海量数据获取与处理方面所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新的挑战[2]。中国也于2016年底推出《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期建立“技术产品先进可控、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生态体系繁荣发展、数据安全保障有力”的总体目标[3]。近年来由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变革逐渐超越行业技术和工具的基本范畴,极大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国家明确提出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到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战略框架之内,持续推进教育领域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此提升教学整体质量。2018年4月教育部施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到2022年要实现“一大两高三全”的总体目标。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技术促成数字化、信息化教学生态的逐步形成,在推动高校教育体制深刻变革的同时,对教师信息与交流技术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进行有效评估,已成为高校领域与相关主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课题之一。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研究聚焦三个主要问题:第一,地方高校教师具备的信息素养现状;第二,拥有良好信息素养对教师的影响,不同受试对象间是否存在明显差异;第三,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二)调查对象

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山东、河南、北京、上海等不同省份的10余所地方普通高校的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教师。调查对象所在院校按学科范围分类包括师范类、理工类及其他等。(三)调查过程研究的调查时间集中在2020年4月至2020年6月,采用线上发放问卷的方式,对不同专业高校大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随后对所有问卷进行系统收集、分类与整理,未发现问卷遗缺,共计完成86份有效问卷。(四)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通过搜集整理、归纳总结目前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现状,为本文实验设计与研究提供借鉴。依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纲领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的实践基础。问卷调查以国家高等教育相关文件、纲领作为主要依据,参考相关文献[4-11],编制并修订问卷题项,共计20题,主要涉及信息获取利用能力、信息知识、信息道德素养、信息意识以及信息安全素养5个维度。问卷赋值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用1~5分别代表从“完全不具备”到“完全具备”的变化梯度。

二、统计处理与结果分析

将所收集的问卷采用EXCEL2019软件进行数据赋值、录入编码等简单处理后,导入SPSS24.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地方高校教师是否具备良好信息素养(各受试对象得分状况),将所有受试对象分为实验组(30人)和对照组(56人)两大类别,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其信息获取利用能力、信息知识、信息道德素养、信息意识以及信息安全素养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置信水平α设为0.05。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选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alpha)对样本原始数据进行信度检验(表1)。克隆巴赫系数均处于0.702~0.876之间,超过0.7,说明样本数据的信度符合问卷分析基本要求[12]。2.效度分析为验证研究工具的有效性,运用SPSS24.0软件对问卷量表进行效度检验(表2)。KMO值分别是0.783、0.756均超过了0.7,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分别为868.629、647.831,各组数据Sig.均为0.000<0.05,表明调查问卷中各题目设计较为合理,具有因子分析可提取的共同因素,通过样本效度检验。

(二)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描述性统计分析

1.总体频数分布信息化运用较为熟练及以上的只有56%,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亟待提升。2.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5维度分析如表4所示,根据不同受试对象是否拥有良好的现代技术与数字化信息,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组别。结果显示:实验组的5个维度所得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均值分别是3.36与2.61。就具体的各维度来看,实验组中“信息知识”维度的得分最高,平均值为3.72,“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意识”维度的得分次之,均值分别为3.42与3.21,随后是“信息道德素养”维度,平均得分为2.94,“信息安全素养”维度的得分最低,均值为2.85,这一结果表明地方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知识专业素养,而信息安全素养有待提高。在对照组中,各维度得分降序排序为信息知识(平均值2.81,下同)、信息获取利用能力(2.64)、信息意识(2.47)、信息道德素养(2.33)、信息安全素养(2.28),上述不同维度数据反映出地方高校教师目前具备的信息素养得分偏低,且各维度间无明显差异。

(三)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显著性比较分析

为深入探究地方高校教师所具备信息素养对于教师自身的影响,并对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进行评估。对于不同受试对象的得分值进行差异性检验,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独立样本检验流程,需先检测Levene方差齐性,若其显著性Sig值小于0.05,则说明两组数据间的方差基本一致,因此将假设方差齐性通过的T检验数据作为判定显著性的依据;若未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则以表5假设方差齐性被拒绝后的T检验数据作为依据。根据上述原则,得出本文中各受试对象的T检验结果。本次调查研究在信息获取利用能力、信息知识这两个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2.371,Sig.=0.016<0.05;t=2.457,Sig.=0.006<0.05),而在信息道德素养、信息意识以及信息安全素养这3个维度上无明显差异(t=1.526,Sig.=0.142>0.05;t=1.148,Sig.=0.279>0.05;t=1.526,Sig.=0.112>0.05),这一结果说明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信息知识,还需要借助其他方式获取信息知识,并保证信息技术操作过程中信息化能力的利用效率;部分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软件操作能力、信息意识以及信息安全素养层面处在较低水平。

三、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具有显著影响的具体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获取利用能力。针对于此,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帮助教师实现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强化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软件操作能力

信息知识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信息技术工具软件操作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中总权重最大,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具有显著影响。鉴于此,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软件操作能力。第一,各大高校可通过与培训机构和职业教育学校合作的方式,建立集培训、认证与考核为一体的信息素养培训基地,为教师提升信息技术软件操作能力提供学习平台。第二,根据教师的学历层次、学科类别以及年龄等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对于基础较差、年龄偏大的高校教师,主要侧重于PPT制作以及基础办公软件操作等方面的培训;对于具有较好的网络信息基础和相对年轻的高校教师,侧重于信息技术软件应用的深层次培训。第三,依据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情况持续更新和完善信息素养培训内容,通过创建和剪辑音、视频、讲授APP应用和资料查找技巧等方式,进一步增加技术实操课时,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软件的操作能力。一方面可邀请相关专家或其他院校的优秀信息技术教师到校开办讲座;另一方面也可以选出一些较为优秀的教师外出培训和学习。通过讲解软件应用技巧、以骨干带全体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的应用能力。

(二)提升教师信息基本技能知识水平

除信息技术工具软件操作以外,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影响较为显著的指标还包括信息基本技能知识。可从以下两方面出发,不断夯实教师信息基本技能知识。一方面,立足于教育教学需要,联合相关主管部门共同组织研修班、精品课程培训班、教学理论培训班等活动,加强对教师信息基本技能知识的系统培训学习。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不断关注统计学、互联网+以及信息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将大数据、Python语言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与学科研究中,在获取、管理与评估信息的基础上加强信息共享。高校教师可通过建立团队共同成长的方式,组建研究方向一致的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之上,邀请3~4名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加入教学团队中,甚至还可以将范围拓展至学生群体,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强化学科交叉研究,通过共同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信息基本技能知识水平。

(三)提高教师信息知识获取利用能力

信息知识获取利用能力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教师除了参加学校所组织的集中培训外,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持续提升自身的信息知识获取利用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相关教育技术论坛等渠道,以获取更为全面的信息知识资源。与此同时,在获取信息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增强信息知识的利用能力。教师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时,要不断积累实操经验,培养自身的自主研学能力,最终形成一整套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LIMJ,KIMJJ,KIMS.Aholisticreviewofbuildingenergyeffi-ciencyandreductionbasedonbigdata[J].Sustainability,2021,13(4):54-61

[2]张香兰,曹文.地方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现状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的调查[J].当代教育科学,2018(6):50-55.

[3]时燕妮,石映辉,吴砥.面向未来教育的新能力发展———ICT素养内涵、演化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8,40(3):3-11.

[4]陈彦平,王殿霞,刘阔.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及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3,31(4):101-104,109.

[5]周辉,郑健.“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6(14):128-131.

[6]曹志梅,廉清.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徐州师范大学为例[J].现代情报,2007(11):195-198.

作者:高倩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