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机制探索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机制探索

摘要本文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原则和作用,结合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机制当中存在的问题,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素养评价机制

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及评价过程中,信息素养测评是检验信息素养水平的重要手段,构建完善的信息素养评价机制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提,也是确保信息素养测评科学合理的重要条件。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机制,通过信息评价准确真实地了解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探讨符合地方高校实际、满足高校学生自身需求、构建符合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模式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研究基础,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普及化和系统化,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原则与作用

社会信息化背景下,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机制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标准和要求,明确收集学生信息素养方面有关数据的原则和方法,确保评价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保证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通过评价全面了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真实情况,进一步改进信息素养培育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1.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原则

1.1.1科学性原则

以信息化教育理念为根本出发点,以信息化社会标准要求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理论为指导,保证评价机制构建过程中的规范性,以系统的方法和科学的程序,遵循评价指标的严谨性,按照科学的分类方法,确保评价指标相互独立又不失去一致性,通过完整的科学逻辑系统构建科学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保证通过评价机制能够真实准确地掌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真实情况,为信息素养培育和研究提供支持和帮助。

1.1.2全面性原则

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应坚持整体性原则,也就是指标体系既形成系统又覆盖全面,能够最大程度地覆盖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全面系统地反映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水平,帮助教师通过评价指标能够多角度和多层次地评价与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因此,坚持全面性原则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确保指标体系的点和面系统地覆盖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方面面,避免因评价标准的遗漏或者评价指标的缺失影响评价的效果。

1.1.3实际性原则

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要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确立要以学生是否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可能通过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确立指标提供参考,使评价指标切实可行,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目标,而学生乐于接受,能够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

1.1.4可操作性原则

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和功能,除了衡量指标系统的科学性外,还必须在实际的测评中考察评价的可操作性。因为再好的评价机制,如果不能发挥实际的测评作用和效果,那就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客观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结合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提炼出最能反映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指标点和面,形成层次分明、内容明确、逻辑严谨、结构合理的评价体系,从而构建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机制。

1.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作用

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适应社会信息化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1.2.1评估作用

通过公开化的评价指标,深化学生对信息素养标准和要求的认识和了解,减少和避免在自评时的主观性,同时帮助学生根据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己的信息素养学习,同时有助于教师强化教学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及时纠正教学过程中的偏差。

1.2.2导向作用

以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开展测评,采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最终得出量化指标,用于衡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水平,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和立体化的评价结果,加深了教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认识,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效果。

1.2.3激励作用

坚持普遍性和差异性相统一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整合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参照这个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测评,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明确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和学习方面的得失,认真总结,加于改进,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加强教学研究和学习,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最终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

1.2.4调控作用

在信息素养评价过程中,评价者有效运用信息反馈原理,及时获取有价值的评价信息,根据评价信息及时调整或者纠正不合理的教育行为,继续强化正确的教育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不断得到优化和提升,也有助于学生根据评价信息主动调整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技术观念和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2网络环境下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机制存在的不足

在信息素养评价方面,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信息素养教育课,但对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缺乏统一的要求,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机制缺失,尚未建立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2.1评价机制的系统缺乏数据支撑

现有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中,缺乏大学生自我评价的权重数据。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由于信息素养的教育者和信息素养的受教者处于不同的地位,对于在评价过程如何确定相关指标权重,以及每一指标赋值多少这一过程存在不可避免的主观人为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评价的客观性造成了影响。这种缺少大学生信息素养自我评价的权重数据、由信息素养专家制定权重的方法忽略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脱离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势必导致最后的评价机制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特点存在某些程度上的不适应性。

2.2评价机制的模式相对单一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机制研究起步较晚,多是照搬或借鉴国外体系机制,评价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为根本目的,以构建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为切入点,通过网络信息的甄别和操作能力、网络信息的运用处理能力、网络信息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及网络主体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的评价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机制。同时每一个不一样的研究专家学者会根据自身的要求和标准来通过某一单一的构建方法进行信息素养评价机制的构建,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某方面的缺陷或缺乏某一方面的事实依据。

2.3评价机制的标准缺乏差异化

由于信息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受教育程度和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需求能力和社会角色也各有不同,这种差异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不同群体在信息素养评价上有不同的标准和需求。以在校大学生为例,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对实用性较强的信息素养能力更为关注的是大专生,对专业性信息更为关注的是本科生,而对研究性信息更为关注的是更高层次学历的研究生。现今存在的评价机制存在“一棍子打死一群人”的现状,没有真正关注到其中的“个性化”而只是注重了“普及化”。

2.4评价机制过多关注评价结果而忽略了评价的目的

目前的评价机制,过多关注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却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评价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通过评价,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法和措施才是目的。

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机制的探索

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信息素养测评的依据,它的制定和使用,为学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提供了依据,科学而客观地呈现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在建立评价体系时,注意评价标准体系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3.1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机制的构建应考虑更多精细化的因素

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机制的构建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建立符合地方高校实际,符合大学生群体特点的评价机制,依靠片面借鉴和模仿建立起来的机制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网络环境下,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和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行为的特征,深刻总结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过程中的经验,结合研究专家学者的意见,采用更加精细的构建方法建立符合信息化社会要求并能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信息素养评价机制。

3.2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机制的构建应体现出由“普及化”到“个性化”的特点

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机制是衡量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信息素养培育效果的重要环节。面对着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群体,应深入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尽可能通过征集大学生意见和建议,遵循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发展规律,构建符合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又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评价机制,在满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普及化”的同时又能实现其“个性化”。

3.3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机制的构建应根据时代特点优化评价权重

网络环境下信息量大,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如何在网络信息海洋中有效选择有用信息显得十分关键和必要,在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中信息的甄别和操作能力、网络信息的运用处理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同时网络安全意识的深化和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的不断加强,提高了大学生的知识产权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在评价的机制构建中,积极优化原有指标体系,突出主体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具备信息社会所要求的信息素养道德这一指标权重,使评价指标变得更具实效性。

3.4构建多方参与、联合协作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机制

网络环境下,由单一的评价机构和现有的评价机制无法应对处于易变性和动态性的信息素养表现内容。对于大学生的信息的甄别和操作能力、网络信息的运用处理能力、网络信息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及网络主体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的评价,都需要学校、社会、行业多方参与、联合协作,通过制定相互认可、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及评价程序,以分工协作的方式高效地提供评价服务。社会信息化提高了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推动着信息应用技术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提升了信息素质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机制,是推进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工作、提高大学信息素养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何晓阳.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基本框架构建研究[J].情报探索,2012(3).

[2]邱璇,丁韧.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启示[J].图书情报,2009(11).

[3]董俊梅.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5).

作者:张鳃元 何克奎 谭印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