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论文

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论文

1国内外研究述评

生态旅游区与社区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克劳德•莫林提出将生态与文化旅游的概念和生态性旅游相联系;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先使用了“生态旅游”一词;墨菲在《旅游:社区方法》中首次正式将社区引入旅游发展的研究中。国际生态旅游协会认为,“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和“负责任的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两大内涵。CevatTosun就发展中国家社区参与的局限性进行了探究,提出发展中国家社区参与的具体步骤。相较于国外,国内对此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迟,但很快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唐顺铁是国内较早研究生态旅游区与社区关系问题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指导旅游开发应从社区互动、社区进化和社区结构优化着手,指出社区参与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大的积极作用。欧恒春认为,社区的支持是各种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当地社区参与是获得并维持这种支持的最好方法。随着宏观指导生态旅游区发展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具体区域的社区参与问题。总体来看,就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活动是促进利益相关者达到多赢局面的有效途径方面,国内外学者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相对国内,国外此类问题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理论基础夯实、实操案例较多。这是因为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民间环保组织体系相对完善,政府也较重视,法律体系相对健全。在美国,环保是能够和教育与医疗并列的三大议题,总统选举和州长选举基本上都围绕这三大议题做文章。国内此类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起步稍晚,较多地借鉴西方理论成果,宏观论述较多,有一定数量对具体区域的模式研究,但实践案例较少。

2生态旅游区与社区的内涵及其关联

2.1生态旅游区与社区的内涵根据《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简称“国标26362”)的定义,生态旅游示范区是“以独特的自然生态、自然景观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为依托,以促进旅游者对自然、生态的理解与学习为重要内容,提高对生态环境与社区发展的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区域。”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生态旅游区中管理规范、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是经过GB26362确定的评定程序后获得的称号。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于2013年12月顺利通过部级专家组的评审,被列入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名单。一般认为,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体。本文所涉及的社区特指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边沿和周边的相关社区,具体为马坊村、古炉村、梨岭村、上福村、五龙村、溪背村、八甲村、赖坊村和步云镇、古田镇(简称“八村两镇”)。

2.2生态旅游区与社区的关联围绕生态旅游区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关系,本文主要从地理依存、经济依存和文化依存三方面来梳理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与社区的关联。主要是:

①地理依存。八村分布在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边沿,是生态区游客停车、餐饮、住宿、娱乐、购物接待的主要场所;上杭县步云镇和古田镇与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区相对分离,是游客聚集消费的地方。自梅花山以旅游为契机开发建设以来,当地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便利。就地理空间而言,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与以上相关社区既存在交集,又各自有自己的区域,各社区不同的服务功能与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共同构成了一个面对游客的相对完整的系统。

②经济依存。历史上,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相关社区与其他许多山区社区一样,主要依赖山间的自然资源作为他们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来源,如狩猎、林木采伐、采药、放牧、采集薪材等。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社区中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社区的多是老幼妇孺,生产能力较低。光阴荏苒,随着梅花山自然保护区(1985年)、梅花山部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88年)和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013年)相继成立,原在外地务工的当地社区居民大量回归寻找就业契机,目前当地社区居民占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员工总数的2/3。此外,社区居民靠自主经营森林人家、农家旅社、农家饭店、旅游购物商店等也取得了可观的收益。成功的民营企业不仅能带动当地社区居民的就业,增加收入,还能让游客们更加鲜活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积淀。

③文化依存。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特色文化主要有虎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客家文化、笋文化和竹文化等,也有相对应的系列民俗节庆和活动,如虎文化艺术节(每两年举行一次)、重走红军路活动、宗教祈福和祭祀活动(主要是龙岩市级邻近的社区居民前来参拜)、客家民俗表演、参观土楼、笋文化节等。社区居民和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之间的文化连接关系就像是鲜花和土地的关系,紧密依存,唇亡齿寒。社区居民是当地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最主要力量,而这些文化也深深地烙印在每个社区的脉搏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

3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3.1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概况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区地处上杭、连城、龙岩三县(市)边界,大部坐落在连城,由中国虎园(国家4A级景区华南虎野化豢养基地)、红豆杉生态园(国家森林公园)、古田会议会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五龙村农家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四个核心主题景区构成,总面积为224.7km2。其中,中国虎园生态旅游区于2009年启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先后投入2.3亿元,建设旅游专线公路、游客接待中心、景观亭等。梅花山是汀江、闽江、九龙江水系上游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历来被称为“水流三江地”和“八闽母亲山”;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区森林覆盖率达89%,拥有丰富优渥的生态资源,其中不乏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素有“神奇的宝山”、“珍稀动物的避难所”、“生物物种基因库”、“北回归线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等美称。

3.2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①地理比邻优势。八村两镇社区分布在梅花山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边沿和周围,是生态区游客聚集停车、餐饮、住宿、娱乐、购物接待的主要场所。就地理空间而言,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与八村两镇社区既存在交集,各自又都有自己的区域。八村两镇与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同享一片土地的历史悠久,邻里关系基础深厚。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与八村两镇的地理比邻关系直接造就了两者的资源共享关系,双方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的长久历史沉淀成为不可分离的文化联结。

②资源共享优势。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拥有经典红色旅游资源、客家文化资源和宗教旅游资源,如古田会议会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地(协成店)、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松荫堂)、司令部旧址(中兴堂)、中共闽西特委旧址(树槐堂)、闽西一大旧址(文昌阁)、马山头寺、梨岭步云书院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社区世世代代的宝藏,前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生活生产的来源,后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清新康体的生活环境。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不仅是人们精神的宝贵财富,还是生态旅游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立更加全面地为当地的相关资源提供保障,这不仅有利于旅游区与社区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当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③文化联结优势。社区与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地理比邻关系和资源共享关系造就了两者同承一脉文化,拥有相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习俗。就社区而言,当地的文化习俗是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早已潜移默化在个人的生活习惯中。随着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立,其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渐提高,传统的文化习俗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也成为社区居民增加经济收入的内在创造力。就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而言,当地的特色文化是旅游目的地重要的吸引因素之一,而当地社区居民的风俗习惯是特色文化的最好载体,双方融洽的关系是旅游区顺利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3.3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制约因素主要是:

①对外信息尚未统一。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尚未联合八村两镇建立对外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也是国内许多其他旅游区和相关社区有待完善的地方。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存在明显的淡旺季。旅游旺季时,热门旅游区的门票和酒店常常供不应求,若景区管理不当,往往让“黄牛党”有机可乘。没有对外统一的信息平台,担心去了旅游区而没有地方住的游客(尤其是自助游的游客)只能大海捞针似地在互联网上寻找为数不多的下榻之所而无从比较,信息来源有限且分散。此外,没有对外统一的信息平台,游客的相关评论也无法集中,造成好评分布零散,差评无法及时补救。

②雇佣关系有待完善。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社区居民占了旅游区员工总数的2/3,但绝大多数的社区居民都在基层工作,真正参与到旅游区规划、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尚无,这是许多山区旅游区常见的现象。土生土长的当地居民应当是旅游区制定相关战略或决策过程中最有发言权的人群,而现状却是国内绝大多数旅游区的管理者、规划者、决策者中极少有当地社区居民。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于以下两点:一是当地没有能胜任旅游区高层工作岗位的居民;二是旅游区承包商无意让社区居民参与到高层工作中。旅游区尤其是像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这样的生态旅游区的经营和发展应当是长久和世代的,在这样长的时间里,如何鼓励、培养当地中青力量成为旅游区的高级管理者、决策参与者是旅游区承包商和当地政府都应当慎重思考的问题。

③文化挖掘不深入。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存在多个相关社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个村的村头村尾的方言都存在差异,每个社区必然存在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但就八村两镇的发展现状而言,绝大多数的社区都尚未将自身的文化内涵挖掘透彻,更不用说将其与经营进行有机融合。旅游是一个造梦的产业,想要游客留下美好的记忆就必须要有自身专属的深刻鲜明的载体,五龙村“红军客栈”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梅花山自身的文化特色不少,被挖掘利用得当的却为数不多。作为知识力量相对强大的旅游区,有义务集结各方专家教授对社区进行必要的引导。如若八村两镇都能成功找到特色文化载体,并将之成功运营,不仅会大大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也将提高中短程游客的重游率。

4可持续发展关系对策

4.1共享空间资源,创建和谐关系主要是:①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宣贯生态文明理念。由于旅游区的创立,社区原本的生活生产活动空间变小,地理生活环境受到旅游区管理者行为和游客行为的影响,生活模式和生产方式也因当地旅游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于社区,旅游区应发挥好生态文明的传授者和践行者的作用,通过开展各类讲座、座谈会、安全演练以及其他多元化的传授方式向社区居民传授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精神理念,让社区明白爱护生态环境就是爱护自己的家园,维护好当地珍贵的生态旅游资源就是维护自己的经济命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的践行是旅游区和社区共同的责任。②建立健全通讯网络,联合建立信息平台。21世纪,人们已习惯了指尖上的生活,有网友调侃中国现在已有了57个民族:56+低头族。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信息平台得到旅游区和相关社区的重视。信息平台应包括两个部分,即用于内部交流的信息交流平台和对外统一的官方信息平台。内部交流的信息交流平台应并联八村两镇,用于资源分享、问题讨论、通知公告和其他;对外统一的官方信息平台是与外界联通的一个官方管道,用于资讯、交流讨论和其他用途。

4.2挖掘特色文化,打造生态原脉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人们谈到“妈祖”会想到湄洲岛,谈到“小吃”会想到沙县,谈到“铁观音”会想到安溪,谈到“大红袍”会想到武夷山,想在游客的印象里留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自身的特色。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拥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古田会议旧址群)、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五龙村农家乐)、国家4A级景区华南虎野化豢养基地(中国虎园)和国家森林公园(红豆杉生态园)四大主题景区,可谓红色旅游资源独特,绿色旅游资源充沛,是省内仅此一家、无处可寻的宝地。我们应利用这些优势,做好以下工作:

①创新多元表现渠道,发扬红色革命精神。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如能充分挖掘并将其发扬光大,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警示世人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理应心怀感恩,且行且珍念。旅游区中的古田会议旧址群景区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是省内红色革命精神的集大成之地,在经营管理景区尤其是旅游高峰时应注意合理限制游客数量,增设周边活动,如创造系列性、季节性的景观,达到既能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又能有效分流游客的目的。各社区也应积极开拓创新,寻找自身特色的红色精神载体,开展别开生面、不失经典庄重的体验活动。旅游区和社区都应积极联合多方力量,挖掘自身特色,研究适当的、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展示给游客。

②充实生态文化内涵,引领绿色旅游风尚。在生态旅游全球热的今天,充实生态文化内涵,开发环保而多彩的旅游产品是生态旅游区和其利益相关者都应考虑的问题。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具有独特、多样、珍贵的生态旅游资源,旅游区应深入研究资源的系统整合,深挖科学内涵,研究开发多样的生态体验活动和教育活动,推出别具一格、引人眼球的旅游产品。要想充实生态文化内涵,引领绿色旅游风尚,首先要做好生态理念的宣传,让所有人都成为生态环保的践行者,共同保护大自然。其次,要形成系统具体的解说系统,通过解说员及其他解说手段,为有意愿了解旅游区内相关科学文化内涵的游客提供服务。第三,要研究推出旅游产品,并不断改进完善,将其做成旅游精品,给游客最细腻的感触、最周到的服务、最精致的回忆。

4.3健全合作体制,共创双赢社区经济收益是社区支持和参与旅游活动的最直接动机之一。社区居民是受旅游活动最直接的影响者。随着旅游区的建立和游客的大量涌入,原本的生产方式受限,安逸祥和的生活环境被破坏,随之而来的还有环境污染、物价上涨、治安问题和其他影响。社区若不能从发展旅游中获益,支持和参与旅游活动无异于天方夜谭。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相关社区现已通过在旅游区工作和自主发展民营企业获得经济收益,但现有利益分配方式的公平性以及旅游区与社区雇佣关系的科学性都有待商榷。因此,我们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①引导教育社区居民,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在呼吁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同时,也该认识到居民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在社区参与旅游活动的实际情况中,部分居民愿意参与旅游活动,却无从入手,捉襟见肘。此时若没有相关部门介入引导教育和培训技能,便极有可能造成居民经营项目高度同质化、贩售产品质量不达标、服务品质低下、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秩序混乱等问题,不仅影响旅游区整体形象,还造成居民经济来源脆弱等问题。旅游区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部门应联合相关专业力量,对社区中自主民营企业和个体户进行系统教育,培育生态环保意识,宣传、贯彻标准化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规范民营企业服务标准,提高其创业能力和相关技能。同时,合理控制旅游区相关社区的户口数,可用现金、基金、保险或其他形式对相关社区进行生态补偿,对特别贫困的居民进行补贴。此外,在旅游区对外招工和对内提拔时,都应优先考虑当地社区居民。

②提高社区话语权利,培养当地专业人才。提高社区话语权力除了开通多元征集信息渠道(如开听证会、拜访社区、民意调查、开通热线电话等)外,更应注重培养社区专业的能力。相对于旅游区的基层工作和自主民营,旅游区的规划、营销和管理等工作的技术含量较高,专业知识水平要求也较高,这也是大多旅游区的中高层工作者都是外聘人员的原因之一。然而,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发展应是可持续的,当地政府部门应有意识地培养人才,可考虑在高校开设专门的专业方向,为旅游区的中高层工作人群提供后备力量,同时提高社区居民在旅游区发展中的话语权。培养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区的承包商可能会有更替,但这并不应成为培养人的阻碍。政府部门和地方相关管理者应当发挥好从中协调的作用,保障社区居民接受专业培养不间断,使梅花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在时间的长河里绵延万里,福泽子孙后代。

作者:李泓氵云储德平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大学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