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校园人文环境墙研究

校园人文环境墙研究

1高职德育的现状及困惑

1.1用人单位对高职德育的看法

高职德育重不重要?到底有多重要?对于这两个问题,作为高职毕业生的接收端——用人单位,或许有更大的发言权。带着以上问题,笔者曾带领一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浙江台州椒江,对当地部分企业展开实地调研,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调查主要以问卷、座谈会以及个案访谈的形式收集一手数据资料。问卷共计发放202份,回收192份,回收率为95%,共向35位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当被问及“贵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是什么”,“有责任心,思想道德素质过硬”一项占到了62%,以绝对的优势压过了“学历、社会关系”等;“企业对高职生、大专生的最大期望是是什么”,60%的企业负责人选择了“具备在一线工作岗位上踏实肯干的作风”。由此可见,社会和企业已经越来越认同“先做人后做事”。这一点也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近日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的印证。该报告指出,在就业能力模型各要素中,企业认为责任心最为重要。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五个方面包括:责任心、敬业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由此可见,企业对包含责任心、敬业精神在内的职业道德素养极其重视。所以,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答案非常明确:高职德育很重要。

1.2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然而,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并不容乐观。在“贵单位对所录用的高职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一项中,选择“好”的仅占13%。这说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是持保留意见的。此外,笔者采取社会人类学参与观察的方法,对所任教的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和共同生活,笔者发现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侵袭着大学生的思想,甚至一些学生还缺乏基本的辨别善恶、好坏、美丑的道德能力。所以,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尽如人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1.3高职德育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高职德育工作收效甚微谁之过?不得不承认高职院校德育自身存在的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从教育层面,高职院校德育的缺憾仅仅归因于德育教师吗?原因恐怕并非如此简单。如果说德育教师的课堂教育是向受教育者发出要注重道德修养的“呐喊”的话,那么这“呐喊”声需要一堵“感应墙”。而这堵“感应墙”,笔者认为,就是课堂之外的校园人文环境,其优劣直接关系到高职德育的成效。

2德育与校园人文环境的辩证关系

2.1校园人文环境的内涵

所谓校园人文环境即是指校园里承载着人文精神的各类载体的总和。何谓人文精神呢?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大学“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1]所以,人文精神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高职院校自然也不例外。具体来说,校园人文环境包含承载着人文精神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活动环境。其中,物质环境包括校园里的每一个物质实体,比如学校名称、标示、校园绿化、建筑物、校徽、校旗、校园文化体育设施、校刊、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橱窗、宣传栏、校园网络等等。这一草一木、一石一树,校园里的每一个物质实体,无一不渗透着人文理念要素,折射出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精神价值和审美观念,使置身其中的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制度环境则包括学校的常规制度和特殊制度。其中,常规制度包括学校的教学制度、校务管理制度、教师评议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生考评制度、学代会制度等这些成文或不成文的程序化制度;特殊制度如总结、表彰制度之类的非程序化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否充分尊重人、是否人性化是衡量校园人文环境的又一个重要指标。活动环境包括日常教学活动、管理活动、服务活动、体育文娱活动等一切校园内的行为活动。组织活动最能直接体现和反映人文精神,因为这一环境中有一个最为活跃的要素,那就是人,校园里的所有教职员工。这些直接和学生接触的教职员工的举手投足是否尊重学生、关怀学生、以学生为本,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理念。总之,这三类大学校园里的载体相互交融,有机统一,共同承载着人文精神,构成了校园人文的系统环境。

2.2德育与校园人文环境的辩证关系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而构建的一个人工系统。准确地说,“教育也是种以人为中心的系统”,它是“以具有专门化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者和不够成熟的受教育者为核心要素,以后者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为目标”[2]的系统。所以,人文精神与教育的根本宗旨高度吻合,它是教育的灵魂,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目标子系统,无疑离不开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整个教育环境。所以,德育与校园人文环境之间是一种教育目标与实现该教育目标的核心载体的关系。没有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德育工作就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3优化校园人文环境,提高高职德育实效

3.1高职校园人文环境现状

校园人文环境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面“感应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高职院校的校园人文环境现状究竟如何?为此,笔者进行“校园人文环境现状”的专题调查,随机选取了任教学校的160名学生为样本,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31份,回收率为81.8%。经过统计,笔者发现,结果不甚理想。当问及“您怎么评价我们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问题是,回答“一般”占36%,回答“较差,有待改善”占27%,回答“太糟糕,亟待改善”占14%,回答“较好”占15%,回答“好”仅占8%。最后两项加在一起也只有23%。而学生意见最大的是集中在制度管理和活动组织上。高达53%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某些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不尽合理。高达68%的学生质疑当前高职院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和效果。调查中,还有不少学生反映,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与老师沟通的机会太少;而与一些行政人员接触中,对方态度冷漠甚至粗暴;与宿舍管理员、食堂工作人员、保安等学校的后勤员工打交道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可见,不甚理想的校园人文环境、过弱的人文关怀,恐怕是高职德育工作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3.2高职校园人文环境优化方案

对症下药,只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筑起德育“感应墙”,才能提高高职德育实效。

3.2.1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让人文精神真正成为高职教育的内核

“人文精神是大学一切责任的内核,丧失人文精神的大学是最不负责任的大学,因而不再是真正的大学。”[1]高职教育也应该秉承这种理念,把人文精神放在核心的地位,要让人文精神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人文关怀。不难想象,经过耳濡目染、不断熏陶的学子,日后也能成长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人。而这不正是我们想实现的德育目标吗?!

3.2.2言传身教、加强沟通,在师生交往中倾注人文关怀

师生关系是大学校园里一种最基本的关系,且这种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传道,是育人。育人工作中,言传身教十分重要。所以,应该倡导以心灵感染心灵,在师生交往中倾注人文关怀。目前,教师与学生这对学校里的最基本关系中,越来越缺乏人性,师生关系越来越疏离。造成这一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师德问题,有的教师在主观上对学生不够关心。二是教育手段变革带来的弊端。在越来越先进的教育手段面前,“我们看到了教育的非理性化的最终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言传身教以及人际交流完全消失。”[3]三是许多高职教师工作超负荷,精力有限,顾不上与学生交流。所以,高职院校只有三管齐下:强化师德建设、优化教育手段、适当为教师“减负”,才有望为师生关系的改良提供契机。

3.2.3全员育人、系统作战,让各种组织活动充满人性化色彩

根据协同论的观点,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只有这些子系统都能协同发展了,才能发挥1+1>2的系统功能。高职德育作为一个系统,绝不能靠德育教师单打独斗,只有让德育教师与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校行政人员、校后勤服务人员等全校教职员工形成合力、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多些人文关怀,才能使高职德育工作多点开花,结出硕果。

3.2.4减少数量、推出精品,让人文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本来是大学生课余丰富生活、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学习为人处世的一个好途径,但遗憾的是,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活动数量繁多,质量不精,流于形式,缺乏吸引力。有的活动甚至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手段成了目的,成为一种异化现象。要走出这种异化,就需要让人文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活动的主要目的。

3.2.5完善制度、优化管理,让制度管理充满人性

高校各项制度的设计和执行除了规范化的目的之外,最终还是应为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对于实施过程中已发现存在不足的制度,应及时加以调整和完善。

4结语

值得欣慰的是,作为近些年新兴起来的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物质环境一般比较理想,校园内校舍簇新、规划合理、景致美丽,这美丽校园的一景一物,无声地传递着人文精神,熏陶着年轻的学子。但愿其他几类环境能与物质环境一样,早日折射出人文精神的动人光辉,让我们的校园人文环境真正得到优化,使德育工作早日收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