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及对策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日趋严重。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同时也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推广农业科技,完善农业环保机制,加强农村环境监督监管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的下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反差愈加明显。因此,积极推广农业科技,完善农业环保机制,加强农村环境监督监管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社会事业也有了较大进步。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并且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

(一)农作物生产过程造成的污染问题严重

在现代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和地膜等能使农作物增产的化学物质越来越受农民青睐,这也使我国成为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地膜较多的国家。但是由于农民环保意识不强,使用化肥、农药、地膜方法不合理,造成化肥、农药、农膜利用率低,导致污染问题突出。据调查,每公顷田地使用的化肥已超过400kg,而化肥的作用仅发挥出了40%,超过施用标准的化肥,不仅会使土壤板结、耕地质量下降、资源浪费,而且没有被吸收的营养元素如氮、磷还可能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生态系统失衡。农药的使用虽然减少了病虫害、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给农民们增加了一些收入,但带来的后果更严重。过量的农药不能分解,大部分残留在农产品、土壤中,一部分进入大气形成酸雨,不但影响人的健康,还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而且收获的低质量农产品食用后也会形成安全隐患。而残留地膜会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减产。此外,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像秸秆这类副产物,不少农民总是将这类副产物焚烧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污染环境,还浪费了资源,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畜牧养殖业污染加剧

过去,我国的养殖业规模小,而且堆积的畜禽粪便处理方式和现在也不一样,大多作为农家肥使用,对环境的污染没有那么严重。而现在,农村的养殖业普遍采用集约式、专业化养殖方式,规模都比较大。但是,不少养殖户缺乏畜禽粪便处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往往直接将含有大量氮磷等污染元素的畜禽粪便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形成大面积的污染,导致河流或者湖泊水受到严重的污染,造成鱼虾以及各种微生物的死亡。甚至直接污染地下水,人们饮用后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产生。据统计,我国大约有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清洁水,与水环境相关的死亡率逐渐增加。另外,由于一些养殖场通风换气经常不到位,会使氨、硫化物、甲烷等有害气体聚集,极易导致各种病菌的滋生繁衍,粪便就成为细菌的载体,感染人体。

(三)生活垃圾处置不当形成新的污染

我国农民大多以一家一户一院的方式生活,居住较为分散,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导致了生活垃圾总量也大。据测算,我国农村每年产生大约80亿吨的生活污水,约垃圾1.2亿吨。由于大部分农民缺乏环境隔离意识,排放系统又不完善,排放地点以及方式不受约束和限制导致了环境污染的不断发生,直接导致了土壤以及水资源的污染。此外,大量的生活垃圾产生以后,人们缺少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对于废塑料、服装等生活垃圾往往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或直接堆放在开放的环境中,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恰如其分的描述了目前部分农村的环境状况。

(四)工业企业生产造成的污染

许多企业建在农村,这些企业在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治污成本,采取了直接把污染物排放到大自然中的做法,对土地、大气和水体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人民群众的健康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譬如,2014年8月,湖北省建始县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试生产过程中,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导致了水库水污染,造成约5万人饮用水受到影响的恶性事件。2015年3月,由于万象生化制品有限公司违法生产,导致了河北省新河县城区地下水污染,附近居民81人住院治疗。这些案件充分说明,工业企业对农村的污染必须得到充分重视。

二、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滞影响越来越明显,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瓶颈,形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有:

(一)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自律意识欠缺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仍有不少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自律意识欠缺。有的人把环境保护看作是政府部门的事,不愿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有的人碍于情面,对熟人的环境污染行为熟视无睹;有的人只顾及眼前利益,求方便、图省事,不愿为处理污染物花费精力;还有的人看到别人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怒不可遏,涉及到自身利益时态度就会放任自流。

(二)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环保设施建设不完善

我国投入到农村环境保护当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资金,可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财政预算中并没有将农村环保资金计入在内,环保资金不足,因而导致很多农村环境基础配套设施达不到标准,大部分农村地区不具备污水无害化排放设备,无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还有的农村虽然采取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但是由于资金不到位,一些措施不能有效实施,导致已经投入的资金浪费,环境也没能得到改善。如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早在2009年11月就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但由于资金不足而缴不起电费,使得该设施接连停运。还有的农民由于知识的缺乏,对先进技术掌握不够而不能正确使用环保设施,不能有效利用资源形成浪费,导致生活垃圾、污水仍得不到合理的处理。

(三)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我国制定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虽然不少,但是许多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明显。农村面积大、农民居住分散、污染源不易查找、执法人员数量不足都给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带来了比较大的难度。同时,针对环境违法的惩治还不够严格,也助长了一些人环境污染的侥幸心理。有时,环保执法是跨系统、跨部门的工作,需要多个单位相互配合,个别单位存在的对职责规定认识不清、监管不到位、监管合力不强等问题,极有可能会导致在执法时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三、保护农村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随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面对目前农村的环境污染状况,迫切需要探索出成本低、效果好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首先,针对一些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状况,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知识宣传,使之在农民群众之间普及开来。譬如,可以把村民组织起来,开展环境保护讲座,使每个村民对环境保护有更深的了解,更加重视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保护。也可以在农村采取张贴标语、设置布告栏等形式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其次,为了形成人人保护环境、人人监督污染行为的氛围,可以设置举报平台,公开举报电话或信箱,鼓励农民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再次,在农村学校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从小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树立起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一些节日,例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开展一些相关活动,激发起学生保护环境的兴趣。(二)积极推广农业科技,发展生态农业要想减轻农村环境污染,倡导生态农业,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开发并推广先进的农业环保科技是非常有效的举措。譬如,推广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取代传统的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不仅可以使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污染减少,也可以加快农村发展,将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创建绿色乡村。

(三)增加农村环保投入,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治理

环境污染必须有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大力支持,环保投入的本质是对环境的补偿,增加环境保护资金和设施的投入是优化环境的重要保障。事实证明,环保投资达到GDP的1.5%才可使环境的恶化趋势得以控制,改善环境需达到2.5%,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虽然趋于递增,但仍然显著偏低,达不到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途径扩大环境保护资金渠道来源,除了财政资金的投入,还可以吸收社会资金的投入,共同参与到垃圾集中点、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建设和运营当中去,使环保基础设施发挥出最好的效用。

(四)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管,控制污染物排放

在许多农村,大的污染源往往来自于一些工业企业或大中型养殖场,因此,要对这些大的污染源重点监管。可要求工业企业必须建设配套的治污设施,如果单个企业治理污染成本太高且无法承受,可以将其迁至工业园区内,以便对污染物集中处理。对于大中型养殖场,首先应要求其远离人口聚居区,防止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其次还应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提高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减少对环境的直接危害。

(五)明确环境保护监管工作责任制,加强执法力度

目前,对环境负有保护监管职责的部门非常多,如环保、财政、交通、规划、国土、农业、林业、水利、卫生等,“多龙治水”的局面容易导致职责不清、监管缺位、缺乏合力,形成“有功都来抢、有过踢皮球”的现象。因此,各地应健全环保责任制度,明确分工,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各部门在履行监管职责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环境违法行为,应当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处理,需要联合执法的,应当组织联合执法,有关部门或单位应当积极配合,从而避免推诿扯皮、玩忽职守等现象。

参考文献

[1]邱立成.环保治污重心须向农村转移[N].经济参考报,2014-03-10.

[2]廖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成摆设—污水处理厂反成污染源[N].新华每日电讯,2014-04-01.

[3]张俊哲,梁晓庆.多中心理论视阈下农村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J].理论探讨,2012(4).

[4]陈琳.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1).

作者:马琳 单位:新乡市环保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