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改进建议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改进建议

摘要:近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不仅在国家税收、社会就业方面有很大贡献,更是富民的主要形式。而在社会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部分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缺失或执行力度不够,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削弱了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本文针对目前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内部控制现状,提出几点合理化的建议,以求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提高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改进建议

一、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一)普通缺乏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

民营企业内部部分高层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簿弱,只注重生产、销售、技术研发管理,轻视内部控制管理,有的认为内部控制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只要企业的财产物资没有流出企业,只要企业是盈利的,就无需内部控制,原来建立的内控制度也流于形式,导致企业经营中出现风险的系数增加,企业面对风险的应变能力也随之变差。

(二)企业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过于集中

民营企业一般是家族式管理,企业中重要岗位由家族成员或比较亲近的人员担任,在企业初始成立阶段,管理权高度集中,企业管理者“一言堂”,大小事务一把抓,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后,仍延续原来的管理办法,导致经营决策个人化、片面化,加大了决策过程中的风险程度。三权过于集中在发展初期,尚可适应,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无法适应对人才的更高需求,外部优秀人才无法进来,企业管理无法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因此企业无法借用外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来提升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企业内部与家族没有关系的有才能的人因没有晋升的机会,对企业失去信心,也会离开企业,不利于企业合理吸收和利用人才。

(三)民营企业缺乏内部审计机构监督管理

首先,我国在法律制度上没有针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有专门的政策法规和相应的监督指导条例,目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只能参照国有企业的方法和模式进行,不能结合民营企业本身的特点和经营实际情况,对企业进行有效合理的指导和支持。其次,民营企业因其自身的特点,诸如内部审计的理念不强,审计的独立性差,审计手段落后,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内部审计机构缺失,或者有审计机构但不重视,支持力度不够等等,这些都加大企业监督管理的难度。

二、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建立合理的内控管理制度

首先,民营企业一般为家族式企业,企业的经营权、所有权、管理权高度集中在一个或几个人手中,基于管理者自身管理水平的差异,对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审批权限、风险防控等事项缺乏法律方面的认知意识,无法制定全面的、科学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因此经营中的重大事项,一般没有经过集体决策程序,而是由管理者一人或几人决定,关键岗位一般是由家族成员担任,企业内部各权力部门缺乏应有的相互监督制度,容易产生舞弊行为。其次,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照搬其他企业的内控制度,没有根据其自身的经营管理特点,制定与自身经营管理相吻合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导致企业内部推行内控管理时得不到正确的指引,因此内控管理制度无法有效执行,公司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埋下了隐患。

(二)内部控制管理的组织架构不规范,各岗位职责与权限不分明

民营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责、权、利不清晰,企业初创阶段,高层管理者常身兼数职,这个时期是粗放式管理,董事会没有发挥有效作用;企业发展壮大后,内部管理分工越来越细,需要设置的专业部门越来越多,但高层管理者仍沿用原来的管理体系和经验,不能与时俱进,对各岗位的职责与权限没有进行清晰的定位,导致职能部门缺失、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各部门协调沟通困难。同时一些民营企业管理者基于成本费用的考虑,没有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内部监督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监督制度执行,有的一人担任多种工作,甚至是不相容职务,无法有效防止企业内部循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的管理模式由单一公司向多个分公司、子公司、集团化经营模式转换后,企业总部与下属各公司间的管控没有清晰的定位,诸如现金流、重大资产投资、费用限制等没有纳入集团内控管理体系,给企业良性经营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内部控制管理执行力度不够

首先,民营企业因其自身固有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在一人或几人手中,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理念的认识深度不够,对内控体系的熟悉程度不够,缺乏企业应全员参与内控管理的意识,因此从思想意识上弱化了内控管理执行的原动力。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岗位职责、权限不明确,过于形式化。具体执行过程中,因无明确的定位,各部门人员在工作中互相推诿,没有具体负责实施人员,延误工作,容易导致经营风险。最后,民营企业内控管理中缺少有效的、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强有力的问责制度。很多民营企业制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时,对企业内部各项业务制定的绩效目标过于粗放化,没有将各项考核指标细化、具体化,因此实际执行过程中,绩效考核无法与企业的具体业务合理匹配,弱化了绩效考核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最后导致企业内控管理流于形式。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成果也缺乏公平的考核,而企业相关制度中也没有明确规定惩罚机制,所以企业的规章制度无法约束企业员工,此时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四)内部控制管理的审计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上对民营企业的内审机构未作明确要求,部分民营企业未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也未指定专门人员来审计监督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一些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财务控制,指定的内审人员也属于财务人员,审计范围仅限于企业财务方面的审计,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技术研发、重大投融资决策、内控风险评估等均未纳入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中,没有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对公司经营管理全过程的监督作用。

(五)企业管理层对内控管理的风险意识不强

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管理的好坏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认知度不高。许多民营企业管理者过于重视利润指标,缺少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风险控制方法落后,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侧重于事中和事后控制,而对风险的事前预测和控制涉及较少。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公司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司将面对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从目前民营企业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对形势和市场认识不足、过于自信与乐观以及想当然的盲目扩张现象,其风险意识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更缺乏有效的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导致不少企业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

三、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企业全体员工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

提高民营企业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能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新的有力支持。而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一方面要创造适宜内部控制发展的环境,避免出现“一人掌权、任人唯亲”等传统落后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要提高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事先制定有远见战略计划,形成企业内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最后应该加强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内控管理意识,使其自觉遵守和维护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成为一种习惯。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及组织架构

针对目前民营企业内控管理比较混乱,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的现象,首先宏观方面国家出台具体的有指引作用的法律法规,为民营企业内控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其次民营企业内部应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的力度,为内控体系的完善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储备。

(三)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

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是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切实有效地执行的关键。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必须完整严谨,保证内审机构与其他机构相互独立,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所在,审计部门的职责不仅在于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具体实施,还应监督创造符合内部控制发展的条件,加快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四)加强民营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风险的防范意识

首先,民营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应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全面了解企业内控风险产生的原因,内控风险的形式,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企业内控风险评估,强化风险意识,在企业内部培育一个良性的、有助于内控风险预防的内部环境。其次,民营企业内部应树立全员参与内控风险管理的意识。内控风险不是单独企业高层或企业财务部应参与的工作,而是全体员工都应自觉参与进来的,企业应加强对全体员工关于内控风险各项知识的培训力度,将内控风险的管理与员工绩效考核相结合,强化企业员工的内控风险防范意识。

(五)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系统

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是优化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首先,企业应投入合理资金,购买先进设备,提高信息系统硬件设备的技术水平,保证信息系统使用的安全性;其次,应购买与企业内部业务特色、管理模式适合的信息软件,提高信息系统使用的效率;最后,企业内部应建立信息与沟通系统的相关制度,确定所需收集信息的范围及渠道,明确信息沟通的方式,保证企业内部信息的透明化,提高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效率。

四、总结

民营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在市场竞争日趋激励的前提下,在融资方式、资金成本、人力资源等方面,面临的压力较大,因此民营企业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能有效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资金成本等方面的风险,为企业作大、作强提供保障,同时也是应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风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史莉洁.浅谈民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8(27):131-133.

[2]张乐乐.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商论,2017(12):72-73.

[3]柳建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7(04):282+284.

作者:钟志芳 单位:深圳市和科达精密清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