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西方伦理精神

中西方伦理精神

[摘要]中西方在道德建设过程中,重视将民族精神与时代风尚相融合,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伦理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伦理精神。申西方伦理精神体现了中西方各自的道德文化特征,反映了申西方各自的道德精神风貌,为当代中国伦理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资源。

[关键词]申西方;伦理精神;比较

伦理精神,是指在某一特殊历史时期内,在某一特殊社会或社会生活群体中所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价值导向意义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在中西方各自独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迥异的、具有鲜明中西方民族特征的伦理精神。

一、家族主义精神与个人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决定了家史人们生存发展的根基,而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制度的封建宗法家长制使得家族主义成为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重要内容。家族主义精神的实质就是强调家族利益的至上性,要求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服从于家族利益,并且十分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伦辈分关系。由于传统中国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征,家族主义精神在家族内体现为“孝”,在国家层面表现为“忠”。“家族主义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善于顾大局、识大体的品性,养殖了人们深厚的家乡情感,促进了爱国主义的形成。”但家族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个性的发展,容易蜕变为封建专制主义。

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疆域狭小、濒临海洋的地理特征决定了以稳固的家族形式进行封闭式的规模化生产活动难以成为可能。而以个人为主体、以业缘为纽带的灵活机动的经济生产方式无疑开阔了西方人的视野,拓展了他们征服自然的空间,这种纯粹谋利性质的生产活动和流动的生活方式成为西方个人主义精神产生的土壤。普罗塔戈拉提出古代世界第一个个人主义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人”指有欲望的个体。这种个人主义主张在人己、群已、公私关系上突出个性自由和个人权利,保持个人对社会的独立性。西方个人主义精神虽然在中世纪基督神教的桎梏下一度生机不再,但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人主义精神得以蓬勃生长并成为西方伦理基本精神之一。发展、实现个人利益成了这个时期西方道德审视的出发点和总目的。霍布斯、爱尔维修、费尔巴哈等思想家一致认为,人的价值或人生目的就在于追求物质利益、满足人的种种感性欲求需要,外物都是满足自身需要的工具与手段。毋庸置疑,个人主义精神注重个人利益,强调个人价值,重视个人尊严,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但是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必然会导致利己主义,正如南京大学张风阳教授提出:“西方个性张扬(个人主义的张扬)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就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并非夸张的疑虑:就像无度开发自然会破坏生态平衡一样,对个人欲望边疆的无度开发会不会造成一种道德生态危机呢?”

二、中和主义精神与竞争主义精神

“和”历来被看作是中国传统道德极高的境界,而实现与达到这种境界的根本途径在于“中庸”之道。中和主义精神由于坚持中庸之道,注重社会和谐,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大同”观念和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中和主义精神蕴涵着一种子实而伟大的和谐伦理自觉,以自身和谐和人际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群体和谐并最终达到天人和谐的理想目标,从而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全人类乃至人类与自然有序地联系起来。但在实际生活中中和主义精神往往容易蜕变为“折衷主义”,并否认矛盾的普遍性,抑制了竞争精神的生长。

尽管西方的一些伦理思想家也有主张“中庸、和谐”的思想,如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认为“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但是在西方伦理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以竞争求生存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认为,人性是自私的,把个人利益置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是天经地义的,人们只有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这使西方人形成了浓重的个人本位观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主义因此成为西方伦理精神之一。竞争主义精神强调个人的主体性作用,激发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塑造了西方民族勇于进取和敢于冒险的性格特点。但是,过分强调竞争主义精神常常加剧个人主义向利己主义的转化,造成了西方社会中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孤独等种种弊病。

三、情感主义精神与理性主义精神

在家族主义精神和中和主义精神的规约下,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着眼点在于人伦关系的调谐,它以礼为准绳,以血缘关系为根基,以情感为纽带。它强调入伦关系的温情性,以情感和理性为调剂,甚至将情感凌驾于理智之上。它迎合了宗法社会温情脉脉的伦理情感需要,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情感心理原则,并演化为情感主义精神。情感主义精神增强了人际关系中的凝聚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是它也往往造成了人们以情感代替或超越原则和法律的弊病,成为法治建设的难题。

西方的个人主义精神和竞争主义精神,导致了西方伦理文化的着眼点在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企图通过对真知的把握,使个人在竞争中驾驭自己的命运,形成了西方重视知识和理性的理性主义精神。苏格拉底认为人是有理性的生物,人凭借理性思维获取知识,凭借理性成为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以理性作为其至善追求的核心概念,并将至善本身看成理性的自我展开。理性主义精神注重对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促进了西方民族科学精神的生长租自然科学的发展。但理性主义精神轻视情感的作用,忽视人情味与生活情趣,从而加剧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引发了人们的心理障碍,导致了家庭伦理的破坏和亲情关系的泯灭,甚至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四、尚义主义精神与功利主义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墨家和法家都曾有过功利思想,但由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重义轻利的道义论基本上占据着统治地位,因而尚义主义精神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尚义主义精神使得中华民族重道德、重气节、重操守的品性特别突出,然而,恰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由于过分强调道德生活的至上价值,忽视甚至鄙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尚义主义精神客观上也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和德谟克利特主张道德与财富并不对立的观点,认为占有、享用中等财富对道德反而有利。近代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则把个人利益作为道德标准,认为本性自私的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也就增进了社会公利。因此,个人的利益满足和提高是合乎道德的。18世纪英国伦理学家孟德维尔提出私恶(个人追求私利)即公利的观点,十分明确地表达了利即义的道德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换。一般利益就是各种自私利益的一股性”。以个人私利为中心的生产关系在道德论上表现为功利主义。可见,西方伦理学的主要特征是从利益出发,在利益的基础上讲义与利的统一,把道德与利益结合起来,认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是谋求某种利益的手段,谋求利益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功利主义精神促进了西方国家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客观上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西方现代化的实现。但是,功利主义精神由于过分追求个人利益,提倡个人利益高于一切,逃避了社会所规定的个人应负的社会责任和个人为社会应做出的贡献。这势必造成了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泛滥,从而危及整个社会和国家。

五、制欲主义精神与享乐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家族主义精神的本质,就是使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整体利益。从而必然要抑制个人自我利益的需求。尚义主义精神重义轻利,重视精神生活轻视物质生活。在这种伦理精神氛围中,制欲主义精神便应然生成。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精神,制欲主义精神贯穿于人们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在群己关系上,重群轻己;在公私关系上,抑私为公;在义利关系上,重义轻利;在两性关系上,认为男女情感是万恶之源,采取的是十分强烈的抑制贬损态度。制欲主义精神在培养人们高尚情操、抵制纵欲主义、维护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制欲主义精神由于过于强调“禁欲”而忽视了人们合理的欲求,压制了正常的人性发展。

西方个人主义的盛行以及对功利的追求必然会导致个人对自我利益特别是物质生活的重视,当物质享受被当作生活中极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目标时,享乐主义精神便蔚成风气。享乐主义产生于古希腊的爱利亚学派,是人们受到诵毁最多的一种哲学。伊壁鸠鲁是一位无神论者,他提倡人们要追求感官的享乐,但“他在生活中却始终行为高尚,特别是能够做到自我克制”。享乐主义精神形成了西方民族重视消费、重视生活的传统,但是,享乐主义使人们尽情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容易使人们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使本来就已经很紧张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更加紧张,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正如弗洛姆所说的那样,享乐主义使“我们这个社会里的人都是不幸的人:孤独、恐惧、抑郁、具有依附性和破坏性”。

六、民本主义精神与民主主义精神

在中国农业社会中,农民是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如果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民众失去了起码的生存条件,整个社会和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因此,民本主义精神便必然生成。民本主义精神主要包括。首先,国家的兴亡和政权的巩固决定于民心的向背。如《古文尚书》中认为:“民维邦本,本固邦宁。”《管子·牧民》中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其次,“民本主义”认为“民贵君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爱民、利民、富民、“博施于民”,才能贏得民心,政权才能稳固。《孟子·尽心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千古名言,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唐太宗李世民把君和民的关系比喻为水和舟,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

古希腊城邦制的特点和西方社会工商业的发达,成为最初的民主主义精神萌发的重要基础。作为近现代政治核心概念的民主,其基本定义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主义精神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价值本涵,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从本质上说,西方的民主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宣扬的民主主义精神不过是掩盖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遮羞布而已。但不可否认,西方民主主义精神中关于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合理成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七、等级主义精神和平等主义精神

家国一体的封建宗法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伦理纲常为核心,形成了强调封建等级秩序的等级主义精神。等级主义精神为巩固封建专制制度、维护封建社会秩序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等级主义精神扼杀了人们的个性发展,压制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扭曲了国民的人格,最终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障碍。

在西方历史发展中,与其民主主义精神相适应,也逐渐萌发和凝聚起平等主义精神。因为人人平等既是民主的前提,也是民主的应有之义。平等主义精神从古希腊时代起一直贯穿于整个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在客观上成为西方个人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基石,对西方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私有制下,平等只是一种虚幻概念,永远不可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