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区治安论文:社区治安监管系统探究

社区治安论文:社区治安监管系统探究

本文作者:胡培育韩春荣李兴孟作者单位:中共铜梁县委党校

铜梁县社区治安问题分析

(一)社区防控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社区虽然配备了四职干部,但主要是协助街道办做一些常规的日常管理事务,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普遍认为社区治安是公安机关的工作,主动参与社区治安防控意识不强(打印稿,2011);公安机关存在重破案、重打击、轻防控、轻管理的倾向,社区治安防控工作长期处于薄弱状态;司法机关虽进行了法制宣传,但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安防控工作较薄弱;政府重视社区治安防控工作,但更重视硬件建设,对居民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机制健全等方面还较薄弱。

(二)社区群防群治力量急需整合

根据社区治安防控的要求,铜梁社区近年来组建大量群防群治力量:一是专业保安队伍,承担各单位门卫看守任务;二是治安辅警巡逻队,在社区民警的组织带领下,主要开展社区小巷治安巡逻和卡口堵截、检查、守候工作;三是小区治安保卫委员会,主要由各居民委员会成员担任,参与收集、报送涉及社会稳定和治安问题的情报信息;四是治安志愿者队伍,主要参与维护治安秩序、小区巡逻、法制宣传等工作;五是以承包人身份出现的专职安保队伍,如助动车、自行车看管公司等。但各群防群治队伍没有统一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未能形成合力。同时,缺乏有效监督,缺乏内部监督、考核力度,常有坐岗、睡岗、脱岗现象发生,使防控机制脱节。

(三)社区治安防控存在死角

一是社区死角:由于“高楼化”,邻里彼此疏远、关系淡漠,缺乏“社会资本”使一些人缺乏责任感,失去传统守望相助作用;二是心理死角:转型期社区居民对不良行为和犯罪现象但求明哲保身,助长了犯罪分子的气焰;三是空间死角:住宅、商店、宾馆、办公大楼等高层建筑过密,容易形成居民区的空间死角;四是时间死角:上班时间的住宅区和下班之后的生产、办公区出现监护空档,形成时间死角。

(四)流动人口带来治安挑战

铜梁属主城近郊县,便捷的交通又为流动人口提供了方便,也给社区治安防控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对流动性强的人员、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重点防控对象的登记、掌控不到位。对外来人口缺少具体有效的管理和教育。

(五)警力、经费、装备不足

警力不足一直是制约社区治安防控,治安防控工作对人口管理、熟悉辖区情况等难以完全到位,对指导治保会、群防群治组织等工作缺乏有效措施。在警力短缺的背景下,目前还没有形成调动社区力量对社区治安防控队伍加以有效整治。由于经费等原因,基层派出所的装备还比较落后。

社区治安防控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对策

社区治安防控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是从源头上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的有效举措。目前,铜梁县公安部门和各社区为适应社区的发展要求,正在积极探索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实现治安防控工作市场化、社会化、群众化的新途径。我们所要建立的治安防控体系是:通过完整配套的人力、物力与技术措施,党委、政府领导,综治机构组织协调,公安为骨干,社区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区治安防控为重点,以科技手段为后盾,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配套,预防、阻止和控制违法犯罪行为及其结果发生的工作系统。通过实行社区治安防控网格化管理体系,努力实现解决社区警力不足的困难,实现警力与民力有效结合;解决社区治安防控中的“死角”,实现社会治安全覆盖;解决公安机关技防设施薄弱的问题,实现“科技强安”的目标;解决社区治安防控工作薄弱的问题,有力推动社区大防控体系的形成。

(一)划分治安责任区,落实网格责任制

社会治安管理的触角往往只到社区,没有延伸到群众身边每个角落,在信息获取、危机应急、矛盾调处等方面存在一定盲区,网格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以管理的精细化来实现全覆盖的目标。铜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起“一体化指挥\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打印稿,2011),负责网格化管理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和考核等工作。区域管理网格化。把社区科学合理地划分为若干网格,并将社区所辖驻地单位、公共服务场所、物业管理机构、社区民间组织、居民楼院、商务楼宇、市场、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统筹归类为各个网格。铜梁公安局根据现有警力和社区的实际情况,将网格划分为大、中、小三级防控网格。大网格以派出所管辖范围为界,划分为二块;中网格以派出所辖区自然居民区(村)和路段为基础,按照公安部“处警5分钟内到达现场”的要求为范围划分六块;小网格以街道现有居民区(村)为基础,包括周边道路一侧连接街面为范围,划分为280块,统一编号便于管理。组织设置网格化。按照“有组织框架、有工作机制、有责任目标、有查究措施”的“四有”标准,将社区“两委”领导与社区干部分成若干个网格工作小组,在每个网格都建立党组织,健全网格化组织体制。纵向上,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支部)—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的领导体系;横向上,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所在单位党组织—党员志愿者队伍”的工作体系,着力构建全覆盖、无缝隙的社会治安防控网格化管理体系。工作任务网格化。把各项工作分解到工作小组,做到“定格、定人、定任务”。重点在网格化管理服务上下功夫,把社区在原有网格划分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设岗定责、服务到户,让群众知道有话跟谁说、有事找谁办,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责任落实网格化。根据不同管理对象的特点,分类制定管理服务措施,在明确网格区域、网格责任人和网格服务团队的基础上,使群众诉求在最短时间内得以解决。在上述三级网格构架下,实行网格责任制:大网格由派出所所长为责任人,中网格由派出所警为责任,小网格以社区民警为责任人。社区各网格通过网格民警,依靠社会和社区中各类群防群治组织开展治安防控工作。

(二)整治网格资源,建立巡逻队伍

“嵌入”志愿者队伍。社区发展的根本在于不断满足居民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向德平,2012),因此社区管理必须面对不同公众的多种需求。社区成立治安防控巡逻队,以满腔热情尽己所能、不计报酬服务社会、恪尽职守努力践行网格社区,为建设网格社区做出应有的贡献。义务巡逻队员每天由1名社区干部\社区民警带领,6名巡逻员分时段巡逻,负责本社区的治安防控,严防盗窃、抢劫、抢夺等犯罪案件发生,检查安全隐患、清查外来人口、访查、盘点人口和可疑人员,宣传法制知识,协助派出所抓获犯罪嫌疑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施“流动警务”。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打击暴力犯罪、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上,老百姓身边的派出所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流动警务改进常态巡控模式,实行重点部位“守望式”、重要路段“巡线式”、重点地区“辐射式”、派出所辖区“流动式”等的具有铜梁特色的巡控模式,并在人流密集场所、繁华地区、重点要害部位设置了8台流动警务车,打造老百姓身边的派出所。

(三)加快硬件建设,夯实防控网格保障

推进政法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人口服务管理、矛盾排查化解等信息库,逐步实现社会矛盾排查化解、人口服务管理、突发事件处置、执法办案等业务的网上协同。建立“一网四级、一级多格、一格多员”的网格化社会管理治安防控平台,组织辖区派出所、乡镇街道、社区、单元格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不定期的清理清查工作,全面提升预防发现、快速反应、有效控制、整体协作的能力水平。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一方面建起覆盖全社区的数字化监控网,为实现发案少、破案率高提供了技术和设备保障。根据社区布局、地理环境和治安特点的实际出发,在城区的公共场所、公共交通系统和案件多发点及主干道均安装了街面监控探头、视频监控系统,为及时发现和精确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建立起应对处理机制,形成了严密的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体系。在全县建立了“三线”视频卡口系统,内线沿城区设置19处监控点,中线周边乡镇设置44个监控点,外线在边界各进出主要路口设置的21个监控点,“三线”视频卡口实现了对社区全面封控。另一方面要用活这些设备,在社区组建视频监控值机队伍,实现(特殊情况)视频图像24小时值守;党政机关等重点单位和水、电、气、热、油等基础设施、重要部位视频监控设施全覆盖;巡逻车、流动警务室全部安装车载无线视频图传系统。

(四)拓宽利益诉求渠道,构建可持续治安防控网格

社区治安防控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的根本,在于拓宽利益诉求渠道。拓宽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渠道,将矛盾化解在社区网格。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当前基层的许多社会矛盾,正是由于利益分配不合理造成的,冲突很多时候是由于不尊重居民的意愿和损害居民的利益造成的(钟庆君,2011)。解决多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问题,创建公平有效的协商博弈平台,将相关群体的利益诉求纳入和平协商的机制轨道,可以说迫在眉睫。只有为各阶层创建有效的利益博弈平台,提供有效的利益诉求渠道,通过舒缓而不是堵塞的手段解决问题,才有利于将社区治安矛盾化解在基层,缓解基层政府治理压力,成为社区治安防控网格化管理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