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态农业技术种植结构研究

生态农业技术种植结构研究

1生态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1.1生态农业的内涵生态农业概念

的提出在我国已有40余年的历史,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农业是以先进的农业生产理论与农业生产技术作为依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我国生态农业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2)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中的精华进行继承和完善;3)发展科技、劳动、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体系;4)保护资源与农村生态环境;5)保障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6)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7)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应用。

1.2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的特征和传统农业相比有着很多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农业理论综合了多学科、多专业的优秀理论成果,其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2)生态农业以促进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发展目标,更注重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3)生态农业既要继承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精华,也要吸收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在技术体系上更加优越和完善;4)生态农业在生产管理方面更加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作用,管理模式更加灵活有效,也更注重各结构部分间的协作关系;5)生态农业在各产业的整合方面也有着自身的优势,更加注重不同产业间的相互作用,与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容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提高;6)由于生态农业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同时也符合环境保护的总体发展要求,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广阔的推广空间。

2立体栽培的种植结构分析

生态农业理念要求农业生产中要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进而实现对包括土地资源、灌溉用水等农业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立体栽培的种植结构是十分有效的措施。立体栽培的种植结构因不同地区的实际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但通常都会采取不同农作物的间、混、套作或轮作的方式,通过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特征以及不同农作物间的相互作用,提高种植区内的农作物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立体栽培种植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2种类型。

2.1利用农作物生长对空间占用的特点,优化种植结构

不同农作物由于生长特性的不同,在栽培过程中其对生态空间的占用也不同,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将不同作物进行合理的搭配间种。例如,可将植株较高且对阳光需求量较大的作物与植株较矮且喜阴的作物进行间作,并通过合理搭配使其与土壤肥力相适应,以充分利用生态空间。同时,一些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的气味或其他物质能够起到预防共生作物病虫害的作用,将这类作物进行混种能够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并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在提高农作物产量与效益的同时,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实现生态农业追求的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桑树与粮食作物间作、棉花与红薯间作等。

2.2利用农作物生长期的不同,优化种植结构

不同农作物的生长期有所差异,单一作物的种植往往受到作物生长期的局限,不能有效利用劳动时间,对于生产资源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浪费,同时当作物收获后所剩余的叶、秧、秆等,往往被丢弃或焚烧处理,也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根据土壤肥力情况与作物生长习性,选择不同生长期作物进行混种或错时种植,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农业劳动时间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生长周期短的作物收获后其残余的叶、秧、秆等通过相应处理作为天然肥料,为其他作物提供养分,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丢弃、焚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也节约了生产成本。除此之外,现代生态农业还将种植、养殖及农民生活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沼气池的利用,形成一套清洁环保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将农作物种植的残余料加工成养殖饲料,同时将牲畜排泄物及其他环节产生的垃圾进行发酵生产沼气,沼气可以为农民生活提供必要的能源,也能为温室种植及牲畜圈舍供暖,同时沼渣经处理还可作为农作物的天然肥料,这样就有效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源及产生的各类物料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小结

利用生态农业技术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不仅有利于土地资源与生产空间的有效利用,对于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优化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节约农业生产资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是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符的,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我国农业经济整体健康发展的必然途径,走生态农业之路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谢静 单位: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农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