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当代农业创建地方支持路径

当代农业创建地方支持路径

一、象山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随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三大战略的带动下,象山农村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新格局。“十五”以来效益特色农业发展较快,水产、柑橘、杨梅、蔬菜、浙东白鹅、特种养殖等主导产业优势凸现。农业总产值稳步增长,由2000年的35.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5.2亿元。2006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66.55亿元,同比增长16.5%;农业增加值28.03亿元,递增3.81%;农村居民全年人均总收入9924元,同比增长9.7%;人均可支配收入6612元,同比增长7.5%。

(二)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增长缓慢,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自2000年以来,象山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较小,发展仍滞后于二、三产业,其主要原因在于渔民海洋捕捞量的逐年下降。在2000年的时候,海洋捕捞产量就有46.44万吨,到2006年还只有45.28万吨,产量有所下降,且油价成倍上升,捕捞成本大幅提高。由于渔业在象山农业中占比很大,因此,渔业发展的缓慢直接导致了农业增长率的下降,2000年以来农业增长率远远落后于GDP增长率。

2.农业投入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761元,农村居民为4101元,相差5660元,而到了2006年,这一差距就已经达到了10357元。比较宁波各县(市)区,2006年象山农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612元,处于全市末位。从财政资金支农情况看,政府的支持力度在逐年增加,但比较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比重却有所下降。由于财政资金支农缺乏必要的联动,形不成合力,农业投入的后劲显得不足。

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象山县是海洋渔业大县,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3%以上,但是大量的海产品以直接销售和单纯的冷藏销售为主,进行深加工的只有少数几家企业。由于缺少品牌和科技含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受到严重的制约。一些政府和金融机构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由于自身管理的问题,经营不善,市场拓展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一直打不出自己的品牌,最后造成企业破产。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一)金融支农情况

1.人行象山支行在做好加强信贷支农“窗口”指导工作的同时,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支农再贷款1亿元,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的导向作用。灵活运用支农再贷款资金,通过农村信用社重点解决农民从事种植、捕捞、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储运等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

2.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截止2006年末,在金融机构各项短期贷款中,农业贷款余额已达8.58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达到10.77%。到2007年9月末,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已经达到12.11亿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19.71%。

3.农村信用社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截止2007年9月末,农业贷款已达到12.08亿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21.7%,农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99.76%,在信贷支农上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农村金融市场信贷资金供求分析

1.资金需求不断增加,呈现出多元化取向。一是贷款需求由传统农业生产向规模种养殖业转变。二是贷款用途由农业向农村工商业转变。部分农户开始向个体工商经营、运输、仓储、水产品加工等领域发展,贷款需求较为迫切。三是贷款期限由短期向中长期贷款转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周期进一步延长,效益回收一般至少要一年以上。由于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主要是活期存款,缺乏稳定性,从控制信贷风险角度来说,存款和贷款的期限结构是难以匹配的,造成了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期限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2.金融供给滞后,资金供需矛盾加剧。表现在:金融产品单一,难以满足日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信贷供给相对不足,农户资金需求满足度不高;贷款利率和期限设置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户贷款期限、金额与现实不符,期限管理与现代农业生产周期不统一。

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域金融网点大幅收缩,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从象山县金融机构来看,农业贷款主要涉及象山县农村信用联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家。其中,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面窄,政策性支农信贷功能发挥不充分,信贷支持也是仅仅在与粮棉油生产相关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加上考虑抵押担保因素,普通种养殖户难以贷到款。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为防范风险和适应乡镇行政机构改革,撤并了部分基层的农村信用社分社和行政村信用服务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服务效率。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原因,包袱重、机制不灵活,加上竞争的加剧和强调信贷风险的控制以及商业化的运作,普通农民贷款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2.农业投资需求总量加大,资金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在农业投资需求方面,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一些大的水库、河道、海塘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对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业信息教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等建设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难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难以吸引社会力量,目前主要靠财政投入和农村信用社为主,其它投资渠道不多,资金供需矛盾显得比较突出。

3.信贷资金结构不合理,农户小额贷款问题难以解决。一是随着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各家商业银行都加强了信贷风险的控制。农业是弱质产业,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它的高风险性,而商业银行在转轨过程中,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都集中实施“大客户”策略,停止了“三农贷款”。二是随着农村信用联社改革的深入,商业化趋势加强,同时也强化了信贷风险的控制,而农业贷款具有金额小、笔数多、贷款点分散和工作量大等特点,造成了农民难以获得小额贷款,农村信用社支持“大户”趋势开始明显。三是抵押担保难。农村有着广泛的土地、房产资源,因集体土地无法流转,农村房产不能用于贷款抵押,农户小额贷款的抵押担保问题难以解决。

4.农村资金严重外流,“非农化”现象严重。目前,象山县农村信用联社是信贷支农的主力军,其余的金融机构也只有农业银行和农发行少量涉及农业贷款,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只吸收存款,而农村信用联社又要面临与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激烈竞争,市场份额难以扩大。邮政储蓄的只存不贷,虽然近期开始开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但是还只是处于探索阶段。这些机构吸收存款后资金通过不同形式上收,形成对农村地区资金的抽离。

5.正规金融在农村的制度安排缺陷导致民间借贷的活跃,农民的融资成本提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的自主利率定价政策造成金融压抑效应,并且贷款程序复杂,透明度低,农民贷款意愿受到抑制,转向民间借贷,以满足融资需求。据调查,在金融机构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之后,象山民间借贷年利率现已达到24%,隐藏着极大的风险。民间借贷在缓解农村资金供需矛盾的同时,也大幅提高了融资成本,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6.金融产品单一且创新不够,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多元、精细化需求。一是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不全,突出表现在农民投保难、担保难。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意提供农业保险业务。农村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民将损失惨重。再者,农产品多以时令鲜活为主,运输、贮存过程风险也很大。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度大,赔付率高,保险公司也往往不愿意承保农业险。二是金融产品单一,在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与运用上远远落后于“三农”需求。农业生产的新变化给金融服务带来了新问题,金融服务面临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