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推广历程及相关问题

农业推广历程及相关问题

1我国农业推广模式历程

我国古代就有了农业推广机构,秦汉时期,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劝农官制度,如秦朝的“治粟内吏”,汉朝的“大农令”就是朝廷分管农业的官员,这种制度强调教育在农业推广中的作用,通过劝导、示范、培训和推广来引导农民种地。近代我国对农业推广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5年章之坟、李醒愚著有《农业推广》一书,同年孙希复编写了《农业推广方法》,这些书都是介绍国外对于农业推广的理论构建以及实践的历史经验。1949年以后,由于国内人口激增,农业技术落后,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许多人处于灾荒中,于是农业推广学在国内迅速得到发展,杨世谋(1986)从比较教育的角度编写出《农业推广教育概论》(杨世谋,1987),张仲威、许无惧、陈建超(1988)在中国高等学校创建了农业推广专业,并组织全国20多所农业院校教师编写了《农业推广学》教材(许无惧,1989)。李小云等(1993)编写了《农村推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王德海等(1994)编写了《推广学—农业发展中的信息系统》,高启杰等(1994)编写了《农业推广基本概念与方法》,中国农业大学高启杰博士结合自己的博士论文和在德国进修之机会,回国后又写出《现代农业推广学》(1997)一书(高启杰,1997),从农村发展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农业推广的理论问题。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老师还根据国际项目的经验,引入“参与式”推广方式,为农业推广增添了新的思路。建国以后农业推广更加受到了国家的重视,1953年国家制定了《农业技术推广方案》保障了农业推广机构和人员的设置,形成了以技术骨干为核心的农业推广信息网,1966~1976年,湖南省华容县创办了县办农科所,公社办农科站,生产大队办农科队,生产队办农科组的试验,这就是“四级农科网”组织体制,1979年以后,是以县农技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技站为纽带的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农技推广组织体制。1990年以后,我国农业推广机构达到22万家,拥有大约92万的农业技术推广员,并形成形式多样的推广模式。陕西省宝鸡市的“农业专家大院“模式,它是宝鸡市人民政府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聘请一些农业方面的专家,专门以县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针对该地区的特色产业进行辅导,对优秀农产品进行推广和示范,使农户得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政府专门为他们设立工作室,里面有培训教室,实验室,试验田,示范田等,农户可以方便的找到专家,专家也可以直接辅导农户,直接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使农民的问题不会耽搁。福建南平市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是1999年南平市把党政机关和科研所农业方面的专家直接派到农村,直接给农户服务,他们带资金,带任务,带项目下乡,允许他们进行技术经营,取得合理收入。他们在原单位的职务,工作关系不变,但考核是以“科技特派员”的业绩为标准,这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也促进了农业技术的传播,这种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西部地区。全科农技员模式:按照2010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建立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点,推行农业科技特设岗位计划,在以种养业为主的村设立一名全科农技员”的要求,结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围绕种植、养殖等高效产业,在房山、通州、大兴、密云、延庆等5个区县先期选聘和培养了506名村级全科农技员,2011年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将再增加533名全科农技员,实现“千人千村”的目标。为了强化对全科农技员技术服务效果,以及市级和区县等相关管理部门对全科农技员管理、培养和监督考核方面实施情况,每年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采用随机抽样等多种调研与评估方法,掌握、分析全科农技员需求,开展对服务对象服务效果评估考核,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管理、培养和考核办法,为全科农技员更加高效地开展工作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提供保障。

2我国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金欠缺

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固定的收入,政策执行很不到位,一些地区为了搞政绩工程,暂时拨给农业推广人员一些资金,当上级检查结束后,资金就很难到位,加之农业见效慢,很多领导干部挪用资金。

2.2农技员

目标地位不明确,不知道哪个是自己的上级组织很多农业推广人员不知道自己的上级组织是谁,自己有困难也不知道向谁询问,自身的技术水平也不够,很难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而且大部分农技员不能达到对农业方面全通,只精通一个领域,所以不清楚自己的定位。

2.3工作条件差

大部分地区的农技员工作条件非常差,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没有自己的试验田,没有固定的通信方式,这样无法有效开展工作,联系农户也非常的困难,达不到辅助农民的效果。

2.4缺乏考核与激励机制

大部分农业推广人员没有进行过考核,更没有激烈措施,这样很难激发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我国现有的推广体制只知道由上往下传递命令,不知道如何有效激发底层推广人员的需求,造成后劲不足。

2.5信任危机

近8成的农户认为自己的技术比推广人员的技术高,无需向推广人员徇问,农民由于意识的保守,不太相信陌生人的意见,而且农业本来就是长期性投入,如果品种或方法不对,很可能造成损失,所以推广人员的推广很难在实际中发挥用有的作用。

3我国推广模式解决的途径

3.1保证工资的发放以及工作条件的改善

办公条件和设备的简陋,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农业技术推广员办公的效率以及对农户的培训效果。而且工资发放的速度与数额,也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有关部门要及时发放和改善农业技术推广员的工资与工作条件。

3.2规范农业推广员的管理与考评

对农技推广人员实行专门化的管理和考评,使考核透明化,特别是可以施行四级考核,即农业局考评,村委会考评,农民考评,自身考评,利用四级考评来缺定农业推广人员的工资。其中农户的参与是关键,如何让农户参与到考评之中,真正发挥农户考评的主导作用,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不能让考评流于形式,否则这个政策将会在执行过程中扭曲变形,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考评办法,切实落实,让农技员时时处处有危机感,才能有效对农技员进行公正评价,只有这样农技员才能更努力的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被广大农户所接受。

3.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技员的技能

基于现有农技员知识的短板,难以满足农民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需要上级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培训方法,不断提高农技员基本技能。如多举办专业技术指导培训以及对实用技术的培训,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定期或不定期集中开会,集中为其讲课。应该尽快建立起专家库,深入第一线,加强联系人与全科农技员的实地联系。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培训需求,为农技员提供更多的技术培训机会,增强其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农技员素质,提升其服务水平,有效地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收。项目来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推广评估功能研究室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