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革新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革新

1以赛促教,以赛促改

1.1积极推进一体化教学

学校开辟了从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全开放”实训室。每周有一天时间给学生安排上基础文化课,比如语文、数学、体育等。其余四天安排上专业课。专业课教学全部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如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电子CAD、SMT、电子电路制作等专业核心课程,安排专门指导教师在实训室上课,学生按需使用,随时保证学生选择实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训练、研究和创造的环境,有力保障学生日常技能训练顺利实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1.2推动教学内容改革

以每年全国技能大赛项目书为指引,结合我校实训设备和师资水平,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了SMT实训、电子CAD抄板等实训项目,使我系的教学内容与本专业的市场需求相适应。

1.3促进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

对电子类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将课程按照基础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三层次递进构建课程体系,将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学校、企业、社会的各个教学环节上。基础能力着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实施。专项技能训练阶段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安排在二、三、四学期实施。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常用的技术,要求学生在实践环境中能运用一项或几项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创新能力以实际或模拟(仿真)实际对象为背景,安排在五、六学期实施,着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综合运用

2培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训还是割裂的。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我校采取理论教师下工厂企业工作,实习教师理论进修的方法,大力培养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随着进一步深入推进一体化教学,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还在加大。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①让新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子,采用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②将理论课老师和实训课老师的工作岗位定期轮换,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③要求教师每年完成一件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实践作品,并对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④每年开展教师技能大赛,引导教师提高实践技能;⑤鼓励教师申报各级科研课题;⑥让专任教师跟随学生下厂实习锻炼,到企业拜师学艺;⑦出资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⑧聘请国有大中型企业退休专家、高工和技师来我校兼职。

3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实训场所

实训场所是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操作的重要地方,也是专业教学设施和仪器存放的地方。加强实训场所的建设,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条件。有了充足、规划合理和干净的实训场所,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为满足一体化课程实验和实训教学的要求,我系坚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不断开发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建立了一批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环境、设备齐全、软硬件配套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构建了集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实训、专业实训、半工半读、技能鉴定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课实训教学平台。

3.1校内实训设备

为了配和一体化课程的顺利进行,根据各专业和课程的需求,共组建了17个实训室分别是:模拟电路实验室1个、数字电路实验室1个、电工电子实训室2个、电子产品装调实训室2个、印制电路板制作实训实训室1个、电路仿真和模拟实验室1个、电子CAD实训室1个、电子工艺实训室3个、移动通信实训室1个、家电维修实训室1个、空调与制冷实验室2个和1个PLC实训室。1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都是按工业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而设计和实施的。各实验实训室之间相互分工和密切联系,满足了本系所有一体化课程从焊接、器件检测、电路分析、电路图的绘制、电路板的制作、电路仿真、仪器仪表的使用以及电路组装和调试的教学需要。

3.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在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我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更好地推进我系一体化实训场所建设工作,确保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专业实训和半工半读等工作落到实处。多年来,我系积极与各大企业联合,开展校企合作。目的就是为一体化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了解企业的需求、体验企业的管理文化。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实际需求零对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4一体化课程改革

4.1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

通过深入调研、严谨分析论证,吸纳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锐意改革,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以“2+1”校企合作模式为主线加强专业建设。以项目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引领、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对接电子信息企业岗位群,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精心设置情境组织课程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大力促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的校本教材开发模式,以职业性、前瞻性、实践性引领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面向电子信息行业第一线的、综合应用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4.2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4.2.1建设精品课程、核心课程

通过对行业企业的充分调研分析,进一步明确职业岗位需求,引入电子行业企业标准,聘任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做中学,做中教”的一体化教学理念,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完成《电子工艺与技能训练》、《电子电路制作》、《电子CAD项目训练》3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并将《电子CAD项目训练》打造成校级精品课程。

4.2.2校本特色教材建设

根据专业教学和岗位培训的要求,按照“理实一体化”课程要求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重新序化课程内容,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编写具有中职特色、以实际工作中典型案例为依据的校本特色教材。

4.2.3完善课程标准建设

根据课程特点、实验实训条件,结合顶岗实习企业具体情况,同企业一起制定本专业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基本条件、课程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教材和参考书。

4.2.4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

考核学生的学习突出技能,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与企业共同制定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的评价标准和质量监控办法;制订学生评教体系,由学生对实践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以改进实践教学;拟订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训课程的评价标准,将企业评价引入教学评价中;将毕业设计环节与顶岗实习有机结合,以顶岗实习的操作能力、生产能力、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等作为考核要求。为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构建过程评价体系,弱化传统的期末考试,加强过程评价,采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考的评价方式,强调多层面、多角度、多方式和多层标准,学生质量评价以能力水平为主要指标,重视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考核。

作者:姜有奇曹巨江单位: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