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基本策略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基本策略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发展基本态势与主要问题

(一)学科发展形态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雏形多数是通过学科合并、外部引进等方式形成,属于学科的“外延式”发展方式。它一般是通过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空间的扩展等方式实现,实质上还是一种粗放型的规模增长,强调外在资源的补充、供给的扩大和资源配置的增加。“十二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已经由外延式的规模扩张逐渐步入到内涵式质量提升的重要阶段。内涵式发展强调质的转变,追求办学层次和水平,突出高校内在资源的优化整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经过一段时期的办学实践,学科格局和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在结构转型和内涵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科也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学科的内涵发展主要是通过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布局、调整学科结构、提升学科内涵等方式实现,它侧重于学科融合、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特色的形成和学科质的提升等。同时,学科内涵发展阶段也是对第一阶段外延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复建设、管理分散、文化冲突等问题的纠偏和整改,为学校转型发展夯实基础和积聚能量。

(二)“实体性”学科布点较少

学科力量相对分散在人才培养体制上,我国研究生教育以学科为实体组织,本科生教育则以专业为基本单元。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研究生授权学科点普遍较少,而本科专业布点大多涉及多个学科门类,因此在谈论学科时,时常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及《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等之间寻求对应关系。按照学科门类或专业类整合本科专业,加上原有合并学科间的融合需要较长的办学时间,客观上学科力量相对分散。这类院校在学科项目申报中,时常不得不整合分散在不同院系的学科、专业资源以争取获批立项,但在实际建设时又会造成资源的分散和重复建设。一些办学历史较短的院校,甚至在本科专业上仍然存在专业方向过细、专业方向不稳定、核心课程开课不全等低层次问题。

(三)学科布局不够合理

与转型发展需要有较大差距学科布局合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结构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为时势在变,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因素在变,学科布局也必须随着办学使命的变化而做出合理调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学校学科专业结构面临着再调整与再优化问题。当前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学科专业结构同型化问题,学科特色不鲜明,传统学科比重偏大,应用性学科、职业技术性学科比较薄弱,这为学校转型发展带来一定的难度。一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招生压力等原因而盲目扩张,加上办学定位不明确,造成一些不适应转型发展需要的专业“尾大不掉”。“结构随战略而变”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组织结构只有根据战略的改变而灵活变化才能够更好地完成组织的使命。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坚持办学特色,坚持传统特色与创新优势相结合,合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当前急需直面的问题。在当今社会转型和高教转型的时代境遇下,高校的转型发展已经容不得长时间的自然催变,相反,表现出明显的形势“倒逼”改革特点。

(四)资源投入相对不足

学科综合实力不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学科建设工作存在认识不一、定位不准、路径不明、成效不显著等问题,学科综合实力不强。地方政府对本科高校的经费投入一般按照学生数和教工数,采用相对统一标准,而不考虑具体高等学校类型。而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经费需求上丝毫不比理论型人才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训和实验教学环节,硬件投入高,教学成本高。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基础差、底子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学校自身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弱,地方政府受财力限制,支持地方本科院校的资金总量不足、力度不大,许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采用的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特定时期在鼓励地方办学、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整合办学资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政府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较大,这些因素制约了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投入。在重点学科立项上,这类院校或多或少有若干学科获得省级重点学科立项,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扶持性的指标划分,并非高校间完全同台平等遴选的结果。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方略

(一)科学定位与谋划

学校顶层设计要“顶天立地”“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立足于办学理念创新,统筹谋划,做好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因为学科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和谐的、持续的发展模式。纽曼曾指出:“学科作为一个组织,不是一架静态的机器,而是一个演变着的社会系统,学科发展也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这就决定了学科发展规划必然是一个‘形成性概念’,存在着‘持续调整’的需要”。学科规划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从战略转型的高度谋划学科发展,站在学科前沿,要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立地就是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面向地方文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通盘考虑本校学科基础、专业布局、条件建设、现有优势等方面实际情境,找准差异发展、错位发展的正确方向。毕竟,大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大学使命的效度,而非大学口号的响亮度。学科布局不能脱离原有的学科基础,优化结构首先要在传统学科布局的改造上着手,新兴学科要瞄准发展需要并考虑与传统学科的关联性,不能盲目布点。

(二)创新学科建设思路

走“重点突破、点面结合”的学科发展道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或老牌本科高校,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综合实力较低、基础比较薄弱、可调动的资源较少,在实施学科发展战略时,必须创新学科发展工作思路,走“重点突破、点面结合”的道路。学校要严格控制学科规模,优化学科结构,在推进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集中人力、物力打造若干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促成这些学科早出成果、出好成果。学校要在特色上做足文章,牢牢把握区域经济产业和地方文化优势,结合本校学科发展实际,在现有优势学科基础上,整合和挖掘教育资源,努力打造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努力打造若干集中体现学校特色的学科。若脱离办学定位,追求所谓的“综合化”、“大而全”和“巨无霸”,结果只能是“臃而不壮”、“浮而不实”。

(三)理顺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建构以课程为着力点的生成型专业设置模式我国传统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学科之下设置专业。2011年和2012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新的学科目录和本科专业目录,学科与专业对接机制相较之前有所改进。但专业依然是组织本科教学的基本单元,学科则是研究生教学的基本单元。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研究生学位点普遍较少,许多高校似乎难以找到学科建设的着力点。如果就学科论学科,那么学科建设将缺乏活力,所形成的课程也将是学科型课程,不能完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此,需要理顺学科与专业的关系,打破学科、专业、课程三者间的传统逻辑关系,构建以课程为着力点的生成型专业设置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以跨文化视野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开发跨学科课程,打破“先专业后课程”的逻辑关系,以课程的合理组合创生专业,构建生成型的专业设置模式。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也使学科建设有着力点并直接面向人才培养需要。

(四)围绕转型发展任务

大力发展应用性学科、职业技术学科,推进专业学位点建设相较于研究性大学学科完整性、学术性、理论抽象性、原创性,地方院校侧重于学科的应用性、特色性和创业性。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在强调必要的学术性、基础性的同时,更加注重面向市场的实际应用需要和未来实际发展的需求,注重应用性学科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更新。要紧紧围绕转型发展任务,适度增加应用性学科、职业技术性学科的布点,根据新形势积极改造传统性、基础性学科。在学科建设要素上,按发展需要拓展学科方向,形成特色鲜明的主攻方向,大力开展应用性研究,引进和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高水平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学科队伍。在研究生教育上,地方院校应侧重于专业学位点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地方院校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行业优势,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多为当地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五)走产学研合作之路,深化校地联动

早在1862年,美国国会颁布通过了《莫雷尔法案》,掀起了“赠地学院”运动浪潮,加深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大学不再是在“象牙塔”中“孤芳自赏”,而是以全新的姿态,直接地为社会服务。“威斯康星思想”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为高等教育直接为社会服务功能形成的标志。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曾在全国交叉科学学术讨论会上说道:“科学的突破点往往发生在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地方院校要充分发挥其区域优势,利用好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途径,建立学科与产业协调发展的纽带,以学科带动产学发展,通过产学研的协调发展反哺学科发展所需资金等资源需求。将学科建设与区域社会文化发展积极结合起来,探索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机制,共创高校与地方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六)创新学科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集中资源办大事的机制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内容多且复杂,既需要改革的锐气、韧性,更需要细致谋划。从组织理论角度上讲,学科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组织。美国著名教育家伯顿•R•克拉克曾指出:“学科明显是一种联结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科问题的本质就是学科组织问题。地方院校由于办学形式复杂,学科组织、文化、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割据”状态,地方院校要根据学科演进逻辑,在充分研究学科分化与综合现状的基础上深化“学院制”改革,在完善科层学科建制的同时,积极创建各种形式的研究中心、研究所等灵活性、专题性、行业性学科组织。创新学科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激励与约束并行的机制,构建适应转型发展的学科评价体系和“优胜劣汰”机制,突出解决学科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资源配置上,处理好学科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构建集中资源办大事的机制,通过组织革新和体制创新,为学科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广袤的学科王国,既需要学科演进规律性的思索,也需要学科格局的实践研究。如果说对学科演进规律的思索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那么对学科格局的探索则需要思维的跨越性、学科理论的动态性和学术思想的现实性。地方院校要切合办学定位及转型发展需要,以战略的高度统筹学科建设工作,综合分析内外部办学环境,深入体知学校办学传统,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转型发展要求的学科建设道路。

作者:王志丰 单位:闽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