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

[摘要]新时代迅猛发展的势头下,国内和国际的科技领域和生活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数据这一互联网科技也逐步融入高校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于是出现了符合新时展的新问题,针对新问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和途径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融入性,同时提升学生主体的认同感。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

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也贯穿和涵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发展走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生接触信息与处理信息的多样化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此,如何将新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稳步推进,越发显得重要与紧迫。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生活化的定义

(一)“日常化”与“生活化”的区分

从概念阐释上来理解“日常化”和“生活化”二者是各不相同的。“日常化”主要侧重于随时随地,意在充盈日常活动的细节之处;“生活化”则比较侧重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平常性,二者是相互融合,但又有区别的概念。“日常化”概念着重在“生活化”进行一定工作密度的输出。其次,“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区别,前者着重强调的是一种融入感与认同感,而后者着重强调是一种渗透性、合为一体的方式。本文“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的主题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实现的路径和方式就是贴近“生活化”,同时应该意识到其中当然包括“生活融入”的概念。

(二)大数据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概念区分

从大数据的领域出发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可以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趋向于从受教育者的社会活动中和学习生活中寻找共同点,进而深层次渗透的一个过程,因为所谓的“化”,就是一个动态的渗透过程,它需要时间去探索路径,需要大量的研究去发展与时俱进的进步方式。“日常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是老生常谈的日常的道德教育和素质培育,它需要引导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并结合当时的时政与时展情况,形成教育教化的功能。“有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试图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并轨到德育学、管理学,但这容易引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理论和情感上的认同,会造成对“政治”认识误解,进而容易淡化大众对政治的认知。但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乃至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都在于政治性与时代性”。因此,在数据时代变化飞速的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生活化才应该被我们深入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以获得政治实践的思考,以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康庄大道。

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的新特点

如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的日常生活化,可以理解为以通过高校学生在生活中普遍遇到和发生的问题以及一些实际性的困难为出发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创设新背景。克服传统教育中易脱离实际的问题,强调理论利用实践提高大学生情感体验的方法,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同时培养社会主义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的教育方式。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理论课协同辅助理论课的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成为了相辅相成的新特征。

(一)方式的多样性

青年学生对于新生事物都有较好的接收能力和适应能力,他们是第一批敢于接受新事物的人,比如近些年的新型网上购物方式、交往方式,他们都是主力军;高校学子首先就是互联网App高效使用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他们就是推动日常生活进步方式的实践者和驱动者,多样化的数据形式创设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环境的特殊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数据化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不再是单纯的课本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对信息的接收不仅复杂繁多,而且接收花费的时间更短,接收速度更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去考量,而且应当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环境下,充分利用数据环境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

(三)主体的差异性

新时代社会转型大数据技术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发生了不同的差异性特点,使得教育方式势必产生变革并且做到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和对主体的学习方案的设计必然需要与时俱进,尤其要运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与手段,以学生个体为出发点去考量和实现如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日常生活化的创新发展,以便于将理论教学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这四者协同发展,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纯粹的理论灌输,而更加赋予了生活化的气息。

三、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认知方面的片面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实现层面,是包含了强烈的意识特征性和时代阶级属性的。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真实性无法把握的情况下被广泛传播,这会严重影响着部分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有的甚至被部分大学生认为是虚无学科,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没有实践性更多是理论灌输,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片面以及理解的不充分。

(二)工作方式的低效性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趋于日常生活化的活动,任务的艰巨性和工作对象差异性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的工作提升需要“针对性”,不断去尝试新的工作方式,但现实的状况是有的学生受实用主义的影响,认为课堂讲授的理论脱离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传授理论知识不具备现实意义。在“社会信息”这个复杂的万花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向表现出了出矛盾的势头: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等词汇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缺乏受教育者的关注度以及参与度。

四、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的提升途径

在大数据这一科技领域的发展下,必然导致信息传播的蓬勃发展和信息的有效度良莠不齐,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同时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步伐推进日常生活化的创新研究教育活动和有效性的实践方式,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途径,重点在于培育学生主体的融入性和实践性,在指导思想上的延展性与长久性,以及方式上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一)加强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化的认同感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以更加创新发展的模式赋予生活化更强的渗透性以及利用大数据技术更新工作方式,合理科学地利用新时代下大数据的资源,掌握当代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掌握能力,并且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新事物结合的可能性与发展性,提高学生的认同感,使他们感受到思政教育活动对他们生活学习的帮助,进而主动式的学习。

(二)正确引导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

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征较之数据时代到来之前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工作方式和载体必须坚持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如何有效进行生活化的首要目标应当是善于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引导和学习服务相对接。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正在发生和经历的实际状况,创新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采用青年学生喜欢并且擅长的形式来开展教育工作。针对信息化社会条件下,关注对日常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更新新时代教育系统融合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模式,对学生关心的话题加以重视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掌握网上网下的教育的主动权与发声权,从而让互联网之中以及互联网之外都能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心应手的场所和阵地。

五、结语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与实施,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程度。随着大数据时代的火速发展,数据信息的复杂多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创新转型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常生活化,就是为了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在学生工作中有效深入性延展,使思政教育工作可以持续保持创新的活力与生机。思政教育活动和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也需要借用大数据等新兴媒介技术手段发挥作用,进而提升学生对该学科的认同感,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的教学目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成为一项长期有效的创新型发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戴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中国气派”之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9(13):53-5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人民网,2004-10-14.

[3]徐金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及其途径[N].光明日报,2005-11-30.

[4]李海云.高校辅导员信息化“微能力”结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6).

[5]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简论[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6]吴宁.消费异化•生态危机•制度批判———高兹的消费社会理论析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4).

作者:丁瑞斯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