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对高效网络舆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阐述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提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就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1、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1.1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

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与言论,并在互联网上传播,这就是指网络舆情。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高校网络舆情成为了目前高校教育与管理的一个重点问题。由于其主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决定了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十分鲜明,换言之,就是说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通过网络对校园生活与社会的热点问题的表达的态度与情绪的综合就是指高校网络舆情。

1.2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

根据突发事件的来源,可以将高校网络舆情分为两类,即校内网络舆情和校外网络舆情。其中校内网络舆情指的是发生地点在校园,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发事件。包括校园管理、学校政策、校园环境等等,这些问题与学生密切联系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而一旦有人利用这些问题在校园网络上传播谣言,那么就会导致校内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而校外网络舆情涉及到的突发事件则是与社会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这些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会影响到校园内的正常秩序,具体包括政治事件、社会矛盾以及国际冲突等等,由于高校大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同时较为关注相关事件,然而缺乏社会经验与阅历,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往往难以采用理性的思维与做法,进而导致校园内部分消极情绪的形成,造成的负面作用给学校管理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2.1具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参与传播的主体关系具有松散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主体非常明确,就是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显著的特征,他们年龄相仿,具有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切身利益与需求具有一致性,并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活空间。而一旦爆发社会事件,就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并且产生认同,并且群体一致性意见的形成非常迅速,并在通过网络广泛传播,进而造成网络舆情的引发。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与匿名性,这就决定了网络传播群体的随意性。作为通过互联网形成的传播群体,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尽管非常明确,然而其并不具备现实社会具体组织的具有稳定性,同时确定所影响的个体也存在很大的难度。此外,在现实中,被影响的个体很有可能不存在密切关系。因此,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定主体,在校大学生尽管有着明确的主体身份,然而随着新兴传播媒体的普及与介入,导致参与主体在传播舆情的过程中并不存在紧密的关系,呈现出一定的松散性。

2.2传播过程具有交互性,传播渠道多样化。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特点在于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在虚拟的网络中,网民针对每一焦点问题或者事件发表意见,会带动其他网络参与其中,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为网民间的互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名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快速表达自己的意见,讨论的广泛性与深入性越来越强,也使网民的观念与情绪通过网络舆情得到更好的反映。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媒体用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媒介渠道也趋于多样化。不仅有固定的互联网,移动网络也呈现出一个迅猛发展的势头,到目前为止也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体系,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对手机等移动工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通过便捷的操作就可以实现高频率的互动。而新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对焦点、热点的关注与跟踪提供了一个极为便捷的渠道,这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发频率越来越高。相关调查也显示,目前,我国接近80%的大学生对手机、与网络有着较高的依赖性,大学生接触到的媒体种类也趋于多样化。

2.3传播主题多元化,舆情内容具有一定的偏差性。

现阶段,随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日益强化,并且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参与网络虚拟活动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使得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欲望。通过网络交流与探讨,大学生的个人想法与意愿得到充分表达,并且这些大学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可,同时也希望能够取得与老师、学校平等对话的机会与权力。因此,一旦爆发有关个人与群体利益的事件时,大学生会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以此使他们面临的问题得有有效解决。在如此活跃的空间里,大学生网络舆情在主题上也就不断趋于多元化。

3、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预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高校网络舆情缺乏丰富的预警方式,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与进步,人们传播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大学生的日常思想交流也更加便捷,这就对高校网络预警工作提出了挑战。然而我国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方式具有单一性,采用的方法相对传统,因此存在预警信息传播的滞后性,难以有效干预与化解网络舆情信息。其次,高校网络预警没有选择恰当的时机。随着网络舆情传播速度不断提升,传统的预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预警工作的需求,往往会耽误预警的关键时机,造成预警工作难以发挥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峰.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2]潘清泉,都圆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预警机制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8)

[3]唐学庆,时钟平.基于网络舆情分析的高校预警机制要素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

作者:常宏宇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