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优化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优化

【摘要】民族声乐教学发展是推广民族声乐、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根基。本文将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作为分析的对象,发现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符合当前形势的教学体系优化策略。希望能够对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问题;体系优化

一、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过时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历经多年的“土洋之争”后,民族声乐的艺术价值在1957年的声音教学会议上被正式纳入声乐教学当中,在传统的民族演唱方法基础上结合欧洲美声的发声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教学体系。在这体系之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人才。但是,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呈现了程式化的趋势。民族声乐教学缺少创新,无论是发声方法、细节处理还是风格上,培养出的学生都极其相似。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过于追求演唱技巧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民族声乐最大的特殊就是其多样的风格,在教学当中仅仅注重科学而忽视风格和个性,这是违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目标的做法,另外,这种趋同性也不是民族声乐艺术的追求。

(二)教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复习的重要参考依据。我国民族声乐教材的制定是以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为基础,科学、系统地传递民族声乐的教学理念、艺术内涵。所以,民族声乐教材与一般的书籍不同,这是声乐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声乐艺术教育的物质载体。教材是教育发挥作用的保证,通过教材的质量,可以看到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水平。如今,我国社会大跨步式的前进,声乐教育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声乐配套教材出现了滞后的情况。这种滞后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教材缺少层次性和针对性。当前,部分教材内容层次递进不足,这些教材通常是以作品集的形式出现,歌曲内容的排列通常是以难易度来排列,缺少了教育目的的融入。符合需求的教材应以不同年级作为制定的线索,再根据难易程度、重难点等综合元素进行考量编制。另外,当前部分教材在处理技术难度方面体现的不够明显,教材不但应该帮助学生对声乐艺术有全面的了解,还应该为学生处理声乐演唱技术难点提供帮助。但是,当前有一些教材在内容设定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体现的很模糊,没有专业技术的针对性讲解,增大了学生提高技术的难度。

(三)文化教育程度不足

古代儒家培养人才推行“六艺”,当前我国也提出了培养素质人才的要求,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不仅具备合格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有全面的文化素养。但是,随着升学压力和社会竞争的提升,高校通常会以作品完成的难易程度作为对学生能力评价的依据。这就导致一些学生为了体现专业能力,获得更好的评价,在曲目选择上多会选择难度更高,学生们更注重技巧的展示。可是音乐作品的魅力并不仅仅是其声乐技巧,还有作品所蕴含的感情,创作者在作品当中注入的深意往往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相当一部分高校注重的是招生率和就业率,却忽视了文化艺术传承的历史责任。高校应该是人文传承的第一线,如果被功利所束缚,难以推动艺术文化的前进。具备文化素养和人文气质的民族声乐人才才是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即便歌词水平再高,文化素养缺失也难以表现出音乐作品当中深刻的内涵。音乐作品不是声乐技术的展示台,而应该是人类精神的食粮,声乐艺术要能够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享受。演唱者文化素养的缺失,必定难以传递出音乐作品中的思想,这样一来,即便是再好的作品,也会变得苍白无力。真正的艺术大师不仅仅具备顶尖的音乐技巧,还应能够进入到创作者的精神世界当中,让艺术的魅力走入人心。

二、如何实现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体系优化

(一)优化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实现优化的前提是教学理念和目标必须革新。教学理念方面,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旧有的教学课堂教学理念必须打破。首先,教师由传统的课堂主体转变为教学引导者,实现教师的身份转换,而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的主体角色。突出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充分地利用教学引导的作用。优秀的教学方式就是利用引导的力量将抽象的声音概念变得生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其次,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民族声乐艺术教育最终要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输送人才,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需要具有个性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备个性和创造力的声乐人才是推动民族声乐艺术前进的根本动力。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嗓音条件和理解能力,所以对于声乐演唱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和感悟。所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因材施教,使民族声乐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优化教育目标也是实现民族声乐教育的必经途径。第一,高校应该将眼光放长远,立足世界声乐教学,革新观念,解放思想,吸取国际成功教学经验,同时结合我国民族声乐自身的特点。另外,高校应该积极建立国际教育交流平台,和优秀的院校以及教育者交流经验,最终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第二,注重学生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的培养。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是艺术与文化的结合,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基础文化知识的提升。适当地加入国学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民族声乐艺术的灵魂是优秀的民族文化,因此,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宣传,是推进民族声乐教育前行的内在动力,也是民族声乐教育的内在目标。

(二)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应增加民族音乐内容的比重。高校在民族音乐理论和赏析的课程当中要更贴近我国本土民族音乐,向学生传授少数民族民歌及其演唱技巧,如果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语言,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音乐作品的内涵有更深刻的体会。其次,拓宽高校民族音乐课程的广度十分重要。在课程当中,合理地加入更多民族音乐理论、音乐创作、演唱技巧研究等,将这些课程作为辅助课程来运用,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最后,开阔民族音乐的发展空间。从宏观角度来看,民族音乐辐射的领域越多,民族声乐教育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转变就会更快。从文化产业、民歌研究甚至于整个文化传播,扩大民族音乐的影响,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助于民族音乐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军强.论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发展[J].北方音乐,2015,35(6):185.

[2]吴莉.刍议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方向[J].北方音乐,2018,38(17):171.

[3]赵乐.内蒙古高校民族声乐艺术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

[4]赖月娟.关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音乐时空,2016(7):183-184.

作者:郑秋芳 杜洪晨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