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赏识教育在幼儿园实施中状态浅谈

赏识教育在幼儿园实施中状态浅谈

[摘要]赏识教育是一种通过正强化的方式对幼儿实施正面积极教育的方式,是一种能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赏识教育在幼儿园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幼儿园赏识教育的策略如下:应明确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体赏识,合理有效地实施赏识教育;因材施教,多元赏识幼儿。

[关键词]赏识教育;幼儿教育;幼儿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对人、对社会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素质教育、核心教育、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不断被提出,其共通之处在于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赏识教育备受关注。古往今来,“赏识”一词总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各种文章中,今天人们常提起的“大拇指教育”“正面教育”“积极教育”等也是赏识教育。可以看到,赏识对一个人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

赏识教育是一种正强化的教育,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鼓励、赞美等积极的方式进行的教育,且赏识的内容不仅仅指向学习者行为的结果,更侧重学习者的行为过程。赏识教育实则是一种关于生命的教育、爱的教育、情感的教育。

(一)赏识教育——生命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关于人本身的研究逐渐获得人们的关注。其中,生命关怀研究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生命关怀是指对人生命本身的关注和尊重,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满足生命主体的基本需求、尊重生命主体的兴趣等,以期通过教育等方式促进生命价值的实现。赏识教育的实施不仅可以使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珍爱生命,尊重自己、爱护自己、欣赏自己,同时也能使学习者懂得珍惜、爱护他人的生命,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差异性,懂得生命的整体性、独特性,感受生命中爱与被爱的重要性与幸福感。因此,赏识教育的本质是针对生命个体进行爱的鼓励与赞扬的一种方式,它遵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体现生命关怀、人格尊重的生命教育。

(二)赏识教育——爱的教育

尊重和爱是实施赏识教育的前提。赏识教育的实施过程要围绕教育者对学习者的赏识、鼓励,充分体现教育者对学习者的关爱。[1]当一个人体验到被爱的幸福感时,他会对他人充满爱、对所感知的事物充满爱,也将成为一个内心充满爱与向往美好的人。幼儿希望听到成人的赞扬与激励,对批评惩罚的话语往往表现得十分抗拒。因而,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如果成人总是用消极的方式教育幼儿,其结果往往是幼儿改过少,而怨恨父母多,即便不怨恨父母,也会影响他对父母的喜欢程度。[2]可见,赏识教育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赏识教育的背后折射出父母与教师等人对幼儿的爱。与此同时,赏识教育折射出父母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在爱幼儿的基础之上,父母要将爱与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幼儿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因而,赏识教育是一种饱含智慧的爱的教育。

(三)赏识教育——情感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一种伴有情绪情感的交流互动。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带着积极愉悦的情绪情感,在普遍情况下,其产生的效果都是利大于弊的,反之,则会产生不良效果。与此同时,构建和谐、友爱的社会是当下的时代主题,自我与自我的和谐相处、自我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自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是当下追求的和谐理念。因而,从微观层面而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和谐;从宏观层面而言,社会的构建与自然的维护离不开和谐,而和谐的状态需要情感渗透。赏识教育是对学习者的行为表现及其结果进行肯定、鼓励、支持、赞扬的教育,教育的过程带有积极的情绪、情感。赏识教育是一种“大拇指”教育、微笑教育、肯定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会给教育者带来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与反馈,还会让学习者体会到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拥有高涨的学习情绪。赏识教育会潜移默化影响学习者,使学习者更加平和,这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因而,从情感层面看待赏识教育,它是一种带有积极正向情感的情感教育,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

二、赏识教育的实然状态

赏识教育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维护幼儿的自尊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是一种对幼儿发展有益的教育方式。然而,赏识教育在幼儿园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太理想的实然状态,这些情况将会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赏识教育的目标——模糊化

教育目标是教育实施的指南,在教育实施之前,教师会围绕教育目标做好相应的教学计划,以期达到教育目标。例如,在教学之前,教师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材料的准备、课堂组织的形式、课堂管理的方式、教学评价的形式、课后反馈的形式等一系列的工作都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因而,明确的教育目标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拥有很强的自主性,常会使幼儿教学缺乏目标性。例如,笔者在幼儿园里时常会听到“宝宝你真棒”“宝宝你表现得真好”等夸赞的语言,而这样夸赞的目的并不明确。虽然大部分的教师明白要多夸奖幼儿,要多采用赏识教育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但是他们对赏识的真正目的、什么时候该夸、什么时候不夸、赏识可以给幼儿带来哪方面的成长、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等问题并不清楚。例如,在体育课上,教师本可以通过赏识教育达到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却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实施赏识教育的目的模糊不清,教师夸奖片面,最终使赏识教育失去其教学意义。

(二)赏识教育的内容——形式化

每个人都期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幼儿处于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各方面的发展还处于未成熟的状态,特别是对自己行为的认知。若幼儿的某个行为得到教师及父母的肯定,该行为在今后出现的频率会增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不管幼儿的表现如何,一律采用夸奖的方式给予回应,造成了赏识的形式化,导致幼儿无法判别自己的行为。真正意义上的赏识教育是具有实际内容的,而不是为了赏识而赏识、浮于表面的赏识、流于形式的赏识,赏识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实际化才是真正的赏识。

(三)赏识教育的方法——单一化

赏识教育主要是指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及其结果进行鼓励、肯定、支持,以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幼儿教师往往对赏识教育理解片面。由于对赏识教育理解的片面性,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略显单一化。部分幼儿教师认为赏识只能通过言语的形式进行,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具有差异性的幼儿,需要应对的是不同情况下的教学场景、教学事件等。在实施赏识教育时,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时而应,做到教学方法多样性、适应性、有针对性。例如,在面对一个性格内敛、胆怯、害怕尝试的幼儿时,除言语上的鼓励外,教师还要给予幼儿一个温暖的拥抱等肢体上的鼓励。教师可以将肢体、言语、表情等运用起来,采用多种方式实施赏识教育,避免赏识教育方法单一化。每个幼儿都应该收到适合自己的赏识,教师应针对幼儿的差异性,因材赏识、多元赏识。

三、赏识教育的应然状态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尽量规避实然状态下赏识教育的一些弊端,努力进行应然状态的赏识教育。

(一)明确目标,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而赏识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的一种途径。在幼儿园里,教师应明确赏识教育的目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塑造幼儿的多种可能性。首先,教师需秉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将这一理念具体落到实处,将这一总目标落实到一次次的教学活动中,将总目标细致化,使赏识教育的一个个小目标始终围绕总目标而行。其次,幼儿教师应设定好相应的教学目标,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培养幼儿哪方面的特质,使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有明确、具体、可行的目标。最后,在实施赏识教育时,教师应心中有数,明白什么时候的赏识最有效、什么形式的赏识最合理,做到赏识合时宜且有效。

(二)具体赏识,合理有效

赏识是有原则的赏识,而非一味的赏识、盲目赏识。首先,赏识必须具体明确。一方面,具体赏识可以体现出教师真正把幼儿的一言一行放在眼里、把幼儿的发展放在心上;另一方面,具体赏识有利于幼儿明确自己行为的好坏,增强幼儿对自我行为的判别能力,促进幼儿的自我认知发展。其次,幼儿的行为有好有坏,教师面对幼儿的不同行为时应进行相应不同的教育。面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时,教师需做到实事求是,决不吝啬自己的赏识,且做到具体明确;面对幼儿的不当行为时,教师也应实事求是,指出幼儿的不是,合理引导,以促进幼儿成长。最后,赏识应体现适度有效性。赏识的目的是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亮点,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赏识适度是非常重要的,毫无分寸、一味赏识、凡事赏识可能会给幼儿带来赏识疲劳,降低教师赏识的可信度,削弱幼儿对良好行为表现的积极性。因而,只有具体有质的赏识与有度有量的赏识才是对幼儿发展最有利的赏识。

(三)因材施教,多元赏识

幼儿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幼儿教学工作的复杂性,这决定了幼儿教育工作的灵活性。在进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因材施教,多元赏识。首先,教师应从不同角度挖掘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实施多元的赏识教育。教师应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了解不同幼儿的亮点,实施有层次的赏识教育,根据不同教学需要、教学情境实施适时的赏识教育。其次,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切忌采用单一固化的赏识方式。教师只有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认识到不同幼儿的差异性以及教学的复杂性时,才能有的放矢地把握幼儿的差异性,灵活采用多元的赏识,提升教学效益,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最后,成为一名欣赏型教师需具备两大条件,即欣赏之眼和欣赏之能。[3]因此,教师需要培养自己多元的欣赏之眼与欣赏之能。

参考文献:

[1]夏百卉.赏识教育理论与实践反思[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14.

[2]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28.

[3]张新平,冯晓敏.教师角色新定位:做一位欣赏型教师[J].教育发展研究,2016(10):22-26.

作者:徐敏 李蓥昱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