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经济发展中三农对策

农业经济发展中三农对策

一、主流思路的困境

近些年来,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火热的进行着农村土地流转活动。这些活动蓬勃发展的事态增添了中国各级农业部门的自豪感。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所呈现出来的大好形势,使得前些年陷入困境的农业生产,似乎瞬间重获生命力,彰显无人能敌的强劲。但是在这背后潜藏着危机,国家其实在推动这些活动之时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使得农业、农村、农民并没有表面看起来的繁荣与幸福。为此,中共十七届三种全会也发出了警告:“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局面并没有得到顺利的形成。农村发展仍然是滞后的,最需要扶持;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却在今天依然暴露出其存在的巨大问题,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番,政府的决策不能不说不重视,地方不能不说不努力,然而,直到今天,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也依然存在。最终,经过专家学者以及农业各部门的反复探讨,确定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是最根本的原因。家庭承包责任制:土地人均“私有”,家庭分散经营,限制了机械化的高效耕作作用,生产效率大打折扣,土地私化不准买卖,束缚住大量的人力资源,即使再如何精耕细作,也难以挽回整体经济的效益。现阶段,很多农业专家学者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持有这样的观点:遵循“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保证土地流转权,让农民主动拿出手中的土地交给当地的种养大户或者一些龙头企业,最终形成规模经营,这样会避免很多诸如农业科学技术推广难、投入成本过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最终可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由于受到这种价值取向的不断洗礼,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展现出了大干一场的精神劲头,并且获得了主流舆论的肯定,被誉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很多政府官员及专家学者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定义及特征并没有真正的理解,甚至存在一定的误解。其中就有不少官员在一些正式的场合生搬硬套农业现代化的定义。将其定义为用先进农业技术去改造传统的落后农业,进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过程。它大体包括农业机械化,即用现代的耕作机械代替手工农具,投入先进机器设备,节约劳动力;技术现代化,通过采用化学与生物技术,改善与增加农作物品种,提高单产水平;管理现代化,即把在工业部门中把实践证明的成熟的管理办法、经验引进农业,进而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最终实现产业化经营。根据以上描述,农业现代化是高科技、前沿化的代名词,真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东西”。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困扰中国多少年的三农问题必将有效的解决,必将把农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二、“工业化”模式与“生态化模式”的平衡

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如果真的那么容易,中国也就早已摆脱了三农问题的困扰。事实上,从整个中国来看,甚至是在那些经济发展已经相当迅速的地区,都未能实现这样标准定义的“农业现代化”。由此可见,这个所有人都在标榜的农业现代化所承载的内涵以及由它引出的客观标砖,就目前来说,还远远达不到它的条件。甚至在历经很长的一个阶段之后,也依然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程度。究其原因就在于它是在模仿西方的发展模式,而不符合实际的中国这个从封建社会走来的,小农经济占据了相当长历史的国情。农业发展量高低的是与当地的耕地、土壤、淡水、气候等自然资源条件是有很大的关系密切相关的。世界上各个区域由于纬度、海拔等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形态各异的特点。各个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必然要在统一的标准上增加自身的特色,因时因地制宜,才会收到最好的效果。就目前来看,能做到集中土地、大量投入资本、定期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企业式管理的国家少之又少。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机械化最早的国家,也是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与其土地广阔、平原众多,非常适合机械化耕作的地理特征是密切相关的。尽管美国的农业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美国也为农业现代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过去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以及滥垦耕地,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出现这样的生态环境问题让美国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果继续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最终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果。显然这种工业化的模式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合适的,绝不能照搬。事实上,除美国这个高度发展的国家以外,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区,就现代农业来说也发展程度也很高。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人多地少,人均更低少得可怜。受这个客观条件的制约,他们在发展现代农业时没有照搬美国那种“土地大集中、装备高科技、资本大投入、企业式管理”的工业化模式,而是加大对于生物科技和小型的机械的投资力度,并从始至终关注农业生产从产前准备到中期再到生产之后的每一步,用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去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进行,提倡在农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精耕细作,因此保证了较高的土地产出率,最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这对于平衡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也做出了贡献。其实这对于很多东亚国家来说是符合本国实际情况与客观规律的,十分值得借鉴,而不能总把目光放在不切实际的美国工业化模式上。对于东亚国家盲目学习美国的工业化模式会带来沉痛教训,菲律宾以亲身经历证实了这一点。当时,菲律宾的很多归国人士处处发表言论,说菲律宾的农业必须借鉴美国模式,运用资本的力量来改变小农生产,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于是国家便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放心大胆地让本国资本家以及跨国企业垄断菲律宾的农业生产。经过这一番折腾,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变成了所谓的“农业工人”。这批农业工人确实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于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菲律宾经历持续三十年之多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也因此被很多东亚国家视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榜样”。然而好景不长,生搬硬套来的发展模式最终暴露了其脆弱的一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被资本所取代,农业工人渐渐下岗。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涌入城市去寻找养家糊口的共作,而各大城市没有足够的空间去接纳他们,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失业问题。于是,菲律宾人便流落在全世界,由此出现了闻名世界的“菲佣”。菲律宾从那以后经济一落千丈,社会问题频发,至今整个国家仍呈现出了衰败的景象,其原因是与“三农”问题解决不彻底分不开的。

三、警钟常鸣

菲律宾照搬美国农业发展的工业化模式着实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局面,为东亚各国敲响了警钟。倘若中国有朝一日GDP赶超美国,独占鳌头,有资本、有能力实现资本的大投入,装备的高科技了,也依然不能去照搬美国的模式。中国人口众多,“吃饭”是一个天大的事,而在美国看来却是小菜一碟。美国特重视对土地资源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防止农药等对于土地的污染,有很多地区颁布法令,有计划的对土地进行“休耕”以涵养地力。美国人少地多,因此可以采取大规模、机械化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庞大,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相当少。并且农村土地相对分散,耕地不连片,无法很好的进行机械操作、技术大规模推广以及品种改良等等工作,规模生产与规模经营始终是一个大难题。且不说中国农村地形多种多样,地质条件复杂,导致难以推广美国式的大规模、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就算客观土地条件允许中国推广美式农业现代化,用企业化的大生产吞没家庭式小生产,那千千万万个农民就相当于失业,失去了养家糊口的能力。而政府却不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势必会造成社会动荡,人心不稳。以前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养猪可以说是各个家庭走上致富道路不错的选择,墙上的标语也说明了这一点“要想富,多养猪”。而现在的农村,很少看见猪圈了。因为政府在近些年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兴办了规模化的养猪场,每个大型养猪场,都会获得国家上百万元的补助。农民不得不被迫舍弃他们曾赖以生存的猪圈,含泪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家庭承包经营的小生产方式依然是当前中国重要的就业领域。很多农民都是在碎片化的一块块承包责任土地上进辛勤的耕种,以此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来维系一家人的正常生活。事实上,中国在农业方面的耕地产出率比美国高出很多,并且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也远远超过了美国。所以,不能抛弃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小农生产方式,尽管它给人原始、落后的感觉,但正是这种模式是符合中国的国情,有效的减小了现社会的就业压力,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物质基础,解决了15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国家的稳定与繁荣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依旧有很多人对这一独特的农业形式采漠视的态度,他们积极奔走在宣传美国式的农业现代化,蛊惑人心,致使有一些部门轻信其言论,依然在为照搬美国模式而做出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于是,在中国一直有这样的逻辑:要想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必经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之路。由于受此言论的影响,土地流转以及规模经营运动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进行,而对于国家规定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自愿、依法和有偿的主体性三原则视而不见。当前正在全国一些地方进行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的工作,是不是在为今后规模经营做准备?如果真是如此,恐怕最后会落得难以挽回的局面。按理论来说,农业生产的经济效有可能会迅速提升的前提是土地经营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因为规模经营能够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经长久的实践证明,大多数情况下,规模经营都不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是因为农业和工业本来就不是同一个范畴,因为工业品的生产过程是在工厂里的,对白天还是黑夜,对季节都没有特定的要求,且这些因素丝毫不会影响到工业生产。而农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可以说是“靠天收”,洪涝、干旱对其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果不因时因地制宜,忙碌一年到头可能一无所获。这就要求我们要遵循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在合适的时候做适宜的事,才能最终实现增收的目的。只重视土地流转,而忽视稳定承包关系和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是错误的。国家在迫使农民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时,必须确保其离开土地后生活水平不能下降,甚至要保证其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农业现代化想要搞好,最首要的任务是认清国情。不能盲目照搬别国经验,不能大用资本,剥夺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并且,我们必须明白稳定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并不是要维持传统的小农经济,而是要借此来发展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家家户户的问题集中起来妥善的解决。要树立这样的意识,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对于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且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甚至是土地所有权。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中国国情,撇开农业领域的本质特征,尤其是把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身家性命放置于尚不完善的城镇化之上,照搬西方的农业现代化,用工业的方式谋划农业的发展,用科学技术更好的武装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去改造农业,企图传统农业快速转变为现代农业,这种不切实际的发展战略最终将会导致社会的一再动荡,经济的停滞不前。

作者:曲会朋 单位:吉林省长春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