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现状分析论文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研究了我国近年来加工贸易的现状和问题,认为我国加工贸易依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形势下加工贸易的发展前景堪忧。为了促进我国加工贸易升级,应实施一系列战略措施:提高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注重人力资本投资,促进技术进步;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等。

关键词:加工贸易;贸易升级;战略

所谓加工贸易,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和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加工产品为特征的贸易活动。加工贸易作为一种国际贸易方式,具有操作方便、形式多样、周期短、投资收益快等特点。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工贸易还有利于弥补外汇缺口、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提高国内就业率、增加国家外贸收入、提高国内技术存量。但是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比如说业务范围窄、规模效益不大或难以产生、加工方处于被动地位、无法保持均衡生产等。[1]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在“量”和“质”上都有了很大的飞跃。20世纪90年代以后,除个别年份以外,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虽然1998年在国际经济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出现了自1983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但我国加工贸易的进出口仍达1730.4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53.4%,其中出口1044.7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额的56.9%。目前,我国正由一般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方式转变,即由过去主要使用本国相对便宜的要素资源直接出口最终产品的方式逐渐向大量进口资本品、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然后进行深加工再以制成品形式出口的加工贸易方式转变。2003年,我国实现255.34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加工贸易顺差为789.14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双边贸易不平衡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的大额顺差。例如2003年,我国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东盟和韩国的加工贸易进口额为1088.7亿美元,

占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73.7%。而美国、日本、欧盟则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出口市场,2003年我国对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加工贸易出口额达1387.6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60.9%。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最近一二十年中,除个别年份外,加工贸易年出口额占我国年GDP的比重越来越高(如表1所示)。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贸易结构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促使我国国际贸易由产业间贸易加速向产业内贸易发展。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我国可以更加广泛地融入国际生产一体化分工。[2]

由图1可知,从1996年到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不断增长,每年都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足以显示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中的显著地位。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加工贸易的产业链较短,对经济增长和国内技术和产业的拉动能力较弱

我国的加工贸易虽然数量上很大,但是相当大一部分尚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型发展阶段,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生产加工能力集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更是严重依赖进口,料件本地采购比例偏低。许多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既不使用国内原材料,对其他企业也不存在示范效应和扩张效应,而仅仅是利用优惠政策建立加工基地。一些行业和项目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这种类型的加工贸易对我国中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小,组装环节的加工附加值和增值率较低。产生这种现象有内外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外商主要转让国际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技术和一些现有的成熟技术,以继续占领“夕阳产业”和成熟产业市场;而且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封锁使高新技术难以转移。另一方面我国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依然滞后,影响了加工贸易先进技术的转移效果;一些加工企业满足于现有状况,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愿承担一些周期长、风险大、需要试制样品模具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3]

(二)加工贸易长期处于产业链低附加值环节,缺乏可持续的盈利空间

我国加工贸易主要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迅速发展,其中包括纺织、服装、鞋、家具、机电产品等。近年来电子产品、IT领域异军突起。虽然新兴行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但国内加工企业从事的也只是其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因此,我国的加工贸易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仍处于低端,国内价值链有待延伸。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加工贸易在深度上有较大差距。2002~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分别为47123%、48.43%、47.92%、51.98%。虽然当前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但先进技术设备和重要中间投资产品均没有实现国内生产替代。我国加工贸易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端技术、成熟技术工序上,加工制造多为低技术环节,产品附加值较低。加工贸易经营主体为外资企业,他们控制着加工贸易的“两头”,控制着生产加工过程,人为降低增值率。我国加工贸易在世界产业链条中,仅仅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加工贸易顺差没有给我国带来相应的贸易收益,反而增大了贸易摩擦的机会。

(三)加工贸易产业技术水平低

近年来,加工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但从2007年开始,这类产品的增长明显乏力,尽管其进出口总额在外贸总额中仍占30%左右的较大比重,但增速已开始慢于外贸总体增速。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为6952亿美元,其中进、出口增速同比分别下降5.2%和3.7%,低于当年外贸进、出口增速的3.5%和0.9%。根本来说,加工贸易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程度还是很有限。首先,相对于研发环节,我国参与的组装工序是这类产品的简单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环节,从而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从事非高新技术工种,无法获取技术溢出其次,高新技术是跨国公司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处于垄断地位的支撑,他们必然严格控制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外溢。再者,高新技术产品“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以外资为主体”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我国出口的大部分高新技术产品仅为代工产品。2007年,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这类产品的总额为5036亿美元,比重达到72.3%。2006年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额占87.3%,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比重不足10%,只是前者的1/9。而外资企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也是这类产品进出口顺差的主体来源。这些都使得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缺乏承接国外某些高技术生产环节加工项目的能力,且对先进技术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能力有限,加之技术的提升是厚积薄发,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短期内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程度低也就成为必然。[4]

(四)加工贸易仰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渐趋衰弱

加工装配产业是无根工业,我国凭借丰富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占据加工装配环节,这是加工贸易获得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劳动力逐渐出现结构性紧缺,东部地区发生“民工荒”等问题,显示了劳动力成本正在逐步提高的趋势,劳动力供给渐渐逼近“刘易斯转折点”。根据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理,劳动力供给短缺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而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是经济高速增长和市场供求作用的必然结果。这意味着加工贸易将逐渐失去从前赖以生存的成本优势,随着具有丰富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东南亚、非洲等国的经济开放,加工贸易必然转移到成本更低的新区位,这将使原本就处于价值链低端、仅靠微薄利润生存的中国加工贸易雪上加霜。因此,我们处在一个严峻的阶段:加工贸易的“安生立命之本”———劳动力比较优势已呈日趋衰弱之势,这对其可持续增长提出了挑战。

三、加工贸易升级战略

(一)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实现链升级1990年,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提出核心竞争力模型。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的综合优势,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保证。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弱,主要的症结就在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和国际营销渠道。如图2所示,按箭头A、B方向将微笑曲线向价值链区段延伸,即从中游生产组装向上游研发和下游营销品牌环节延伸和掌控,提高附加值,延长链条,从而提升整条产业链,实现链升级。[5]

(二)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实现人才升级

高级技术工人和企业管理人才的缺失是加工贸易升级巨大的障碍。据统计,全国产业工人中高级技工只占3.5%,与发达国家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而技师和高级技师更少,只占1.5%。据欧洲一些国家统计,工人技术水平每提高一级,企业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10%~20%,而我国许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仅及美国的1/10。我国要实现相对完整的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就必须实现劳动力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转变,在国际市场上更应该具备供给充分的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优秀人才的支持,而在核心环节中人力资本状况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故而,提高人力资本也是加工贸易升级的重中之重,培养并聚集一批高层次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占据专业化分工中的核心环节。在成功实现业务升级的格兰仕、巨大、明基等企业中,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得到突出体现。

(三)促进技术进步

1.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

首先,我们应对吸引外资的策略进行适当调整。我国有些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加工贸易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对这些地区,我们应当适当调整引进外资的政策,由从前重点弥补自己缺口转向重点吸引外资企业研发机构,并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跨国企业研发机构进驻。

其次,我们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于加工贸易企业而言,能否拥有并保持先进的技术是企业竞争与发展的关键,因此,东道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就成为跨国企业是否输入新技术、设立研发机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吸引跨国企业研发机构进驻,引进先进技术,还有利于提高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保护我国的专有技术不被别国侵犯。超级秘书网

第三,我们可以采取出让部分国内市场的方法,吸引跨国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一份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主要动机的调查表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动机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开拓中国市场。可见中国广阔市场对跨国公司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市场优势,我们可以采取出让部分国内市场的方法,换取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或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进驻。这有助于我国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形成技术引进的良性循环。

2.发展核心技术,培育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吸收国外先进成熟的科学技术是一条缩短研究开发周期、追踪国外高技术产品开发和更新动向的捷径。但是,单纯依靠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很快会在产业的国际竞争中缩小直至丧失已形成的竞争优势。因为,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是以母公司的全球战略为依据的,同时,这种技术转移的速度和水平还取决于当地配套产业的技术状况,如果没有相应地培育起自主的和充分的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保持当地配套产业的技术进步与母公司同步,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步伐就会放慢甚至停滞。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产业链条中,技术转移的放慢和停滞会削弱东道国的竞争能力,延缓其产业的升级换代步伐。

跨国公司在全球部署生产经营体系,为的是取得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向相关产业链条转移技术,目的是在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延长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获得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以技术垄断为前提,跨国公司进行的技术转移都是成熟性技术,因此,不论处在全球化生产链条的哪个环节,东道国企业都不可能获得最先进技术的转移,依靠技术转移也就不可能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越近,通过外部化购买就越困难,即使实施内部化转移,与核心技术依然保持差距。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我国自身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技术进步,借鉴东亚其它经济体外向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我们需要切实避免跨国引进中的技术依赖。

为此,我国产业的科技发展应从长计议。首先,我们要尽快改革各级科研体制,鼓励科研体制创新,加强产学研的互助合作,促进科研机构的企业化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其次,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设立具有标志性的部级研究开发中心,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缺乏的核心技术,如在芯片的研究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领域进行集中攻关。第三,加大对高科技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发展我国自己的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建立起一支高科技人才队伍是十分重要的。要保持并稳步提高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高等教育力量,加强人力资源培育和储备,在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使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不仅成为国内人才,而且成为国外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李多.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2.

[2]鹿燕.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27228.

[3]孙文杰,王岩.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和转型升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5):1262128.

[4]余倩.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D].兰州商学院,2008:41242.

[5]余玲铮.新形势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J].新疆农垦经济,2008(1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