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究

一、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遇与挑

战并存新媒体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学生是新媒体的积极拥护者。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拓宽了大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广度,延伸了思考人生的深度,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新媒体了解到客观世界的一切新闻消息,还可以参与到传播过程和互动过程中。大学生体会并享受着相对自由、平等、开放的空间,自主掌握着话语权。而新媒体对于社会弊端问题的曝光,也坚定了大学生对于诚信品质、公平公正的追求。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提供的平台和空间是相对虚拟的精神互动世界,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使得其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难以调控与监管的局面。例如,新媒体互动和交往的虚拟空间使得大学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习惯于逃避现实的人际交往,并更加容易对周边的师生筑起心理防线,更加敏感和多疑,信任危机由此产生。虚拟世界里,大学生可放纵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休闲娱乐,这也导致大学生易沉溺于网络,不愿面对现实。可以说,大学生在思想、语言和行为上呈现出的特点,与所处的新媒体时代和网络技术无不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既是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拓宽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的外在推力,也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二、借助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1.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借助网络技术,以多种途径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提高心理素质水平,保证心理健康的过程。新媒体不仅是获取信息、信息和交流信息的平台,也是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工具。通过完善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并实时互动,有效运用。借助网络媒体,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网上心理测试、网上心理诊断、网上心理辅导以及网络心理治疗等,预防和矫正大学生在网络思想的冲击下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网络具有的时效性、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海量信息等特点,这使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较之传统的心理咨询有着更为创新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工具和技术层面的新方法,更是理念上的创新运用。所有的网民都可以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同时,无论是网民,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资源、挖掘资源、开发资源,还可以提供资源、传播信息。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事务工作结合在一起,学生不仅在网站上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帮助,也能了解到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以及应对当前热点问题的正确心态,实现心理上的满足,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

高校要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心理诊断、观察了解等多种手段,认真开展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摸排工作,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的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当前,很多高校的心理问题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因为心理咨询师的配备比例太低,所以心理咨询师只能依赖传统的测试工具,机械地进行测试后进行筛选,对筛选中有心理健康问题倾向的学生给予关注和进行干预。对于在测试中没有反映出突出问题的学生,往往忽略其变化和发展。有的学生在遭遇到重大挫折或重大变故后,情绪低落,由于在第一时间内未能获得帮助,导致出现临界点情绪下的行为冲动。因此,高校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在新媒体平台的言论,通过分析其个人言论和表达,掌握其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干预。同此,应努力构建和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建立一支由寝室长、学生骨干、班主任、辅导员到院系、部门、学校层面的阶梯制快速危机反应队伍,及时获取学生异常情况,并且设立一条从院校心理咨询部门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心理危机干预通道。

3.引导学生积极使用新媒体,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在网络教育过程中,真正的主体是信息制造者、信息传播者、监督网络传播过程和内容的人,他们承担着思想引导者的角色。而且,网络世界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灵活的,是平等的,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关系。大学生除了在传统课堂上学习心理学课程外,还可以充分发挥主体性特点,通过自学自修的方式,系统深入地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借助新媒体,主动使用网上心理测试系统进行网络心理调查,根据个人需求,主动听取网络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角度而言,学生要在网络媒体中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则承担着引导者、监控者的角色。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借助新媒体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开放、更平等、更生动、更有吸引力,更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是,也必须正视的是,网络自身的发展还有其局限性。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对咨询者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判断,干预力度和成效也是有限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优势也很多。但网络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其不能完全取代当今的传统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方法。网络世界里大学生的迷茫、侥幸心理、道德失范、过度“言论自由”等行为使得大学生仍有必要接受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从业人员工作能力。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平台的延伸,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化。这不仅对心理工作者使用新媒体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也对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完善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如何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当前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心理测试问题的设计,没有紧密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专业特点和行为特点,使得测试的结果没有针对性,参考价值也比较低;当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仍然是由各类学科人员组成的辅导员队伍,他们掌握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辅导方法、治疗方法都很有限,只能停留在基本的观察、分析和谈话阶段,效果不佳;辅导员队伍因专业程度有限,仅仅依托简单的培训活动难以促进工作的系统化,实效性不强,因此在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应努力实现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的专业化,针对辅导员队伍进行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培训。在专业化建设中,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外,还要掌握使用的干预技巧和治疗方法;同时,加强工作队伍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实现内容与手段的整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提升工作队伍的整体实力。

5.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媒体行为习惯。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新媒体尤其是网络,是大学生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最主要载体。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主要是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网络媒介辨别素养、网络媒介法律道德素养、网络安全意识素养、网络行为自我约束素养以及网络创新发展素养”,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媒体行为习惯。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心理健康自我服务中的积极意义,反之,将会使得大学生与健康的大学生活和心态渐行渐远。

作者:杨海 王晓晓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