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体育活动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活动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社会化是人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一个过程,是人们通过社会互助,形成人的社会属性,促使和保持社会的一致性,造就一定生活模式的人。实现人的社会化,对社会来说,使得社会生活和文化得以延续;对个人来讲是学习社会规范,取得被社会认可的地位,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资格”的人的过程。体育运动通过德、智、体、美、劳诸多教育手段,对青少年实施社会化,使青少年习得各种知识、技能、规范等。体育运动使学生强身健体,还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1]。当代青少年是跨世界的一代,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的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武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使青少年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研究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受到社会高度的重视。近几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出现了许多不良的苗头,焦虑、自卑,甚至出走、自杀。对青少年所处的环境及心理健康的保护途径进行一些研究,应该是一项有价值的工作,根据身心交互作用原理,身体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联系,体育运动在对青少年身体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有特殊的积极作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健康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

1.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在于体育运动中经受挫折的体验。

许多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竞争意识、协作精神等方面比较薄弱。究其原因是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学校放松了对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青少年中怕苦、怕累思想较为普遍。而学校方面也因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考试学科的分数,而忽视对青少年素质的全面培养。体育运动离开竞争将失去吸引力和前进的动力,这种竞争又包含着协作的竞争,没有协作就没有竞争;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要符合规范,竞争后要正确对待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感受。通过体育运动培养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意志力、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这是很好的教育途径,也正是体育教育的独特作用[2]。体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征服,由不会到会,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近及远都是不同程度的征服过程。不论是征服自我,还是征服对手都不可能有永远的胜利,这就是体育运动的挑战性。这个挑战性表现在你战胜了一个对手,会有更多个对手,你克服了一个高度,会出现更高的高度,你达到了一个目标,就会有更新的目标始终存在。在这种挑战与征服的无休止轮回中,每个参与者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暂时性,而努力征服是永恒的,失败和胜利对于体育来说都只是过程和新的起点,这一次次失败除了能激励我们不断拼搏外,还促使我们对失败和胜利的辩证思考,有利于青少年理智、科学地对待人生和社会生活。如果我们经过失败和成功的多次体验,青少年或许不会因荣辱得失,为碰到学习困难而无所适从,更不会因为失意而厌世颓废。尤其在今天,青少年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挫折和失望的经历很少,体育运动中的征服困难和感受失败的经历对于他们大有裨益。

2.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心理品质。

青少年所处的生理发育期是个人社会化的主要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个人的社会化与自然生理、心理发展是同步的,实现个人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心发展和谐状况。所以,评价青少年个人社会化完善与否,能否全面衡量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是重要标志。而青少年非智力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个人社会化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非智力因素从大的方面讲有动机、兴趣、情感、志向、性格等,从具体方面来讲又表现为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自信心、自尊心、自制性、坚持性、良好情绪等。体育教学活动以其独特的方式完成学校教育所赋予的培养良好心理品行的任务。例如:在中长跑运动中,学生在遇到生理极点时,在老师的预先启发下,在同学的鼓励下,会调动体内顽强的意志力,克服困难,这种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又能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坚持性等品质。这些因素对于青少年社会化是至关重要的。体育运动能够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使人们顺利地调整生活习惯,顺应新的生活节奏,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体育运动均采用快速灵活的运动形式。体育健身运动能够提高人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勇敢、顽强、坚毅的意志品质,可克服对快节奏生活的抵触、恐惧、厌烦、焦虑导心理障碍,稳定心理情绪,提高社会应力。在运动场上,竞赛强调规则的完整和准确。一旦认可,任何人就必须遵守,据此竞争和创造。规则的存在和完善,是构成竞赛的前提。机会均等的竞技促进了人的平等观念。过去人们所理解的平等是平均主义,要求是终点上平等,体育竞赛让人体所理解的平等是机会均等,要求的是大家一起站在起跑线上的平行,只承认最终的比赛成绩,才能有充满生机的运动场,才能永远给予人人机会,鼓励他们勇于上进。体育活动的多样性造就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完整性。总之,体育活动能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接受生理、心理双重负荷,体验运动的快感和成功的喜悦,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良好的场所和途径。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

个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互助中完成的,任何人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都与他人发生社会互动的关系。通过社会交往产生的人际关系,它渗透到每一种社会关系的内部,扎根于社会群体中间,并且有情感特点[3]。因此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大大提高群体内部的整合力,或者说亲和力,它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培养青少年参加体育健康运动的自觉性与责任感相结合,让青少年正确对待社会的要求、对待人生,这是塑造自身性格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体育教育中性格教育的一个核心成分,因为它是性格结构中态度特征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要使青少年在体育健身运动中守纪律、能自制、表现出锻炼的自觉积极性,就必须使青少年对自己所从事的健身运动具有稳定且与我国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相联系的目的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体育运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以制度、规则、规程等为代表的,规范着交往参与者行为的人为的约定形式,这些规范性的约定对于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们具有限制和教养的作用。体育运动的规范来自众多具体项目的实践并适应了参加者的需要,所以,在大量的体育运动中,人们以制度、规则、规程的形式,限制参加者的行为,使其遵照相应的规范和约定控制自己的行为。体育运动的规范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判断基础上的人为约定,并在自身的完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规范体系。现代体育运动的规范性特色首先表现在规范的公正性上,这种规范的公正性不断地排除各种狭隘因素的影响,以其制度、规则、规程的形式,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道德标准和行为依据。这种规范的公正性又是以限制的形式体现在体育运动中的,规定了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现代体育运动的规范体现了其广泛性的教养作用。因为体育运动的规范建立在公正的基础上,融和了不同民族、不同团体、不同个体的伦理准则和共性,所以在消除偏见,实现对话,克服狭隘因素的影响方面,能够达到较高程度上的一致。

总之,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接受生理、心理双重负荷,体验运动的快感和成功的喜悦,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良好的场所和途径。学生之间通过遵守共同体育规则前提下的互动活动,学会在大集体中如何团结、合作、互助,如何公平竞争等生存方式。寻找心灵的安宁与慰藉,进行生命搏击的勇气和信心,从中感受生命的价值。使个人的气质、智力、能力、需要、动机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既体现了现代体育的根本原则,又揭示了体育中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