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健身计划认识学校体育

健身计划认识学校体育

摘要:本文对学校体育与运动竞技的本质属性进行了简要的辨析和区分,并通过对学校体育现状的透视和扫描,阐明了学校体育应以健身教育为中心的观点,同时揭示了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和定势。

关键词:学校体育运动竞技健身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在我国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由国家宏观领导,依托社会,全民参与的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增强国民整体素质的社会系统工程和跨世纪的国民体质建设的发展战略计划,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涉及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学校这块园地,如何正确解决好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儿童的健体问题,为他们莫定好能从事终生健身锻炼的基础,已成为摆在学校体育界的一个新的课题。要研究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和运动竞技的内涵和外延,重新认定体育育体和竞技娱心的界定及其关系,才能从观念中的误区走出来,才能真正找到学校体育自身的坐标,才能切实走出一条学校体育的改革路子。

1.学校体育与运动竞技的辩析

从逻辑学的研究角度出发,根据体育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我们可以给体育定义为:增强体质、健全人体的教育或健身教育。依据这个概念,学校体育的定义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育体阶段和对象,定义为: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或学校健身教育。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健身和终生健身才是体育的事业和科目,体育是健身和终生健身这种业和科的教育。学校体育要以健身为主,要学习健身科目,这里面包括了不仅要强健学生的身体,同时也要通过健身育体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健身方法,以便今后自己终生健身或指导他人健身这样两种含义。

而运动竞技属于运动文化娱乐范畴,它与属于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不同业,它的本质属性或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娱心或娱体,虽然同是身体运动,但与健身活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目标、方法、手段、负荷量和强度的要求都不同。运动竞技注重的是运动形式,技术难度和表现艺术,而健身活动强调的侧是锻炼功效与健身价值。所以,绝对不能将学校体育和运动竞技混为一谈,更不能以运动竞技替代学校体育。

2.学校体育现状透视与扫描

长期以来,由我国体育界存在“运动即体育”,“运动即增强体质”这种认识上的异化,使“健全人体的教育”的真正体育名存实亡。由此影响,学校体育也脱离了正确发展的轨道。在体育教学中,始终以运动技术和运动竞赛为中心,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运动竞技性的教学与管理文件,如教学大纲、教材、课本、教学计划、锻炼标准以及考试评估体系等。体育课和课外辅导也形成了一种运动竞技专业化的教练模式,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己任,学生以掌握各项技术动作为目的,班级以运动竞赛成绩论高低,学校以金牌数量、输送运动人才以及体育高考录取为目标,这种思想体系和观念在学校体育界沿袭了几十年,可谓代代相传、根深蒂固。这中间有过呼吁,也有过辩论,但终因认识上的异化和错位而未能得到澄清。我们认为,体育与运动之间,确实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文化,即健身学与运动竞技学不同类。所以,学校体育应不同于体校运动,体育教师也不是运动教练。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进行强健并完善学生体质的教育,学生应该在强健身体的基础上,尽量掌握健身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原理,学会健身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以便终生受用。用不应去争当专项运动员,甚至以损伤身体为代价去拼命夺金牌,这不是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体育教师应该在健身教育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创建自己的业绩,而不应在运动文化娱乐的竞技场上苦苦挣扎,寻求生存的一席之地。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搞运动竞技,从早年的乒乓球外交,到后来中国女排四连冠以及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这一切都说明了运动竞技的自身价值和地位。问题在于要摆正各自的位置,分清目标和方向才能正确确定自己的支点。学校体育要尽量保持体育最基本的内容和方向,克服各种异化的影响,切实提高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水平,并能坚持终生健身,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使我国在跨入二十一世纪后更加兴旺发达。

3.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与定势

3.1完善课程建设,建立健身学科体系确立了“增强学生体质”在学校体育中的主要地位之后,迅速建立以健身为中心的学科课程体系成了学校体育界首要研究的前沿课题,这其中包括了课程发展指导思想的变革和课程的目标、内容、计划以及考核等方面的全面变革。

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系统工程的指导下,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应更加倾向于:增进健康、强身健体、掌握健身知识和技能,发展个性。这一特征将会冲破学校教育中“升学主义”和学校体育中“金牌主义”的阻碍,使学校体育教学切实反映出学校体育的真正目标,同时反映出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体育课程的内容改革,将从全新的体育课程目标出发,强调健身内容的科学化和实效性。体育大纲、教材以及教学计划要以健身理论与实践为主线编定,一改过去那种竞技化、成人化的传统模式,使其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要适应和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体育教学检测和评估中,学生体质的增强,掌握健身锻炼方法以及实践能力必将成为主要内容,并行成制度化、指标化,健身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评定会受到普遍重视。

3.2变革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

3.2.1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年来,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一直是师付带徒弟式的教学形式,虽然也强调“学生是主体”,但似乎教师的主导作用占据着绝对的支配地位。学生在“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着机械有序的运动,很难有自己创造的机会和发挥的天地,能力和个性均受到束缚。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真正成为学习健身知识,掌握健身技能与方法的主体,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角度讲,教师应该是一种服务性的客体。其主要职能是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给学生创造一切学习条件。许多教学研究和实践表明,注重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和培养,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健身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3.2.2注重健身能力的培养

现代体育教学,不仅要重视健身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健身实践和能力的培养。健身能力是以身体为基础、健身知识、技能为中介,通过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来实现的。这种能力包括:对健身的认识能力;健身锻炼的练习能力;健身锻炼的自我监控能力;健身锻炼的选择和创造能力等,培养的途径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传授、理论联系实际和操作以及自学等。在此之前,应该根据体育的本质和规律,制定出以增强学生体质、完善学生身心为主体的体育大纲,大纲的理论部分应选用以健身为主的知识和理论,改革实践部分以技术动作为中心的旧传统,简化各项运动技术,加强保健身体的手段与方法,并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习惯。

3.2.3健体与娱心相结合学校体育从小学到大学,要贯彻10多年,要使学生对体育这门课程保持激情而不厌烦,除了增强体质之外,必须要让学生在健身锻炼过程中感受到身心畅快。也就是说,要注意健体和娱心的协同与联系,运动娱乐竞技可以作为健身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当可以使学生在健身锻炼中体验到乐趣,这样就能更加激发学生从事健身锻炼的兴趣和热情,并逐步促使他们形成健身习惯。

3.3因人而异,体育场地器材自主化学校体育过去那种统一场地范围、统一器材规则,统—运用方法的技术化和成人化的方式已不适应以健全身体、增强体质为目标的体育健身活动,学生应该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锻炼承受能力等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健身锻炼的器材和场地。例如:在跳越障碍物的锻炼时,障碍物的高度可由个人确定,以能正确越过不受损伤为准则,以往那种确定一个高度,无论体质好坏、个高个矮、心理素质强弱而“一刀切”的做法。实践证明对许多学生的身体造成了损害,必须进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