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身康复培训

健身康复培训范文精选

健身康复培训

健身康复培训范文第1篇

安徽省体育保健与康复类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

1安徽省体育保健市场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徽省大部分城市的功能渐趋完善。社会体育、休闲体育、社区体育等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快速兴起。如合肥市37个街道下辖300个社区的体育设施已全部达标,马鞍山市12个街道171个社区也已全部达标。不少街道还成立了社区全民健身指导中心、指导站,建立了由社区管理的指导站、俱乐部,如合肥市柏景湾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蚌埠市沁雅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等已建成为部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但据了解,很多社区的活动场所、体育健身器材、社区活动经费已全面落实,但能够现场施教,指导人们正确运用科学健身的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几乎为零,不能适应社区体育的发展要求,制约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深入实施。安徽省体育局调查显示,目前全省有366家体育经营场所,主要有健身房、健身娱乐中心、健美中心、舞蹈训练中心、游泳池、武术馆等。随着人们体育意识和体育需求的不断增强,健身娱乐市场方兴未艾。通过对安徽省20家体育健身场馆的84名健身指导员的从业背景调查显示,在执教的健身指导员中,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的仅有4.8%,体育专业毕业的人员也只占32.5%。体育爱好者和退役运动员的比例达到了62.6%(见表1)。这部分人员的专业技能可能较高,但在运动方案的制定、运动保健指导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与人们日益提高的健身意识和需求是不相符的。根据我们对部分健身中心经营者的专访,这些机构招聘具有专业的行为动作训练指导人才不是难事,可以从运动员、体育院系的学生中解决,但急需的具有运动保健、运动营养、运动医学及康复专业知识的训练指导人才却很难找到。课题组还对参加安徽省教练员培训班的86名教练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配有专业队医的运动队仅占53.5%,且多数来源于一般医务人员(见表2)。92%的教练员希望配备体育保健康复类的专业人员,加强运动医务监督工作。科学运动对健康的促进和国民体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缺乏科学指导的运动,或是缺乏医务监督的剧烈运动都可能给运动者带来运动疾病、创伤、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安徽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体育强省。但以上的调查情况表明,目前体育保健与康复类专业人才的数量与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迅猛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2安徽省运动康复市场现状

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现代医学的3大主要组成部分,运动康复则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全国第2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人。同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7亿,其中约7000万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病,需要康复服务。再加上大量因慢性病致残的患者,全社会需要康复护理的人群已过亿人。目前我国大约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而事实上仅有2万人,医疗技术人员、社区康复员和咨询员等康复医学技术人才奇缺。安徽省现有各类残疾人358.6万人,需要康复的占残疾人总数的60%左右,其中很多是需要进行运动康复治疗的肢体残疾和功能障碍者,并且这类人群每年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但安徽残疾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仅有3782名肢体残疾人进行了较系统的康复训练。我国提出在2015年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康复人才的匮乏却是制约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所以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康复技术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是当务之急。

安徽省体育保健与康复类人才的技能需求趋向

相关文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主要就业去向是康复机构、运动队及健身场所。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毕业生到康复科、康复医院、社区康复中心等康复机构主要从事运动康复治疗工作,专业技能要求较明确。因此,课题组主要选取了安徽省86名专业运动队教练员和20家体育健身场馆的84名健身教练、230名会员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会员对健身指导员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的调查显示(见表3),健身指导员的设计运动处方能力是最受认同的,排在第1位,其次为动作指导能力、体能评估能力、运动营养搭配能力、运动医务监督能力。而对健身指导员职业技能的自我评价调查显示(见表4),动作指导能力排在第1位,其次是策划与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对于人们最想的健身指导员应有的设计运动处方能力、体能评估能力分别排在第4、6位。能根据消费者实际情况制定运动处方的健身指导员仅32.5%,在健身指导过程中能进行医务监督的仅有27.7%。说明目前健身指导员的能力还较单一,与市场要求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安徽省教练员的调查结果显示,专业运动队要求的体育保健专业人员的技能主要为能对运动员进行疲劳恢复及伤病的康复治疗,推拿、针灸等中医诊疗技术。以上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保健与康复类的技能型人才应是既掌握体育科学、人体科学又掌握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和传统医学的复合型人才。

健身康复培训范文第2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以人为本、统筹推进,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的原则,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大力引进社会资本,着力增加供给、优化服务、扩大消费,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形成一批重点项目、一批骨干企业、一批知名品牌,健康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0%左右,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医疗服务

1.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切实履行政府办医责任,坚持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科学制订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快建设布局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员额备案管理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医院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

2.大力推进社会资本办医。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和自然人等举办各类医疗机构。支持中外合资、合作办医。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合作、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推进公立医院非基本医疗服务资源向社会资本开放。开展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公私合作等形式的改革,在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产权、信贷、保险、分红以及用地政策等方面实现一定的突破。调整和完善城乡医疗机构对口支援方案,全面启动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对二级及以上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

3.大力发展独立的检验、检查医疗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发展独立的医学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和大型医用设备集中检查中心。建立健全检验、检查医疗机构的准入标准、质量控制体系与监管机制。

4.加快康复护理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月子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残疾人康复机构、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以托管、合作等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整体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鼓励符合资质的护士开办护理机构。探索护理服务社会化。将中医医疗机构康复科纳入康复护理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康复护理体系中的作用。在市辖三区设置2所100张床位以上的护理院,开展全托式治、护、养三者结合的康复护理服务。

(二)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

5.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全市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应设置老年病科,有条件的一级医疗机构也可设置老年病科;对已经完成整体迁建的县人民医院,鼓励引进社会资本在老院区合作、托管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依托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加强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资源布局规划衔接。强化养老机构的医疗、康复、护理、保健功能建设。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机制。支持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凡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均可纳入定点范围。

6.拓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发展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等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医疗护理和康复等服务延伸至家庭,探索为失能、半失能老人设立“家庭病床”,优先对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市场主体开发和提供专业化、多形式的社区养老健康服务。力争到2017年,健康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

(三)积极发展健康保险服务

7.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继续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发展医疗意外保险等医疗执业保险。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的合作机制。

(四)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8.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特色优势,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5%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加快推进市级中医医院、主城区精品名医馆和“治未病”中心建设,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推动医疗机构提供中医体质辨识、亚健康调理、季节养生和预防保健等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支持连锁化运营,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规划建设中医药文化及产业特色街区。

9.强化中医药地方特色。以明参、白芷、丹参、半夏等道地药材种植和深度开发、传统名优中成药开发等为重点,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的种植及产品研发与应用,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发适合本地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保健养生产品。鼓励社会资本建设中药材深加工企业。支持开发中医诊疗、中医药养生保健仪器设备。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五)支持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

10.发展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引导体检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开展连锁经营。支持体检机构向健康管理机构转变,开展慢性病风险评估和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干预。加快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和辅导机构。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推进民政、残联与卫生计生部门的广泛深入合作,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推进康复服务专业化。加强对体检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健康咨询机构的信息披露、监管与政策引导。

11.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建立健全“健康守门人”体系。鼓励民办医院和各类健康服务机构开展签约服务。价格主管部门制订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床等社区卫生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明确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研究制订相关费用分担与分配机制。

12.发展全民体育健身。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体育健身消费。加强基层多功能群众健身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组织,以及运动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大力支持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鼓励发展适合其成长特点的体育健身服务。

13.发展健康文化和旅游。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加强健康文化传播与交流,提升健康教育水平,培育健康文化产业。支持阆中建设中医药博物馆。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整合当地优势医疗资源、中医药等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养生、体育和医疗健康旅游,培育、打造一批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和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六)培育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

14.发展医药产品研发、制造和流通服务。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生物医药、特色化学原料药、药物制剂、中药现代化、辅助器具、特色医疗器械为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全面实现产业化。积极发展电子医药商务,重点培育大、中型药品流通经营企业,着力构建现代医药物流网络,完善城乡医药配送体系。

15.发展健康食品产业。加强我市传统保健食品品牌建设,做大做强桑椹醋等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保健品基地建设,推广家禽、畜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认证。推动以中医药、特色动植物为基础的新型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的开发,促进保健食品与养老服务、美容美体、医疗康复等行业的融合。

16.加大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支持驻市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健康服务相关学科专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开展健康职业教育。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员、营养配餐员、育婴员、心理咨询师、保健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健康旅游引导员等从业人员,鼓励多途径、多元化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

(七)促进产业聚集和园区发展

17.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空间布局。坚持创新驱动和高端引领,深入推进健康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空间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创建部级医学创新中心。

18.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发展。

三、政策措施

(一)放宽市场准入

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实行“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进一步规范、公开医疗机构设立的基本标准、审批程序,严控审批时限,及时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调整等信息。简化对康复、老年病、儿童、护理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对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

(二)加强财政、土地和规划布局保障

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完善政府投资补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举办的健康服务机构纳入财政资金补助范围。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优先保障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用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规定在公共服务设施中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健康服务业相关设施的配套。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健康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连续经营1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健康服务项目可按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三)创新投融资引导方式

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健康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合健康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业务规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健康服务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积极引导保险资金投资建设健康服务业项目。建立健全由政府引导、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资金运行模式。

(四)落实税收价格政策

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医药企业,依法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其员工支付的补充医疗保险费、补充养老保险费,按税收政策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捐赠,按照税法及相关税收政策的规定在税前扣除。发挥价格在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非公立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政策。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免予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取消对非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管制。在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临床诊疗、护理、手术以及其他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价格,加强对植(介)入类等高值医疗器械价格的监管。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建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小组,定期评估各地各有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适时组织专项督查,组织举办全市健康服务业项目推介会,推动政企沟通、银企合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发展健康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完善监管机制

加强健康服务业监管,依法规范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加强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卫生计生等行政主管部门的联合监管和执法,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日常监管,落实专项经费预算。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引导健康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自觉开展诚信服务。

健身康复培训范文第3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政办发〔〕39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政发〔〕82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重要意义。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困难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点人群。我区现有1.35万残疾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8%。区委、区政府历来十分关心残疾人,高度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积极落实一系列扶残助残惠残政策措施,使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残疾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日益改善优化。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区残疾人事业还存在着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不完备、覆盖面较窄、城乡区域差别较大、投入不足、服务设施和专业人才队伍匮乏等问题,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转变。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帮助残疾人改善基本生活条件、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实现残疾人共享幸福建设发展成果的根本举措。当前,我区正处在加快科学发展、推进幸福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务求实效,努力缩小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

(二)指导原则。扎实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富而强、精而美”幸福这一目标,切实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特殊困难和基本需求。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纳入全区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总体规划,并予以优先发展;二是坚持普惠制度和特惠制度相结合、一般性制度与专项制度相结合,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三是坚持分类指导、政策扶持,以农村为重点,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四是坚持资源共享、统筹兼顾,充分依靠现有公共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为残疾人服务。

(三)任务目标。到,建立起残疾人“两个体系”的基本框架,全区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住房、托养照料、精神文化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残疾人“两个体系”更加完备,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残疾人文化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就业更加充分,参与社会更加广泛,普遍达到小康水平。

二、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将残疾人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全面落实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待遇。

(一)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单独立户的成年重度残疾人纳入低保范围。建立按残疾等级实施救助的生活补贴制度。落实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政策,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实施临时救助;对城乡流浪乞讨生活无着落的残疾人,给予及时救助和妥善安置。积极开展大病救助和医疗救助,优先照顾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对贫困残疾人大病住院费用经医疗保险报销后,在政策范围内自付部分救助比例不低于50%。

扩大实施“共享阳光系列康复救助工程”,普遍开展白内障患者复明救治、低视力残疾人康复、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肢体残疾人矫治手术及康复训练、麻风畸残矫治手术及防护用品配置、脑瘫、智力儿童康复训练、精神病防治康复等重点康复救助,逐步建立长效救助工作机制。重点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坚持“救早、救小”原则,优先对0-6岁残疾儿童实施免费抢救性康复,在定点机构接受康复训练达不到入学条件的,救助年龄可放宽到9周岁。

继续实施残疾人“共享阳光安居工程”,将其纳入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项目同步实施,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家庭予以优先安排。对符合城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并优先安排实物配租廉租住房。征收残疾人房屋时,房屋征收单位应当本着方便残疾人的原则,在安置的地段、楼层上给予适当照顾。征收单位在发放临时补助费和停业补助费时,对贫困残疾人给予适当优惠。

(二)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积极帮助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由区政府为重度残疾人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缴费标准的养老保险费。重度残疾人提前三年享受养老金待遇。落实贫困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的政府补贴政策,按规定享受参保(合)待遇。

城镇残疾职工按规定享受生活护理费、伤残津贴等各项特惠待遇。用人单位按规定为残疾职工办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单位)招用就业困难残疾人,可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按规定将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治疗、畸残矫治手术以及以治疗性康复为目的的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逐步增加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

(三)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实施“共享阳光安养工程”,对为精神、智力和其它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服务的机构,由政府给与经费补贴并纳入财政预算,且随经济发展、财力变化和物价指数变化适时调整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逐步建立完善残疾人托养护理补贴制度。扩大“共享阳光辅助器具适配工程”施惠范围,对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居环境无障碍建设和改造给予补贴,对享受低保的重度残疾人逐步实现免费适配。落实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政策;肢体残疾人购买自驾残疾人专用车辆,减半收取登记手续费;在公共停车场停放时免收停车费。

三、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规划和制度建设,有效开发整合各类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按照专业化、职业化要求,统筹发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无障碍、文化体育、维权等专项服务,大幅度增加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全面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建立以专业康复中心为骨干、社区康复站为基础、家庭康复为依托的社会化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全面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和咨询、临床研究等康复服务。

加快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按照床位不少于50张、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标准要求,5年内建成骨干型、标准化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加强综合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康复医学科室建设,积极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康复技术研究等工作。

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巩固示范区创建成果。将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纳入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对享受低保的残疾人免费提供医疗康复、康复训练、日间照料、工疗(娱疗、农疗)、职业康复、辅助器具服务、信息咨询、转介等康复服务。积极推广专业康复机构标准、各类康复技术标准,提高康复服务机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将符合标准条件的残疾人康复机构纳入城乡医保定点机构和工伤康复定点机构。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专业化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到年,各镇、街道至少建立1处示范性社区康复站(室)。

实施“康复人才培养工程”,将残疾人专门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及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教师纳入国民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将残疾人康复技术服务纳入卫生系统相关培训内容,每年为康复站(室)及特殊教育学校至少培训1名康复专业技术人员;选聘一定数量的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优秀大学生,强化训练后充实到社区和专业康复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专业医疗康复、教育康复人才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工作,稳定残疾人康复人才队伍。

加快构建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建立残疾预防联席会议制度和早期干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收集、监测和研究。严格执行《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及时报告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针对危害面广、可预防的致残因素,强化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免费实施婚前医学检查,加强产前筛查和诊断工作,逐步免费实施新生儿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和阳性病例干预;加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工伤预防和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急救能力,控制致残的发生;重视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加大残疾预防知识的普及力度。

(二)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省义务教育条例》,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适当提高生活费补助标准,实行残疾儿童免费学前教育,确保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实施残疾学生免费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行残疾学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共享阳光助学工程”,对生活困难的在校残疾大、中专学生给予学费补助。

进一步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服务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按规定落实特殊教育工作者岗位津贴标准,落实手语翻译教师和翻译干部特教津贴政策。加强特殊教育研究,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在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社区教育、家长培训、选派巡回教师等工作中的作用。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以社区教育、送教上门等形式实施义务教育。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依托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福利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做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转移衔接服务。

(三)建立规范化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省<残疾人就业条例>实施办法》,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残疾人个体就业扶持以及政府优先采购集中使用残疾人用人单位的产品或服务等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加强以残疾人就业为重点的劳动保障监察,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国家各项保护和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措施,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合法劳动权益。政府招录公务员时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报考和录用。政府开发的公益岗位应按比例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按规定给予奖励扶持。认真执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与管理、审计等政策规定,对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依法落实资金、场地、税收等方面优惠规定。实施“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工程”,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力度,扶持各类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职业培训机构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吸纳更多残疾人就业。实施“共享阳光万人培训工程”,将残疾人职业培训纳入政府职业培训计划,不断规范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开展多层次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免费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给予职业技能培训,定期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建设,按照统一服务对象、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机构标识、统一人员标准和统一服务准则“五统一”的要求进行规范化建设,确保人员、场所和设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将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管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指导和委托下,综合管理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为残疾人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适应评估、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就业和失业登记等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残疾人服务窗口和服务项目,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针对性就业援助,减免未就业残疾人人事档案、人事关系委托保管费。实施“盲人医疗保健按摩师培养工程”,加强对盲人按摩机构的资格认定和行业管理,落实盲人按摩机构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规范发展盲人医疗保健按摩服务业。大力推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促进智力和精神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四)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加快残疾人脱贫致富步伐。把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对象予以扶持,列入扶贫开发计划,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予以优先照顾。农业、财政部门在安排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等扶贫开发项目时,应当重点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倾斜。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对残疾人的帮扶,按照“把残疾人扶贫基地建在合作社上”的工作路子,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扶贫模式,帮扶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并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保障农村残疾人充分享受各项惠农政策。继续实施“两基”一体化建设和“双百计划”,巩固发展残疾人扶贫基地的辐射带动成果,发挥残疾人创业小老板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健全残疾人托养服务网络,逐步满足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建立健全以区级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为精神、智力残疾人和其他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开展生活技能训练、职业康复、职业培训、工疗农疗、心理疏导等服务,组织从事简单生产劳动以及相应的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活动。将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优先发展。按照床位不少于50张、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的标准,建立1处区级示范托养中心,依托区精神病医院改扩建区精神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各镇(街道)、村(社区)依托养老机构进行残疾人托养。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非营利性托养服务机构。制定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标准、机构管理办法,建立服务质量机构。对规范达标的托养服务机构给予居民家庭水、电、气、暖费用同价优惠待遇。落实政府补贴政策,制定补贴标准、对残疾人托养机构及受托残疾人给予补贴。加强托养专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重点做好残疾人“五保”对象的托养工作,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残疾人,属于城镇居民并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纳入城市低保范围;属于农村居民并符合农村“五保”规定的,优先安排进入镇敬老院等福利机构。

(六)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改善残疾人日常生活条件。严格按照国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对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建筑物、交通设施、旅游景点、车站、居民社区等场所设施实施无障碍建设改造,严把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划审批关、设计审查关和竣工验收关。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应当与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对于不按照国家强制性规范进行无障碍设计施工的建设项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竣工备案手续。对未按照规定进行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使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建立完善无障碍建设责任制和奖惩机制。将信息交流无障碍纳入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推广使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无障碍实用技术和产品。公共服务机构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区电视台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和手语新闻节目,影视作品和节目加配字幕。有条件的公共服务窗口增加手语服务。

落实对残疾人各类优惠规定,火车站、汽车站的候车室应当标明残疾人专用座椅,车上应当标明一定数量的残疾人席。残疾人乘坐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时,优先购票并优先检票进站、上下车,对其随身必备辅助器具准予免费携带。盲人、下肢残疾人免费搭乘公共汽车等市内交通工具。对残疾人实行优惠的单位(场所),应当在单位(场所)的入口处、收费处、营业室等适当位置,设置残疾人优先、凭证优惠及免费的明显标志。对家庭成员中有2人以上是残疾人且1人是盲人或者聋人的残疾人家庭,免收有线电视初装费,减半收取收视费。

(七)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将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纳入文化强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等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残疾人开放,提供设施及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公共图书馆和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盲人阅览室,配置盲文图书及有关阅读设备。鼓励吸纳残疾人或残疾人文化艺术团体参与各级政府组织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以及各类文化评奖、艺术比赛。扶持创作发行残疾人题材的影视剧、戏剧、广播剧等文艺作品,出版为残疾人服务的图书、音像制品。定期举办残疾人艺术汇演。鼓励扶持残疾人参加工艺美术、书画、文学、摄影等艺术活动和创作,扶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的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建立文艺演出团体,活跃基层残疾人文化生活。

实施“残疾人自强健身工程”,推广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康复体育项目,举办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并为残疾人体育赛事提供免费服务。积极做好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培养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建立残疾人优秀运动员选拔、培养、奖励激励机制,加快残疾人体育训练机构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创建残疾人体育特色优势项目——特奥足球训练基地。积极组织参加全国、省、市残疾人运动会等重大残疾人体育赛事。落实执行优秀残疾人运动员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切实解决退役残疾人运动员,特别是在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的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和教育、就业等问题。

(八)健全残疾人维权服务体系,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建立以司法行政部门提供的法律服务和援助机构为主导,以有关部门、社会力量提供的法律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为符合规定的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提供经费补助。对贫困残疾人免收或者减半收取有关法律服务费用,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残疾人减免公证费用。设立法律救助基金,开设维权热线,建立律师值班制度,确保为残疾人提供优先、有效、无障碍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在全区设立若干法律救助工作站和法律助残志愿者联络站,与残联系统信访部门有效联动,形成残疾人法律维权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信访工作领导,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按规定落实残疾人信访工作人员补贴;健全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落实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关于加强助残志愿工作的意见》,推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相衔接的助残志愿服务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关爱残疾人,帮扶残疾人的浓厚社会氛围。

四、建立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快推进。区政府残工委要强化职责,及时研究决定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重大事项,统筹协调有关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督导检查落实情况。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密切配合,切实提高为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将无障碍建设、扶残助残工作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内容,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残联、统计等部门要加快建立残疾人事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二)完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省残疾人优惠扶持规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纳入我区全民普法教育规划,不断增强全社会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制定并完善残疾预防、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医疗康复、残疾人康复救助、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津贴、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和使用、残疾人服务业发展、无障碍设施建设、专业化残疾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和倾斜政策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完善面向残疾人服务的行业管理制度和服务机构的准入、评价和退出机制。

(三)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针对残疾人的各项特惠扶持政策,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残疾人观,积极营造人人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进一步加强“共享阳光”扶残助残品牌建设,大力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事迹。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志愿助残列为志愿服务重要内容,广泛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各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要切实发挥优势,依法维护相关残疾人群体的合法权益。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慈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心捐助活动。

健身康复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健身市场体育全民健身计划

一、体育健身市场

体育健身市场即为提高人民身体健康水平服务的部门”.是体育产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非实物的形式向社会提供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单位和个人的结合。从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实际状况状看.目前以商品形式向广大消费者提供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经济实体越来越多,一个以体育运动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投资,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能基本满足消费者不同档次需求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已经形成。

发展体育健身市场是现阶段中国体育事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推进这项工作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实现我国体育产业由“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创收模式向“本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化。健身作为体育的本体价值.是体育最重要的经济功能。开发这种经济功能,使健身的效用(使用价值)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促进全民健身市场运作.既是发展体育健身市场的需要.也是实现体育产业”本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发展体育健身市场.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全民健身计划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它能促使全民健身计划按照产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从而使整个计划实施的力度和效度得以提高。

从健身市场的内涵及现状看我国体育健身市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体育健身娱乐的经营实体。如健康城、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以及各种健身健美俱乐部等。(2)体育健身娱乐技能的培训、辅导和咨询。(3)群众性体育竞赛表演。(4)体质测试和健康评估:运用先进的测试设备和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为社会大众提供体质测试和健康评估的有偿服务。(5)体育康复:为患有某些慢性疾病或身体局部组织损伤的病人.提供运动处方.医疗保健及传统体育医疗康复方法,使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或痊愈.(6)体育健身娱乐的科技开发为提高大众锻炼身体的实效性,趣味性而开展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

二、我国体育健身市场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逐步面向社会.一些消费层次较高的体育项目也开始进入生活领域。体育作为一种健康投资逐步被人们所接受。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和个人.以及外资开始投资易于盈利的体育经营项目.举办诸如健康城.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以及各种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领域开始出现了私营.集体.个体、外资.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结构的经济实体.形成了一个向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的体育健身市场。

但是体育健身市场也还处在发展之中.从各种文献资料查询结果看目前我国体育健身市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体育健身市场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区域上的不平衡。沿海沿江的省份在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上远远高于内陆省份;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农村处于空白:(2)主业和副业发展不平衡。体育健身、娱乐、咨询、培训等主业的经营收入远远低于副业经营收入(3)市场结构和布局不平衡。突出表现在提供高档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经营单位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而提供中低档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经营单位则发展缓慢。另外.目前大多数体育健身设施和服务经营单位都集中在市的商贸中心.而在城乡集合部,尤其是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则缺乏配套的健身设施和服务经营单位.这也使得体育健身市场在布局上表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

2体育健身市场的行业管理亟待加强。各级体委是各级政府主管体育事业的行政机构.也是体育健身产业行业管理的职能部门。目前各级体委只考虑下属事业单位如何来进行健身产业的经营.而在如何对社会上其它部门和个人办的体育健身经营活动实施行业管理方面缺乏应有的考虑。这一状况有两方面负影响:一是体育部门办的一些体字号的经营活动要到文化部门去登记。并要交纳一定的管理费.限制了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阻碍了服务领域的拓宽.二是体育健身市场的行业管理是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缺少对体育健身市场的行业管理.将使我们不能有效地利用市场的方法和手段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健身市场的行业管理就是把社会上其它部门和个人办的体育健身服务经营单位也纳入全民健身计划服务网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强化这项职能意义重大。

3产权关系不明.资产管理不顺。目前各级体委在体育健身

经营开发中的合作经营、合作开发项目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中外合资的一些大型项目.合作期限过长:二是合作中对有形资产有低估现象.无形资产不在评估之列。因此.加强体育部门国有资产的管理.实现产权关系的明晰化、资产评估科学化.对防止在经营开发中体育部门国有资产流失有重要意义。

三、体育健身市场发展对策

现阶段体育健身市场发展的总体策略是: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主体在培育体育健身市场主体、拓展体育健身市场领域、加强体育健身市场管理三个方面整体推进探索新路子.形成一个以体育健身、娱乐为主的社会化体育服务体系和一个由体育行政部门依法管理的多样化的.多层次的体育健身市场。实现体育健身市场主体多元化和管理规范化。这一策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全民健身计划相配套的依托社会、面向市场的体育健身市场运行机制。体育健身市场是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的一项产业.也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发展体育健身市场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

2群众性体育协会.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站).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应以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开展健身、健美.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积极引导群众的体育消费,不断拓宽群众体育消费领域。

3体育场馆和各种体育设施应继续坚持”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扩大对外开放,加速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同时要注处理好场馆经营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

4.体育院校科研单位,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增加社会服务.拓宽服务领域.开展有偿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科技开发和成果转让。有条件的院校和科研单位应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群众提供体质测试健康评估等有偿服务。

5培育和开发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为全民健身计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创造必备的基础和条件。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应提供各种健康科学文明的体育服务。要考虑人民群众实际的消费水平,重点开发中低档体育健身娱乐项目,适度发展高档健身娱乐项目。要在积极引进国外趣味性的健身娱乐项目和设施的同时.做好挖掘和整理我国民间传统的体育健身娱乐项目.以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健身娱乐需求.为更多的人提供高质量规范化的有偿服务。

6切实抓好体育健身市场的行业管理。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本着保障广大体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促进体育健身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宗旨.重点抓好体育经营实体的开业标准和从业条件的制订工作,尽快实施体育健身经营许可证制度。

四.发展体育健身市场的政策建议

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关系到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推进方式的选择。搞好这项工作尚须必要的政策支持。建议应重点抓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措施:

1制定和完善体育健身市场的投入和投资政策。发展体育健身市场主要应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要积极进行多种形式的改革和试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地增加对体育健身产业的投入。

2加快体育健身市场的立法进程,健全法规体系。当前应根据体育健身市场管理不顺.政出多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体育健身市场管理办法》。地方体育行政部门也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地方性体育健身市场的管理法规。

3争取适度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体育健身产业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对公益事业提供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各级地方体育管理部门在积极争取享受文化和教育部门现有的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应根据体育自身的特点.力争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健身产业的发展。

4加强体育健身产业规划和管理。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体育健身市场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确定通用性健身产业发展重点.制定体育健身产业发展规划。要尽可能使发展体育健身产业的投资信贷就业用地等列入城乡整体规划.使本地区的体育健身产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要加强对体育健身产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体育健身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准确把握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动态变化趋势和未来走向.提高对体育健身产业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5加强体育健身产业规划和管理。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体育健身市场的实际需求确定健身市场发展重点制定体育健身市场发展规划。使本地区的体育健身市场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加强对体育健身产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体育健身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准确把握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动态变化趋势和未来走向.提高对体育健身市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健身康复培训范文第5篇

一、深入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

一要以市场为导向,选准培训课题,分层次、分专业有针对性地对各类残疾人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增强残疾人的劳动技能。二要完善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做好残疾人就业、失业登记台帐,建立残疾人就业推荐制度,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准确岗位信息。同时要进一步开发公共就业岗位,尽量安排残疾人就业,探索社区残疾人就业新路子。

二、全面完成康复工作

一是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已建的社区康复站作用,逐步使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得到相应的基本康复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开展以残疾筛查、康复治疗服务、康复训练、康复知识普及和转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康复服务。

二是做好残疾人用品用具配发补助和供应服务工作,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便利。

三是搞好cbm项目工作总结并制订进一步推进cbr康复工作计划。

四是全面做好我县贫困重度精神残疾人免费医疗救助康复工作。

五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残疾人为本,情系残疾人、利谋残疾人,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是完成市残联布置的其它各项康复任务。

三、社会保障工作

一是继续做好残疾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

二是继续协调民政部门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应保尽保,提高补助标准。

三是继续宣传贯彻执行《保障法》和残疾人优待规定,开展扶残维权行动,要继续与县乡司法部门、法律援助站(所)开展法律援助行动,为残疾人提供更多优质、便利、免费的法律服务。要细心、耐心、热心做好残疾人信访工作,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杜绝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四、扶贫工作

一是继续开展社会“帮困结对”、“助学结对”、“安居工程”等活动。

二是继续做好生活不能自理、一户多残的特困残疾人家庭的救助工作。

三是加大扶贫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帮助种养殖示范户和个体工商户的增效创收,继续落实中央和省上康复扶贫贷款额度的放贷企业,增加扶贫贴息资金的投入额度,加快残疾人脱贫致富。

五、文体宣传工作

要以残疾人之家为阵地广泛开展桥牌等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逢年过节组织残疾人进行卡拉ok比赛等活动,为残疾人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组织残疾人开展文艺体育健身活动,同时积极培训、输送残疾人文艺体育人才。

六、组织建设及自身建设

一是完善规范残疾人协会、残疾人之家建设,加强专(兼)职委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为残疾人服务的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