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教师师德实践分析

高校教师师德实践分析

摘要:教学学术拓宽了学术的范围和内涵,强调高校教师的知识传播者角色。在此背景下看高校教师师德,由于学科制度化、高校教师专业化不完善以及高校重科研管理制度导向等原因,高校教师教学责任和对学生的学术责任意识以及教学投入不够。高校应转变管理理念,教学科研并重,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等教研活动的组织,重视师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表现。

关键词:教学学术;高校教师;师德

大学最初的基本职能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功能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如科技进步、社会经济效益增加等。关注教学,以教学为中心向来都是高校特别是“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高校强调的重点,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教师的评价和奖励等越来越向科研倾斜,教师也不得不向科研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国内外的研究者用大量的调研数据说明此举降低了本科教学质量,社会对此大加诟病,大学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1990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博耶发表了《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他认为学术包含探究、应用、整合和教学学术,从拓宽学术概念的内涵角度来强化对教学的重视,“强调了一个好的大学教师不仅是一个好的研究者,而且是一个很好地知识传播者”[1]43。教学学术理念的提出得到了李•舒尔曼等很多学者的认同,并对教学学术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教学学术在我国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成为高校教学质量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重要维度等,并被看做是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之一,希望通过教学学术使“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师德”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伦理规范”[2]49。

一、教学学术视阈下高校教师师德问题

1.教学责任意识和教学投入不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德是师之灵魂,是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内化,既包括教师的道德信念,也包含师德规范。师德它会通过教师的言行反映出来并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是高校和高校教师存在的前提,育人是教师工作的根本,教学是育人的载体,“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也没有离开教学的教育”,因此,教学是大学教师工作的重心,应是考量师德的主要依据。现实中,一方面是对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口诛笔伐,另一方面却是对科研的倾斜、教学的忽视和教师个人对课题、论文等的片面关注的悖论。当前的高校招聘中,以学历为标识的博学是首要的前提条件,在职称评定中科研是主要考量因素,而对教学的考察则是次要的,起码不是显要的因素,这使教师忽视了或者说被迫忽视教学责任,对教学以工作量来代表。我们不难看出,“传道”甚至是“解惑”正从部分高校教师身上脱离,他们仅以“授业”为己任,更甚于将授业等同于课本、课件、课时等教学工作量。教学成为一种负担,是影响教师科研工作的额外负担,教师对于课堂、作业批改都能按照要求完成,但对学生的热情和精力投入都明显不足,备课缺少对学生的准备,不能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责任心和对实践、精力和热情的投入只能说是保持在最基本的要求水平,对教学投入的多少主要依靠教师的“良心”。“教学任务量可以明确,但是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他对学生的责任究竟是什么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却几乎无人提及”[3]80。许多教师将育人简单化为“智加德”,专业课教师负责专业学习方面的智力因素,学生的教育管理被看做是“杂事”,是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的职责,于是出现了学生迟到、旷课,甚至在课堂上不听课等问题便要求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似乎忘记了自己才是课堂的主导。

2.学术道德教育意识不足。

教师的学术责任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道德修为和规范遵守情况,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两者都是其师德的重要现实表现。近年高校的学术失范问题层出不穷,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更多的教师在学术责任上采取独善其身的原则,即只确保自身遵守学术规范,却忽视了自身的教师角色,缺少对学生特别是本科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意识,对本科生的学术失范行为未能予以制止和教育。学术失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并不是到了研究生阶段特别是学术发表时才需要学习,本科也是学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良好学术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每一次的作业、实验数据、学期论文都会有大量的学生抄袭、捏造数据,但是教师往往是以没有时间和精力为借口不去认真核实、反馈。由于“我国大学中,本科生、研究生学术论文中抄袭、剽窃现象相当严重,然而受到惩罚的学生却少之又少”,学生在经历一次次有惊无险后会对不端行为堂而皇之、理所当然,并将之以经验的方式传给下一届学生,并很快形成一种风气,而当“抄袭形成一种风气时,道德教育常常会流于空泛”[4]5,进而成为难以改正的陋习。这与教师学术责任意识和对学生的学术规范教育缺失以及对失范行为不作为密切相关,一方面学生缺少学术规范意识,对抄袭等的具体含义不甚了解,另一方面教师对其失范行为不给予及时纠正,给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久之,导致学生对学术道德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知,对失范行为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不能将学术失范行为与道德联系起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校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产生不良影响。

二、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归因分析

1.学科制度化的弊端。

在信息化的知识时代,知识呈爆炸性生产,个人根本不可能穷尽所有知识,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知识组织,利于知识的传承、发展。高校中的学科不仅仅是一种按照知识划分的门类,更是对学术人的规范,在学科制度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师以学科为组织单位聚集,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认识、身份认同。“学科对于大学而言,更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即它并非一种行政组织形式,而是一种知识的功能组织形式,是大学传承、创新知识,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基本依据”[5]7,其综合实力是高校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人才招聘、职称评定、教学、科研、考核等方面都是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开展。高校在引进教师时首先考虑的是专业对口、专业能力且主要是学科专业科研能力,职称评定是看教师在所在学科中的成绩,科研更是看重所在学科的论文、课题等,这一导向使教师过高的认同自己的学科身份,主要精力也是在学科教学和科研中,对教师角色中的教育者身份重视不够,对教学责任和学术教育责任认识不足或是无暇顾及。

2.高校教师专业化的不完善。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当前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专业化也方兴未艾。高学历、专业科研水平成为当前高校选择和考核教师的首要和主要标准,高校教师专业化首先强调的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技能。过于关注学科特性,对教师专业化中的教育特征关注不足,而且大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类毕业,根本没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训练,高校中的教研制度也远不如中小学完备,甚至基本形同虚设,入职后的教师在教学上也基本是单打独斗。将学术水平代替教学水平,学科学术能力代表教学能力,学科发展水平代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忽视了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特征,使高校教师专业化先天不足,后天又缺少相应制度的保障和专业发展的组织基础,专业精神、理念、教育智慧的提升与传承缺少可靠的渠道。高校教师在教育知识、技能方面的缺乏使其专业化底气不足,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教学责任认识不清。此外,高校中的辅导员群体也是专业化不彻底的代表,尽管理论和文件都在强调辅导员的专业化,但实际上,辅导员更多的是承担各种管理性的杂事。辅导员的杂事越来越多,辅导员的管理角色越来越突出,其专业化进程只停留在文件和研究的层面。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状使得高校中易将教学与教育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分开,这也导致了教师对教学责任的认识有德智分离的倾向。

3.高校管理中重科研的制度导向。

由于在高校教师招聘、评价、职称评定等方面对论文、著作、课题等科研项目的重视以及学术失范现象频现,学术研究责任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高校师德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使得高校教师的工作重心偏移,对教师在教学上的评价简单化为教学工作量等量化指标,在无形中弱化了高校教师的内在品德和“师道”的价值诉求,以学生利益为先、以学生为本的师道追求被忽视,制定学术道德规范加强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约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把学术等同于做研究,把学术教育的对象局限于研究生,在教育教学中对本科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忽视。师德不仅包含学术规范,而且涉及教学等方面的学术责任。对教师的评价应是对整体素质的综合评价,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包括以学生利益为先的道德关怀。正因为高校层面对教学学术的重视不够,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观构建还未形成,或者是教师为了自身利益,只得依从学校考核的标准,将教学质量等同于出勤率、就业率、教师的课题、论文量。对教师评价中教学简单化为教学工作量,使得教师将教学维持在最低要求上。一些学校将教师分为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但是即使对教学型也主要看其教学工作量和教学科研。教师职业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职,虽然作为高级知识分子,高校教师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物质、地位也是当前教师的重要追求,而当前的薪酬主要以职称为标准确定。为了自身利益,教师必将迎合高校对科研的重视,主要精力在发表文章、争取立项经费等。由于科研容易量化、易评价,而教学的评价量化难度很大,教学方面考核的模糊和师德评价的笼统不具体,加上职称评定中的科研导向,导致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博弈中,“趋利”于更易操作的科研。

三、高校教师专业道德建设

1.重视高校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是在入职之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是通过短期岗前培训获得的,这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所需。可以参照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的办法,在研究生阶段选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学分修完合格后再申请教师资格证书。此外,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他们对教学的重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理解为师之道。世界各国也一直在位提高教学地位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努力,如博耶、唐纳德等人为了提高教学的地位,在概念上厘清学术的内涵,将教学囊括在学术范畴之内,希图通过从理论上明确教学学术的概念来提高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实践中,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教学学术运动正是力促改变轻视教学的现象。“博耶提出教学学术这个概念为起点,在美国著名学者舒尔曼等人推动下,美国逐渐形成以1998年成立卡内基教与学学术协会的建立为标志的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已经开始了对大学教学学术思想的实践”[6]26。在美国的带动下,各国教学研究中心建立并发展,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了“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012年10月首批30个部级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成立。教师专业发展需根植于实践中才会有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教学发展中心等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教师之间的协作和师生之间的沟通建立学习共同体,研究教学设计,反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专业成长。

2.重视师德在教学实践中的微观表现。

“提升学术伦理道德、引导教师树立学术责任观应该且必须成为师德建设长远关注的核心问题”[7]92,师德不仅表现为规则的详尽、内涵的升华,更重要的是师德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大学是为学生所设,大学教师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才是科研工作者,其学术责任首先是对学生负责。具体来说,教师的学术责任意味着他在授课之前要充分准备,对授课内容、对象、方法等都进行认真的准备,对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反思,如实反馈学生状况,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等等。教师的教学虽不如科研那样量化标准易明确,但绝不是完全不可测,即使是很多隐形的内容也可以从结果中反映出来。教师教学投入被用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所谓教师教学投入,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投入的实践、精力和情感的总和。时间、精力和情感构成了教师教学投入的三大要素”[8]14。这些可以从教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思、师生交流、作业批改等反映出来,也许根本不用复杂的公式、科学的量化标准。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份作业,对学生的学术失范行为及时纠正反馈,这看似简单平凡,但恰恰是师德的最直接的体现。

3.强化高校教师的学术责任意识。

通过对学术责任感的重视,充分调动教师内在的精神力量,使教师深入理解并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并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对他们的师德要求更多的需要教师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学学术的提出和氛围营造,能使教师从内心真正地去认同教学并提高职业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追求。教育理念与理论只有回归实践才会发现问题、焕发生机、实现升华,教师学术责任教育也必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会更生动、具体、有效,这也是师德的实践表现,是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自我反思。随着对高校教师专业化和师德的重视以及对高校市场化管理的重新审视和对高培养质量的追求,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特点将被深入挖掘,并将追求回归教育本真的可操作的师德标准,教学学术将作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而被重视。教学是教师的核心职责,是高校育人质量的根本保证,而社会也终究会以我们履行教学这一任务的好坏来评价大学,如果忽视、弱化了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大学的科研就失去了自身的重要特色和优势,大学服务社会就会丧失最根本的依托和资本。强调教师的教学学术道德实践,通过微观视野重新审视当前师德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希望高校师德评价能回归到教学本质,使师德评价更具可操作性,从而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供操作层面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周光礼,马海泉.教学学术能力: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的新框架[J].教育研究,2013(8).

[2]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

[3](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闫凤桥,译.新华出版社,2002.

[4]景祥佑,张简志诚,薛芳渝.大学生抄袭行为的经济分析与抑制策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1).

[5]劳凯声.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J].教育研究,2014(8).

[6]王玉衡.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徐岚,卢乃桂.研究型大学师德建设的途径[J].教育研究,2010(7).

[8]刘振天.高校教师教学投入的理论、现状及其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8).

作者:张秀荣 单位:聊城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