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师德教育浅谈

师德教育浅谈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指的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道德准则、品质等的总和。而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承担着培养国家人才的重任,教师的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绝大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高的,但由于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在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如“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思想在教师中逐渐滋生并膨胀,极大地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师德教育的重要性

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不仅是教师职业的需要,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师德修养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要时时处处想到有千百双眼睛在盯着自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谓“校园无小事,处处在育人”,就是对师德修养的具体要求,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加强师德教育,一方面,可以融洽教师间、教师与领导间的关系。以教师集体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聪明才智,积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从而使学校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与家长的密切联系,不断促进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体制的成熟。另一方面,还能充分调节个人、社会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教师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劳动必须受到尊重,自己的权益必须受到法律保护,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是一个跨时代的责任,在此基础之上,自愿地继承传统的敬业、乐教品质,终生从教,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加强师德教育还可以引导教师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极端的自私自利主义,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是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儿童、少年,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从而因材施教地开发学生智力,以身作则地陶冶学生的灵魂,调动学生增强体质活动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只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还远远不够,还应把这种品德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才能达到理想效果。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应责无旁贷地传给下一代,但下一代能否经受得住时代潮流的冲击,能否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栋梁,则取决于其思想和文化程度。教师作为道德和知识的传递者,其言传身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师德,可能对学生的一生起着主导作用。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只是一些外在指标的较量,而且是整整一代人素质和智慧的大较量,加强师德教育,发挥师德效应,树立教师形象,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师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首先,“双重人格”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些教师对别人的要求是马列主义,对自己的要求却是个人主义,要求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自己却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他们的这些行为极大地动摇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其次,拜金主义现象还比较严重。有的教师不好好上课,却热衷于给学生上“家教”,而且收费不菲;有的教师通过学生或家长推销各种商品,将师生间的纯洁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最后是缺乏职业自尊。有些教师这山望着那山高,心理不平衡,这样的教师是不可能认真钻研业务、从而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

三、如何加强师德教育

首先要强化导向作用。忠诚教育事业的高尚品质和奉献精神,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动力源泉,无数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默默耕耘而无怨无悔。我们在进行师德教育时,要善于从他们中间发现、培养和宣传典型,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逐步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推进师德教育活动的开展。其次要健全激励机制。单一的政治说教是行不通的,尤其是面对当前经济大潮的冲击,只有把政治思想教育同办实事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稳定的激励机制,发挥政策、绩效和评职的导向作用。最后要实施目标管理。在师德教育中,要确立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要把树立教书育人的质量关,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总目标。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细化全校、全员、全过程的责任,使广大教师找准位置、明确职责、大胆创新,发挥教师队伍最佳的整体效应,保证总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还要发挥好各部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教师间的相互理解,为教师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使教师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作者:王新平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延边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