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印刷专业课程改革探讨

印刷专业课程改革探讨

关键词:印刷材料;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创新思维;课程考核

印刷材料是现代印刷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当前高校印刷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印刷材料与适性”是印刷工程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印刷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印刷技术得到了迅猛提升,传统胶印的市场需求正逐渐下降,而环保柔性版印刷、包装印刷、数字印刷等市场正在逐步扩大。结合印刷行业现状以及未来全球印刷技术的发展趋势,当前教学内容主要着重于纸张和油墨的“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教学体系已存在内容较滞后、评价手段单一以及创新启发性较差等问题。着眼于未来的印刷工程高等教育,培养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课程综合改革已迫在眉睫。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从“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出发,对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创新思维启发、考核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课程改革定位和教学目标

“印刷材料与适性”是讲授纸张、塑料、油墨、印刷助剂等常用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印刷适性等基本知识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常用印刷材料基本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检测分析方法以及印刷适性的学习,学生具备分析评价印刷材料能力、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进一步加深,为进一步研发改进印刷材料奠定一定的基础。课程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

1.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纸张、塑料等常见承印材料的基本结构和特性,掌握印刷纸张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光学性能以及表面特性等综合应用性能,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课程知识分析、评价印刷材料的能力。通过对油墨发展历程、主要组分以及性能的讲解,使学生熟悉印刷油墨的制备过程,掌握油墨的组成、特性以及印刷适性。通过对塑料、金属、玻璃等其他承印材料的讲解,拓展学生对印刷材料的学习范围。通过讲授印刷材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学生初步建立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实验环节,以团队合作方式让学生掌握纸张性能检测方法,并对不同种类的纸张特性进行比较,了解纸张性能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工作总结与汇报能力。二、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及优化目前,西安理工大学“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为34学时,实验教学为6学时。多年以来,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纸张和油墨两大方面,涉及两种主要印刷材料的组成、基本物化性能以及印刷适性,而且大量课时都集中在以胶印为典型印刷工艺的纸张和油墨的学习上。课堂讲解主要强调印刷材料性能和印刷适性,缺乏对材料组成,尤其是结构的充分介绍,课堂教学内容形式较单一、学习氛围往往比较枯燥。基于以上诸多问题,学校对该课程内容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系统性,课程内容更新将着重突出印刷材料表观及微观结构、物理及化学性能对印刷适性的影响,对纸张、油墨、塑料等其他印刷材料模块单独形成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实际的系统性教学,培养学生深层次理解课程内容的能力。二是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新颖性,随着数字印刷、环保柔性版印刷、包装印刷等印刷技术市场份额逐渐加大,课程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胶印材料,讲解领域将进一步囊括新型数字印刷材料、包装印刷材料等领域。三是加强实用性和创新性,结合课堂讲解、实验教学以及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合理鉴别、选用印刷材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创新以及后续研发创新能力。四是突出绿色环保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绿色印刷包装材料以及印刷包装材料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印刷材料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课程体系创新,明确教学思路根据印刷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要求以及印刷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动态更新教材、教案及教学内容,以“强化基础、创新驱动、突出能力、面向市场”为基本思路,将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着力构建突出理论基础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适应新时期印刷行业发展需求。

2.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内容涉及纸张、油墨、塑料、橡皮布、润版液等方面,具体知识点包括植物纤维、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光学等学科领域,涉及面广泛,知识点繁多。如何充分保障课堂教学效果,是主讲教师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学校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采取一系列手段提高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强化课程教学效果。首先,从任课教师教学态度上下工夫,高度重视基于课程大纲的教学日历、课堂教案、授课PPT、板书内容精心设计以及课堂时间精确安排等基础工作;通过任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引领并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其次,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注重基本知识的讲解,更要适当突出“创新发散思维”,例如,在讲解第一章纸张内容时,在讲课教材内容如纸张组成、植物纤维原料类型及结构的基础上,突破课本内容局限,适当讲解各类纸张研究发展历史、现状、植物纤维的其他最新前沿应用研究领域及发现现状和前景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创新发散思维。再次,对于重点难点内容,采取分组预习并总结汇报的学习模式,将选课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安排每个小组课后通过教材、查阅资料、调研等方式对不同的内容进行预习,课程系统讲解完成后,再要求每个小组对所负责的内容进行总结汇报,并将各小组总结内容补充完善后分发给全体学生,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解决课程重点难点问题,而且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印刷材料的热情,近年来课堂出席率均在98%以上,上课期间学生表现积极,期末考核成绩优良比例在70%以上,学生对课程的反响和评价很高。

3.基于创新思维开发的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在工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课堂教学重要的补充环节。“印刷材料与适性”传统实验教学主要注重于要求学生熟悉印刷材料基本性能(如纸张定量、厚度、白度、光泽度、平滑度以及油墨黏性、黏度、吸墨性等)的检测方法,实验过程相对简单,缺乏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针对这一问题,在西安理工大学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主讲教师对课程实验教学进行了创新模式改革和实践。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本着提高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基本想法,首先在原有实验基础上,开发了“纸张成型及印刷适性综合性实验”。学生突破传统被动式检测试样的实验模式,主动设计实验,在实验室完成从纸张成型、纸张性能到印刷适性的系统检测和分析,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进一步补充了除纸张和油墨之外的其他印刷包装材料性能分析实验,在西安理工大学实验建设项目的支持下,采购并建设了塑料类材料以及薄膜类材料物理性能、微观性能检测与分析设备,并对应开发新型印刷材料特性分析及检测实验。这一系列新的综合型实验的开发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提高了课程实验教学效果。

4.基于课程内容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申报和研究深入钻研课程重点难点内容,并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科学研究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笔者围绕印刷包装材料相关知识点,凝练研究方向,引导选课学生参与到科学项目研究实践中,并指导学生积极申报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近年来,笔者指导选课学生先后获批部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项,省级项目4项。学生通过亲自参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项目研究,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而且初步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参与学生均表示受益匪浅。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步形成“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创新研究”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掌握了可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印刷包装专业知识,而且也为其进一步攻读相关领域研究生奠定理论基础。5.考核方法系统化课程考核方法对于评价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也是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的加权值作为课程总评成绩,由于期末考试所占比重很高,容易促使某些平时并未认真听课的学生突击学习甚至作弊,导致考核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效果。课程改革后,基于课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课程将进一步完善考核措施,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注重课堂表现、小组协作情况、实验参与及主动性、创新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查阅资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并建立系统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的日新月异将印刷工业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新时期“万众创新”引领下的印刷新技术进步必然会对印刷材料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的建设及改革需要与时俱进,不仅要紧密联系实际,紧跟时代步伐,还要在思想上开拓创新、着眼于行业未来的发展。要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手段,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并完善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际充分融合,寻求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新模式,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印刷人才的新需求。项目来源:西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xqj1402)

作者:张效林 刘蓓侯 成敏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