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音乐教学中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音乐教学中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摘要】音乐对调节中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中学阶段对于学生学习和其人格健全都非常重要,这便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阶段的重要性,在这个时期音乐教学应当强调“育心”功能。音乐教师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心灵美和道德美,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新课程标准,要求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懂得如何运用符合时展的理念去指导音乐教学行为,拓展音乐教学效能。本文主要研究音乐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力图推动音乐教学更加重视“育心”功能,更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探究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本身便是中学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陶冶情操,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教育。近年来国内中学生因为学业、家庭、人际关系等种种原因频发自残、自杀的行为,也成为了社会上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便要求中学教育的过程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重视音乐教学的“育心”功能,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心健教育,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情绪的调节,减轻其压力,还能够以乐辅德、以乐怡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是塑造学生心灵美的可行手段。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中学生而言,中学阶段不但是其学习的重要阶段,也对其人格的养成非常重要,中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学生心理健康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主要在学业方面,一些学生没有适应从小学监督学习到中学自主学习的转变过程,这不但会给学生学习成绩提高造成影响,还会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增加,甚至会厌学,对学习产生畏惧感、焦虑感、挫折感,严重的还自我沉沦,这成为中学生重要的心理问题。在人际方面,由于心理尚未成熟,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不容易处理到位,并且,现在很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从小便将自己放在中心的位置,没有学会关心其他人,与同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中比较容易显露出来青春期特性,我行我素,造成同学之间矛盾,产生负面情绪,导致自我封闭,厌倦对外交流等。在家庭方面,家庭不和睦,父母不民主,父母对孩子学习、成长中存在的问题,缺乏足够细心的了解、耐心的疏导、用心的包容,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的阴影,产生负面的心理问题。总之,中学时代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特殊阶段,广大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充满理想化的期待和向往。如果这些愿景和幻想在现实社会中受到冲击和碾压,他们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引发严重心健问题,就无法正确面对压力和失败,就不能勇敢解决问题和困难,从而导致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影响了健康成长。

二、音乐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作用

音乐本身便是审美艺术的一种,能够帮助人们陶冶情操,提高人们审美方面的能力,在调节情感、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表达的含义,很多音乐作品的价值观都比较正确。学生在感受作品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正确的情感意义,这对学生人格养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学生健全心理。比如,中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容易出现挫败感、焦虑感,音乐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负面情绪,激发向上的动力。特定音乐作品的高协作性和特定音乐活动的高参与度,可以大幅度强化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学生沟通交往的意愿和能力,比如,合唱,对参与学生的统一性、协调性要求非常高,能倒逼着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和合作,走出自我封闭、自行其是的误区,形成开放包容的秉性,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音乐的教学环境相对其他学科教学而言,比较轻松愉悦,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拓展其思维。学生在作品欣赏和参加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知识外的更为具象化的能力,就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强化音乐教学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切实解决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音乐教育,本身便是美学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让学生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进行情绪的调节和压力的减轻,从而养成积极健康和乐观的态度。所以,教师进行音乐教学时,要积极主动的运用有效办法和模式,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加强音乐教学的正面引导,持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毅力

音乐,具有最明显特点,就是让情感产生共鸣,影响着情绪发展。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加强正向引导,这里可以多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注意运用更多开朗、向上、明快、阳光的音乐,对学生进行深化有力的熏陶,用积极有效的音乐感染和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向上的情绪情感和毅力;另一方面,可以引用更多具有正能量背景的音乐,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将音乐背后的故事告知给学生,能够增加学生正能量,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音乐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真正发挥音乐教学的功效。例如,在讲解《高中音乐鉴赏》(人民出版社)第二十五节《贝多芬》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讲透贝多芬不甘沉沦的故事和永不放弃的品格,另一方面要通过欣赏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特别是在欣赏脍炙人口的《欢乐颂》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如何主动积极的面对绝望痛苦阴暗和斗争等情绪。要通过本节音乐课欣赏,讲好励志故事,做好激励工作,让学生体会到贝多芬不屈不挠的与命运斗争精神,给予学生心理上的一种积极正确的指引。

(二)构建音乐教学的愉悦空间,不断消除学生负面消极的情绪

音乐教学,比较其他学科而言,是轻松愉悦的。音乐教师就要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轻松环境,有效地调整学生的情绪,缓解学习压力,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强的兴趣和融入,这样才能更好的在音乐教学中更多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教学要从音乐的特性出发,合理选择激昂、舒缓、宁静、热烈等曲调来调节学生的情绪,比如:学生出现焦虑、急躁的情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琴曲《流水》《阳关三叠》、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等曲调悠扬、节奏缓慢的乐曲。针对学生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交往沟通能力不足等问题,产生人际关系不对应、不顺畅的障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程度,有针对性的选择音乐进行教学,比如,让其欣赏莫扎特的歌剧作品《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等经典音乐作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调节学生的心理情绪,提升综合素质。应该说,音乐是引导学生消除负面情绪,缓解各种压力,提升解决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

(三)深化音乐教学的互动体验,切实塑造学生创新协作的品格

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更多是因为学生缺乏沟通的渠道,缺乏转移的环境,更多学生一受到挫折就自我封闭,从而助长了不良心理。音乐教学,可以通过搭建互动沟通的环节、创造协作的平台、情绪转移的渠道,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品格。例如:可以根据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所要述说的情绪、所要展现的音乐特点,有针对性地搭建有效的体验平台、设计对应的表演艺术形式、加载到位的实践活动,真正把听赏环节与奏唱技艺、舞蹈律动、综合艺术表演深度融合,从而充分地激发学生参与感、体验感,帮助学生不断的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持续性增强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全维度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再例如,也可以用不同的心理健康主题,引导学生参加歌唱比赛或者合唱比赛。合唱设置合理的奖项,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参加歌唱比赛,特别是合唱比赛,对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育作用是显著的。学生既可以通过参加比赛,通过自我表现,增加学生自信心,增强学生外向的性格,逐渐消除学生自卑、胆怯的心理,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避免自我封闭带来的更大心理健康问题;又可以锻炼学生团体协作的意识和沟通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更加强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愿望,从而使合唱活动成为学生素养能力提升的实践、心理健康的平台。

四、结束语

对于学生而言,中学阶段是其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音乐也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的健全和人格的培养。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懂得如何运用符合时展的理念去指导音乐教学行为,创新音乐教学模式,开拓音乐教学渠道,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和音乐教学深度融合,让中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增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辉.音乐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可行性研究[J].北方音乐,6(01).

[2]李蕴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求知导刊,5(18).

[3]胡环.音乐教育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及影响[J].北方音乐,6(02).

作者:薛韦韦 单位: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